原标题:70%的成功人士都偏内向:内向的人有多好?

点开音乐,愿你的生命活成天籁!

人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在压力状态下,任何性格类型都会朝不健康层级发展;

而在放松状态下,都会朝健康层级发展。

而外向或内向并不是性格分类的根本依据,它只是某一阶段的倾向。

有的人小时候爱说话,长大了却变得沉默寡言;

有的人小时候闷葫芦,长大后却巧言善辩。

外向或内向跟个人家庭、经历、学识有很深的渊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会说话,善于交往。

其实,这个并不是绝对的,不能一刀切。

现代社会提倡尊重人的性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更应该允许。

他们选择自己的个性模式,家长只需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强行试图扭转。

其实外向有外向的好处,内向也有内向的好处。

外向者通过与人沟通进行自我充电,而内向者通过独立思考进行自我充电。

这本是不同的自我提升方向,都是值得称道的,不能够任意褒贬。

“你怎么不说话啊?”

“有什么话就说呀!”

“有什么尽管说,别吱吱唔唔的!”

这可能是性格内向者最不喜欢听到的几句话了,他有自己节奏,不喜欢被人催促。

尤其在多人聚会的时候。

有些性情温和的人出于一番好意,不经意间把话头儿递过来,让他发言。

可是他却不知道说些什么,直觉得嗓子眼发干。

没有说话的欲望,刻意说话就变成一件痛苦的事。

内向者通常不喜欢许多的社交场合、应酬局面,对他们来说,这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安安静静地看本书。

他们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喜欢过多说话——有话就说,没话保持沉默。

其实,没话找话说,实际上是件非常无聊的事。

社交场合中,许多的精力都浪费在闲话上了,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

而对内向者来说,之所以静默,只是单纯的因为并没有太多的话一定要说出来。

其实,多数时候没有说出来的话,才更有味道。

佛教中就提倡这种沉默、不多话的状态,称之为“圣默然”。

在修行人看来,闲话使人心散,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因此,修行人基本可以归为内向一类,这也是内向修心的基本要求。

如果一个自称修行的人整天喋喋不休,肯定会招致非议,认为此人修行不真。

孤独是智者的资粮,是激发灵感和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如果世界上缺少了内向的人,就会缺少很多的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哲学家、诗人与修道者……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孤独的品质,正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内向者从来都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外向者或社会交往的需要,须保持自我,任彼天真,乃与道相合。

对内向的人来说,社交是一个十分消耗能量的事情,他们会本能地回避无意义的闲聊, 这都完全可以理解。

但任何事都需要一分为二去看待,若走向了过度,对有必要的社交也采取回避的态度,接近自闭症的状态,就需要心理干预了。

往往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

其实,与人外部光环相比,人的内涵才是最有蕴味的。

而现代社会却过于注重人的外部表现,就会对内向者产生不公正的价值评判。

总是担忧内向者是病态的,不利于往后的发展。

记得我小时候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父母担心我在学校里受欺负。

所以会经常叮嘱我:你要多交朋友多说话,尽快融入集体,别总一个人缩在角落。

只可惜我天生一副喜静不喜动的内向性子。

即使闲暇时间,我也很少和同学们嬉笑玩闹。

所以每一年家长会,班主任在都会跟父母强调:你家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

尽管父母再三叮嘱,但我还是本性难移,从小到大,我都很难融入别人的圈子。

可后来,我却发现那些一直很合群的人,多半碌碌无为。

而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反而成为了各行各业中的精英,比如律师、会计师、有企业家等。

其实,内向的人,往往专注于自心的精神品质。

他的感情和思想都是深邃有力的,在事业和情感上,他都能达到一个相当的深度。

因为他有强大的感知力,往往比一般人更能够把握人生的方向。

并坚守目标和原则,步步走向成功、幸福、快乐的境地。

END

密约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书者:陌尘

密约“聊愈®”创作者,佛系生活体系构建者

佛学院研究生,硕士学历,于 本焕长老处皈依

曾出家,游历佛国,曾任大学讲师、佛学院老师

研究原始佛教,解决现代人心灵困顿与深层创伤

专业在线陪同“聊愈®”平台

聚集有禅修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老师

坚持“用心陪同,用爱聊愈”

坚信:“自然爱,不伤害”的理念

提供专业, 安全, 温暖, 自愈式陪同

密约®,致力构建佛系生活方式

倡导用佛系生活解决情感生活问题

用心陪同,用爱聊愈

佛系人必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