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警察“目視”女孩溺亡,突然引發了巨大爭議。

一個女孩站在河水想要自殺,接到警報的民警試圖勸說她回來,結果女孩一扭頭,直接跳進了深水區,經搶救上來之後,已經死亡。

事情被上傳到網上之後,鋪天蓋地都是對民警的指責。

“警察有危險不往前衝,當警察干嘛?”“剛開始一下子把她拉出來不就完事兒了,感覺這警察一直害怕溼了自己的鞋子!”

後來,有記者去採訪女孩的父親,他說孩子平時很乖,心理素質也還好,事發前沒注意到有異常,只是昨天說身體不舒服要掐點去學校,還提及數學成績不太好。

不過對於這個採訪,也有網友發表評論:

感覺孩子的爸爸不像是至親去世的樣子。爲什麼我在她爸爸的說話中聽不出一點惋惜?爲什麼我在她爸爸的說話中聽不出一點惋惜?

對此,我覺得我們先不要着急去罵相關警察,也不要說孩子父親的態度,因爲這個家裏已經失去一個孩子,對於家人來講,這就是切膚之痛。

我覺得有個網友的話說到了點子上:

這個年紀的孩子其實父母都不定了解自己的孩子…外表總看着還好,實際上心理在崩塌了。

從教育學來講,一個孩子的行爲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分不開。孩子做出的事,會反映出其教育水平。

從心理學角度講,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塑造影響更深遠。所以,我今天想講一下,怎樣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懂事的孩子更絕望

宮崎駿的《龍貓》裏媽媽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

爲什麼呢,因爲孩子懂事,意味着他的所作所爲要符合大人的想法,這一類的孩子往往會壓抑自己原本的慾望,忘記自己的天性。

之前“北大學霸弒母案”的犯罪嫌疑人吳謝宇,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他就特別聽話懂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不會讓父母操心,被人稱作是“完美小孩”。他的成績特別好,考上了北大。大學期間,他幾乎每晚都與母親通電話。主動和母親聊天。他的同學甚至說“即便相信我自己殺人,也不會相信他去殺他的母親。”

大家都想不到,這樣一個完美的兒孩子,怎麼就有計劃、有預謀地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其實在孝順、乖巧背後,吳謝宇是一個極其叛逆的人,還曾與性工作者同居、戀愛。

其實,有很多像吳謝宇一樣的孩子,表面上聽話、懂事,但背地裏卻極度壓抑。

作家蔣方舟曾經說過:爲了給母親展示自己很懂事,很聽話,不捨得花錢,即便包裏攢有200元,她還是在地上撿東西喫。

更是因爲從小對父母的討好,她長大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不敢和人爭吵,不敢反駁別人,即便不認同,也恭敬的隨聲附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哪怕非常不愉快,很生氣了。

當家長強行讓孩子聽話時,他們只看到了孩子的懂事,卻不知道,這正是孩子崩潰絕望的開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它表面上是爲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裏就是出於恐懼。”

這樣的恐懼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變成最深的傷害。

可見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麼重要,有的家長也說過,看到這些負面事件,我不求自己的孩子能多有出息,只希望他能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這樣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心理學家楊鳳池認爲,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心理會更加健康,分別是:

喜歡自己,接納自己;有表達自己的能力;能夠適應規則,遵守規則。

孩子喜歡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纔會關心並喜愛他人。這個建立在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上,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就是忽視、打罵或者不斷給他施加壓力,孩子很難會喜歡自己。

用語言、非語言的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做:述情障礙。就是一個人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導致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受挫。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夠正常地和其他人進行交往,他們能夠比較自如、輕鬆地和其他人在一起活動,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傾聽,又能夠順暢地表達。

這往往是從小和父母的溝通方式學到的。

最後是能夠適應規則、遵守規則,也能適應環境。這一點也是孩子跟父母交流互動相互作用當中形成的。

所以我們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注意培養孩子各種好的習慣,好的特徵,好的性格特點。

安全感,孩子安身立命之所在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最需要的就是感覺自己被愛,有安全感。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0-3歲,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所以這個階段的父母要給足孩子安全感,讓他充分信任這個世界。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時刻給他關注,讓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愛他,這個世界愛他,所以他會自然而然覺得自己是被愛着的。一個心裏充滿愛的孩子纔會去愛別人。

如果你給到孩子的是冷漠和拒絕,他就會成爲內心匱乏的人。內心匱乏的小孩會有各種不良行爲表現。

可能你會說,我工作很忙,並沒有辦法時刻關注到孩子。其實也沒有那麼誇張,孩子要的或許只是父母一次溫暖的擁抱和親吻,只是睡前講的一個故事、一句晚安。

所以在孩子還需要你的成長有效期內,多陪陪他,多多參與他的成長。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曾經有這樣一則實驗視頻火遍寶媽圈,一位記者採訪了一些母親和他們的孩子。記者問媽媽們:“如果給您的孩子打分,您會打多少分呢?”

媽媽們每個人一開始都不停地在細數起孩子的不足之處:

“他就是不肯喫飯啊!什麼青菜都不愛喫……”“我說什麼他都不聽,有時候真的讓我很生氣……”然後遲疑地給孩子打分:“5分吧”、“7分吧”……

當記者問起正在玩耍的孩子們:“如果讓你給媽媽打分,你會打多少分?”

孩子們揚起稚氣的小臉,每個人都驕傲地回答:“10分!”,“100分!”“我給媽媽1萬分!”……

父母都是要求孩子完美的。但現實中,雖然每個家長都會說“我從來也沒想過孩子能完美呀!”

但卻總是很善於“發現”孩子各種缺點。當我們不斷地放大這些孩子的不足時,其實就是在用實際行動表達“我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孩子”。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

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往往會更加敏感,父母的挑剔和指責,他們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行爲來符合父母的期望。

甚至會一輩子都在討好。

所以在生活中,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請不要吝惜你的表揚,及時肯定孩子。

當孩子犯錯、遇到挫折的時候,也不要過分苛責,鼓勵他重新振作起來,想辦法解決問題。

被接納、認可的孩子,會相信自己是有價值、有力量的,懂得愛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也不容易被困難打倒。

教育的使命,

是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教育的第一使命,絕不是隻講究功成名就,而是培養心理健康、適應變化的孩子。

而心理健康的核心,體現在哪裏?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裏,明確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個體對自己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和態度。

當孩子年幼還不具備自我認知體系時,家長才是第一引路人,去幫他建立“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

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而非一味批判;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缺乏興趣時,找出原因提高動力,而非生硬打壓;“積極肯定”不是空洞表揚“真厲害”,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理解和啓發。

這一切的前提,是什麼?

是家長的自我成長,不要把未完成的心理需求強加給孩子;調整頑固的思維定式,看孩子到底是哪種樹苗,給予他充沛陽光、雨露的滋養。

孩子才得以不會照另一種樹苗養;不會被強勢打壓,削弱自尊,而是照他自己本來的樣子成長,成爲未來中國的樣子:積極、獨立、站在國際舞臺自信表達的新時代公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