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輿論戰硝煙瀰漫,不少人以擁護自由市場的姿態紛紛站出來,爲美團優選等辯護,他們邏輯是:社區團購本質上是提高生鮮等零售流通的效率,這是電商創新,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也有人說,社區團購是大勢所趨,好比汽車代替馬車一樣,歷史沒有同情馬車伕,同樣的,對菜販子、小攤販的憐憫是多餘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還有美團非官方的隔空回應,有人援引“人民日報”報道說,社區團購造就了新的就業方式——“團長”,這跟當年的“外賣小哥”一樣,也是互聯網誕生的新的就業。

上述幾種辯護邏輯,恰恰反映出大衆對社區團購的恐慌所在:以效率爲名的無限掠奪。

以上幾種辯護有它的可取之處,但仔細想想,卻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第一種效率觀點的問題:效率提升不是社會進步唯一的尺度。2020年“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迴響還在,倘若以絕對的效率尺度來說,美團外賣就應該一分一秒的徹底鎖定外賣騎手?

我們必須牢記訓導,“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大衆對互聯網的恐慌或許也因爲,每一個鮮活生命在互聯網都變成了數字0和1。對效率的盲目追求和崇拜,恰恰是新生代企業家的視野盲區。

新生代企業家以睥睨衆生的姿態,只有數據基礎的效率和利潤追求,纔是真正的擔憂。

第二個觀點,也有它的問題,社區團購固然是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需求,但汽車代替馬車進行類比,是不成立的。汽車代替馬車,是一個緩慢的進程,汽車誕生於1886年,第一張汽車牌照和駕駛證誕生於1893年,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卻是在1931年才建成的。美團外賣是2015年開啓外賣大戰的,短短5年時間,做到了覆蓋全國主要城市,從速度來看,社區團購如果是代替小菜販、小攤販,不會像汽車代替馬車那樣“潤物細無聲”的進行,相反,卻是急風驟雨般進軍——美團的“優選事業羣”在7月成立,美團創始人王興對投資人說過,計劃在2020年年底覆蓋全國1000多個市鎮。

漸進式的改良進步與急風驟雨般顛覆或破壞性重建,不可同日而語。

在我看來,從“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到社區團購的輿論反彈,以美團爲代表的新生代平臺應該反思,甚至包括整個互聯網:破除對效率的盲目追求,破除對速度的盲目崇拜,破除只有0和1的數字觀。數字之外應該有更多人文思考,而非簡單的以效率爲名、以速度爲名的商業追求。

第三種辯護理由就更顯荒謬了——別隻看到社區團購誕生了“團長”這一職業,可是一個團長背後究竟需要多少個小菜販、小攤販來轉化呢?社區團購所謂的“破壞性重建”,重建的就業和破壞的就業,孰輕孰重,有沒有一個具體可以參考的數字標準呢?數百萬小菜販和幾萬團長,又孰輕孰重?

事實上,社區團購愈演愈烈,不少地方的團長羣裏,團長都在恐慌,他們的工作最終會被外賣小哥或美團這樣的平臺所取代。互聯網的無限遊戲是的終點是“去中介化”,團長其實也是中介,並不是像外賣小哥那樣是必須品。

拿網約車、外賣甚至電商,爲社區團購辯護,也是不合理的。社區團購與此前的網約車、外賣、電商,其實也不是一回事。

網約車,除了爲既有的出租車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之外,它對社會的價值和貢獻還在於,通過網約車將市場原本就存在的大量租車、黑車,放在了互聯網監管之下。此外,出租車原本是有準入機制的市場,網約車是值得鼓勵,是進步的。

外賣的誕生,在於它滿足了人們便捷的需求,並且外賣的大量供給,也是源自傳統的線下餐飲店,這是餐飲服務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美團外賣並沒有顛覆或破壞原有的線下餐飲,而是爲它們提供了提升服務的可能性。事實上,外賣的產業鏈條十分短,是在餐飲店與用戶之間,美團外賣只是強化了餐飲店之間的競爭,並沒有破壞或顛覆原有的產業鏈條。

與外賣截然不同的是,社區團購所涉的生鮮蔬菜,比外賣更長的價值鏈條,社區團購的本質是“去中介化”,就是將生鮮蔬菜流通鏈條儘量縮短,這也是人們對社區團購恐慌的原因所在——“去中介化”,是否意味着爲了幾毛錢利潤而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小菜販、小攤販無端地被時代拋棄?

誠如著名媒體人張鳳安所言,多少罪惡以自由之名,就有多少破壞掠奪以創新之名。社區團購如火如荼的發展,說明它的確滿足了市場需求,究竟社區團購未來如何,有爭議纔能有進步。

只希望,互聯網或者說新生代的互聯網平臺在企業戰略和執行中,不應該只有效率不顧公平,只有數字不看個體,只說創新不顧破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