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伟

前阵参加李自健北非写生的一个画展开幕式,放了谭盾一段祝贺视频,戴红色棒球帽,操纯正长沙话,说,新年快到了,我会回长沙的,我们长沙见!

果然元旦假期,他回长沙了,带了庞大的乐队,同他的《敦煌·慈悲颂》,在桑梓来了一场伟大的精神省亲。1月3日晚,我在长沙音乐厅听了他指挥的据说耗时六年、往返敦煌数十次、阅敦煌壁画并文献无计,所创作的音乐史诗《敦煌·慈悲颂》。

坐在七排,看到谭盾出场,依然是深色的制服,雪白的领口袖口,好像瘦了点,精神如旧,有股子长沙人文化性格中不信邪的狠辣。他站在指挥台上,音乐起来之前,右手如喙,啄在低垂的额上,忽然头一昂,五指一松,轻轻一扬,“菩提树下”的凝重深沉又神秘庄严的乐音就像浓雾一样从乐台上升起来了,从观者的耳朵直叩心门。

《敦煌·慈悲颂》共六幕,有着清晰的叙事性和高潮叠起的戏剧性,用独唱、对唱、多声部合唱和交响乐,讲述了佛经中关于信仰的东方古老的哲学故事,演绎了敦煌壁画中的各色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有别于我听到过的他的“水乐”“纸乐”“地图”“女书”“九歌”一类从中国文化符号中提炼的纯音乐。这部作品的野心更大,更有人类感和世界感。它所颂扬的“慈悲”,就是信仰、爱、众生平等以及和平同安详。这是地球上所有国别、民族、文化、宗教和整个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智慧。

谭盾在作品中贯注了他澎湃的爱和激情,和他对整个世界及人类生活的价值理解。藉着博大的敦煌壁画,他思考了善的力量,慈悲的力量,思考了人生永在的精神同信仰皈依。

整场音乐,我听到的是谭盾比以往更强烈的精神呼吸。

他把敦煌壁画的视觉形象转化为音乐形象,让全世界的耳朵都能听到并听懂东方的智慧,从中感受慈悲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第一幕和第六幕的音乐。那里面有我熟悉的谭盾,而其他四幕,给我带来的是陌生的谭盾。凡艺术家的好作品,都是既带来熟悉的声音,又带来陌生的声音。这就是创作的变化。

谭盾一直在变化。从《敦煌·慈悲颂》中,我看到的最大的变化是主题的变化。他的作品越写越大了。这也许是他的心越来越大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