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雖然秦國實力最強,但其他六個諸侯國也不簡單,尤其是齊國和趙國,假如六國擰成一股繩,始終採用橫縱的策略,秦國也束手無策。趙國一直是秦國的勁敵,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隨手滅了中山國,一舉成爲東方六國當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那時候的趙國,可謂是春風得意,和秦國展開持續數十年的爭霸。趙惠文王時期,趙國雖然不比當年,卻依舊不容小覷,出現許多能征善戰的將領,以廉頗和李牧最爲知名。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秦國佔兩個名額,白起和王翦,趙國也佔兩個名額,廉頗和杜牧,其餘五個諸侯國頗爲尷尬,一個拿得出手的名將都沒有。

廉頗,嬴姓,廉氏,名頗,生卒年月不詳,早年事蹟也不詳,一出場就不同凡響。帶兵打仗很有一套,勇猛無比,爲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率兵攻打齊國的戰役中,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一舉奠定其名將的地位。班師回朝之後,滿朝文武都對廉頗佩服的不行,加官進爵自然少不了,直接被拜爲上卿。

上卿是戰國時期的最高爵位,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一個人太成功,難免有些飄飄然,廉頗也不例外。通常情況下,武將一般看不起文官,認爲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正因如此,廉頗一開始根本瞧不上藺相如,多次在公開場合羞辱藺相如。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世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藺相如本爲大臣繆賢的門客,與當時威名遠揚的廉頗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才華橫溢的藺相如,很快就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就寫了一封看似非常客氣的書信,他讓趙惠文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然後就可以得到十五座城池。

趙惠文王並不傻,他知道秦昭王不可能用城池換和氏璧,只是一個空頭支票。但是,假如趙惠文王不答應,秦國就有理由出兵攻打趙國。正當趙惠文王爲此事發愁時,繆賢推薦了藺相如,本着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趙惠文王暫且相信藺相如,讓他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藺相如不辱使命,實現“完璧歸趙”的承諾。此事過後,趙惠文王非常賞識藺相如的才能,直接封他爲上大夫。後來,秦、趙澠池會盟,藺相如一頓操作猛如虎,保全了趙王的顏面,捍衛了趙國的利益,其功勞比打贏一場仗還大。

趙惠文王非常高興,大筆一揮,拜藺相如爲上卿。《史記》記載:“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爲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藺相如,職位一下子在超過廉頗,換成誰都會不服氣。廉頗逢人便說:“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爲之下。我見相如,必辱之。”

從此之後,藺相如儘量躲着廉頗,儘量不與他見面。門口都看不下去了,就問藺相如爲何這樣做,難道真的害怕廉頗嗎?藺相如解釋道:“我連秦王都敢懟,怎麼可能害怕廉頗。我之所不想和他爭論,完全是爲了趙國着想。只要有我倆在,秦國就不敢攻打趙國,一旦我和廉頗鬧掰了,最開心的莫過於秦國了。”

不久後,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羞愧不已,認爲自己太無知,不該說出那些羞辱藺相如的話。爲了表示誠意,廉頗揹着荊條,親自向藺相如賠禮道歉。藺相如趕緊出門迎接,兩人冰釋前嫌,成爲刎頸之交,於是就有了負荊請罪的典故。

以前上學的時候,每當讀到負荊請罪這一篇文章,就對藺相如的格局佩服不已,同時也欣賞廉頗知錯就改的覺悟。但是,那時候老師並沒有告訴我們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他們兩人的下場如何,爲啥老師不敢講呢?

先看藺相如的結局,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趙軍主帥是身經百戰的廉頗,他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秦軍一點辦法都沒有。於是,秦軍就開始散佈謠言,結果趙孝成王竟然上當了,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藺相如極力反對,並且直言:“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趙孝成王彷彿像是中了邪,根本不聽勸阻,結果導致長平之戰中的悲劇,四十萬趙軍白白送死。此事對藺相如的打擊很大,不久後在悲痛交加中去世,實在令人惋惜。

再看廉頗的結局,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幡然醒悟,意識到廉頗的重要性,就重新啓用他。廉頗二話不說,再次披上戰甲,在對燕國的作戰中,又取得了傲人戰績。但好景不長,趙悼襄王繼承王位後,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是可忍孰不可忍,廉頗不願意受這種窩囊氣,就把樂乘打跑了。

衝動是要付出代價的,廉頗無法呆在趙國,只能連夜跑到魏國。其實,廉頗仍然心繫趙國,希望繼續爲趙國效力,只要趙王重新啓用他,他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但是,直到廉頗閉眼的那一天,都未能等來趙王的任命書,他最後抑鬱而終,去另一個世界與藺相如相聚。想必這兩個難兄難弟見面後,會抱頭痛哭吧。

參考史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