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0%的成功人士都偏內向:內向的人有多好?

點開音樂,願你的生命活成天籟!

人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在壓力狀態下,任何性格類型都會朝不健康層級發展;

而在放鬆狀態下,都會朝健康層級發展。

而外向或內向並不是性格分類的根本依據,它只是某一階段的傾向。

有的人小時候愛說話,長大了卻變得沉默寡言;

有的人小時候悶葫蘆,長大後卻巧言善辯。

外向或內向跟個人家庭、經歷、學識有很深的淵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會說話,善於交往。

其實,這個並不是絕對的,不能一刀切。

現代社會提倡尊重人的性發展,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更應該允許。

他們選擇自己的個性模式,家長只需要因勢利導,而不能強行試圖扭轉。

其實外向有外向的好處,內向也有內向的好處。

外向者通過與人溝通進行自我充電,而內向者通過獨立思考進行自我充電。

這本是不同的自我提升方向,都是值得稱道的,不能夠任意褒貶。

“你怎麼不說話啊?”

“有什麼話就說呀!”

“有什麼儘管說,別吱吱唔唔的!”

這可能是性格內向者最不喜歡聽到的幾句話了,他有自己節奏,不喜歡被人催促。

尤其在多人聚會的時候。

有些性情溫和的人出於一番好意,不經意間把話頭兒遞過來,讓他發言。

可是他卻不知道說些什麼,直覺得嗓子眼發乾。

沒有說話的慾望,刻意說話就變成一件痛苦的事。

內向者通常不喜歡許多的社交場合、應酬局面,對他們來說,這純粹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安安靜靜地看本書。

他們不喜歡拋頭露面,也不喜歡過多說話——有話就說,沒話保持沉默。

其實,沒話找話說,實際上是件非常無聊的事。

社交場合中,許多的精力都浪費在閒話上了,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效果。

而對內向者來說,之所以靜默,只是單純的因爲並沒有太多的話一定要說出來。

其實,多數時候沒有說出來的話,才更有味道。

佛教中就提倡這種沉默、不多話的狀態,稱之爲“聖默然”。

在修行人看來,閒話使人心散,是一種不良的行爲。

因此,修行人基本可以歸爲內向一類,這也是內向修心的基本要求。

如果一個自稱修行的人整天喋喋不休,肯定會招致非議,認爲此人修行不真。

孤獨是智者的資糧,是激發靈感和創造力的關鍵所在。

如果世界上缺少了內向的人,就會缺少很多的科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哲學家、詩人與修道者……

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孤獨的品質,正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也是最有價值的。

所以內向者從來都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去迎合外向者或社會交往的需要,須保持自我,任彼天真,乃與道相合。

對內向的人來說,社交是一個十分消耗能量的事情,他們會本能地迴避無意義的閒聊, 這都完全可以理解。

但任何事都需要一分爲二去看待,若走向了過度,對有必要的社交也採取迴避的態度,接近自閉症的狀態,就需要心理干預了。

往往這種情況是不多見的。

其實,與人外部光環相比,人的內涵纔是最有蘊味的。

而現代社會卻過於注重人的外部表現,就會對內向者產生不公正的價值評判。

總是擔憂內向者是病態的,不利於往後的發展。

記得我小時候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父母擔心我在學校裏受欺負。

所以會經常叮囑我:你要多交朋友多說話,儘快融入集體,別總一個人縮在角落。

只可惜我天生一副喜靜不喜動的內向性子。

即使閒暇時間,我也很少和同學們嬉笑玩鬧。

所以每一年家長會,班主任在都會跟父母強調:你家孩子性格內向,不合羣。

儘管父母再三叮囑,但我還是本性難移,從小到大,我都很難融入別人的圈子。

可後來,我卻發現那些一直很合羣的人,多半碌碌無爲。

而那些特立獨行的人,反而成爲了各行各業中的精英,比如律師、會計師、有企業家等。

其實,內向的人,往往專注於自心的精神品質。

他的感情和思想都是深邃有力的,在事業和情感上,他都能達到一個相當的深度。

因爲他有強大的感知力,往往比一般人更能夠把握人生的方向。

並堅守目標和原則,步步走向成功、幸福、快樂的境地。

END

密約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書者:陌塵

密約“聊愈®”創作者,佛系生活體系構建者

佛學院研究生,碩士學歷,於 本煥長老處皈依

曾出家,遊歷佛國,曾任大學講師、佛學院老師

研究原始佛教,解決現代人心靈困頓與深層創傷

專業在線陪同“聊愈®”平臺

聚集有禪修和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老師

堅持“用心陪同,用愛聊愈”

堅信:“自然愛,不傷害”的理念

提供專業, 安全, 溫暖, 自愈式陪同

密約®,致力構建佛系生活方式

倡導用佛系生活解決情感生活問題

用心陪同,用愛聊愈

佛系人必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