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古人用豐富的生活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練而形象的語句,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俗語。俗語並沒有隨着時代改變而消失,足以見得其蘊含的道理之深刻,不遜色於聖賢留下的名言警句。時至今日,俗語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化,人們在平時的交談中,經常引用一些俗語。

俗語猶如一罈美酒,放置的時間越長,所散發出的香味越濃厚,儘管有些俗語已經過時,被世人逐漸遺忘,但更多的俗語被保留下來,在生活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在農村生活的時候,跟那些長輩聊天,他們會提到不少非常接地氣的俗語,比如“孤房子女傻,鬧市出人精”,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一、孤房子女傻

此處的“孤”,可理解爲較爲封閉的環境,整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在較爲孤立的環境中長大,與別人接觸的很少,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即使長大之後,也不擅長與人溝通和交流,看起來非常木訥,呆頭呆腦。作爲父母,都希望子女樂觀開朗,無憂無慮的生活,卻不太注意教育方式。

這裏所講的“傻”,並非智力有問題,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傻子,指的是孤陋寡聞,與同齡人相比,知道的東西較少。試想一下,假如一個孩子從小接觸的人和事都不多,也不和小夥伴玩耍,久而久之,基本不可能擁有活潑開朗的性格,十有八九變得越來越內向,牴觸與他人交流。

以前沒有網絡,甚至連電視都沒有的年代,想要了解外面發生的事情,或者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走出去,不要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成語“見多識廣”告訴我們,只有見到的外界事物多了,閱歷才能更加豐富,視野才能開闊,不至於孤陋寡聞,否則容易與時代脫軌。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並不一定天生就沉默寡言,很有可能是家庭環境造成的。所以,“孤房子女傻”這句俗語的背後讓世人明白一個道理,想讓孩子成爲樂觀開朗的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與同齡人多接觸,多去外面走一走。

二、鬧市出人精

這裏所說的“人精”,並不是貶義詞,是指性格開朗,腦子比較靈活,看起來精明可愛的孩子。如此就很好理解“鬧市出人精”的含義了,從小生活在歡樂的氛圍當中,不被孤立,輕鬆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羣,經常與這些人打交道,就算原本有點內向,也會慢慢變得開了起來。

隨着時間推移,接觸的人越多,經歷的事情也就越多,心智自然也比較成熟,更容易與小夥伴打成一片,甚至說起話來跟男人一般。精明的孩子,往往思想活躍,更容易得到別人的注意,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的方式。等到步入社會之後,遇到困難也不畏懼,更不會想不開。

用心留言不難發現,身邊那些從小就古靈精怪的孩子,長大之後的人緣都不會太差,懂得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進入職場後,與領導和同事相處融洽,面對各種關係都能做到遊刃有餘,自然少不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農村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略顯誇張,但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能否成爲聰明伶俐、樂觀開朗的人,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各位看官,你覺得“孤房子女傻,鬧市出人精”的說法靠譜嗎 ?不妨留下你的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