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併購國產電梯、進入智慧樓宇,7000億市值的美的如何撕掉家電標籤?

記者 | 徐詩琪

開年第一個工作日,美的集團(000333.SZ)迎來了開門紅:股價一度突破100元,邁進7000億市值大關。截至今日收盤,其股價稍有回落,收報99.01元/股,總市值6956億元。

在此之前,美的於12月30日宣佈了一項重大內部架構調整。原先的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創新業務四大板塊變更爲五大業務板塊:智能家居事業羣、機電事業羣、暖通與樓宇、機器人與自動化、數字化創新業務。

其中,暖通與樓宇單獨劃爲事業部,意味着美的今年正式進入新的B端賽道:智慧樓宇。

今年11月,其由中央空調事業部改名而來。更名前後,按照該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周星的說法,其經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剝離了toC的零售板塊,通過收購國產電梯企業“菱王”進入電梯領域,all in toB。

我國智慧樓宇行業尚屬起步階段,主要由建前應用和既有建築改造兩部分需求組成。關於市場規模,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年報告指出,智慧樓宇行業2018年市場規模已突破萬億。而周星稱,根據業內粗略統計,目前行業規模在1000億美金左右。

“我們希望未來3-5年能做到100億美金,也就是六七百億人民幣的規模。”周星說。

美的在此有先發優勢——在中央空調市場,美的與格力、日本大金共同躋身國內市佔率前三,已靠中央空調打入國內外多種業態,包括機場、軌道交通、數據中心等等,例如巴西里約奧運會場館、廣州白雲機場T2航站樓。在既有合作基礎上,美的有機會縱向打通,從設備提供商升格爲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據介紹,美的暖通與樓宇事業部目前有四塊業務:暖通,電梯,樓宇自控,能源。周星表示,從當下規模結構看,支撐營收的仍是暖通空調,其次爲菱王電梯爲主導的電梯業務,其營收在每年10億左右。後兩者規模較小,其中樓宇自控2018年開始發力,“還在初級階段”。

剛於12月完成的菱王電梯收購案,符合美的一貫用“買買買”進入新賽道的路線。儘管美的並未披露這筆交易的價格,但相比溢價30%收購庫卡,這或許是一筆更“划算”的買賣:

電梯設備空間及能耗分別佔到樓宇建築的30%及15%,是進入樓宇行業的重要入口,菱王電梯擁有特種設備許可證等門檻較高的資質,能爲美的免去自造電梯的大投入。此外,總部同樣位於佛山的菱王,此前已與美的置業有過五六年的合作基礎,減少了收購後的融合問題。菱王電梯總經理謝建也在採訪中承認:“美的對我們的盡調只花了10天。”

樓宇是智慧城市的一環,眼下有許多創業公司與互聯網大廠都瞄準着這一新興領域,例如騰訊推出了智慧建築管理平臺“微瓴”,華爲基於IoT技術提供智能樓宇解決方案,此外,外資企業西門子、霍尼韋爾等都在此積累豐富,具有競爭優勢。

面對這些競爭,美的方面認爲,擅長做平臺的互聯網企業“對硬件層面的理解可能有所欠缺”,而某些垂直領域做得好的企業,在整合能力上可能有所欠缺。綜合而言,美的的優勢在於市場端的客戶夠多,加上品牌知名度與新拓展的電梯、樓宇自控等業務,能夠產生強協同。“我們一定要成爲行業的新勢力”,周星說。

對於這家白電巨頭而言,2020年是個加速的年頭:熬過疫情,市值接連突破5000、6000億,空調國內營收終於超過了格力,擬拆分子公司美智光電上市,聯合美雲智數(工業互聯網軟件)、安得智聯(物流)、庫卡中國(工業機器人)等升級美的工業互聯網……在“撕標籤”這件事情上,美的似乎也想要加速。

然而,美的不斷加大在機器人、工業互聯網等B端業務的投入,但消費電器依然是其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從2020年中報來看,暖通空調與消費電器構成了其營收的84%,達到1170億元;而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收入佔比僅7%,且其19%的毛利率比31%的消費電器還低。

此外,儘管市場整體看好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前景,但2017年斥資近300億元收購的庫卡,這三年表現得並不好:庫卡從收購至今就一直處於虧損與下滑狀態,2020年上半年虧損7.6億元,同比下滑了83%。

下一次財報發佈,美的集團就要交出更新後的五大業務板塊成績單,不知到時,它能否給出與7000億市值相當的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