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方供圖

爲給海淀區營造良好的文化底蘊,增強海淀人民羣衆的文化自信,海淀區文化和旅遊局推出了2020年第十七屆海淀文化季系列活動。通過一系列高品質文化活動,結合線上線下各種優秀資源,營造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形式創新豐富、極具海淀特色的濃郁文化氛圍。

本屆海淀文化季系列活動通過藉助各類非遺項目的趣味性、客觀性、可參與性,從而讓文化自信真正轉化爲創新發展的優勢和底氣。通過活動深度全面地接觸非遺文化,讓傳統文化在海淀區生根發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精粹,更是蘊含着海淀精神的文化。非遺文化具備了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藉助文化季背景,將創新、匠心、發展融爲一體,是傳統文化的精粹更是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天然元素。

以匠心堅守初心 以文化傳承本源

自第十七屆海淀文化季開展以來,深受市民的喜愛。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區民生社會工作事務所主辦、北京市海淀區文化和旅遊局和海淀區人民政府北下關街道辦事處爲支持單位的2020年第十七屆海淀文化季“以匠心堅守初心 以文化傳承本源”——非遺嘉年華系列活動在北下關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展開。本次後動中毛猴,龍鳳字,捏麪人,風車,絲網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來到了現場,與社區居民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互動。

隨着主持人的開場,非遺毛猴傳承人劉延貴上臺爲大家帶來了精彩的講座。課堂上,劉老師爲大家講述了非遺文化的起源,非遺文化中所蘊含的海淀精神、匠人精神,更爲現場的居民帶了非遺毛猴的展示。讓大家通過簡單的一堂課,見證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芒。爲踐行多種文化融合,活動中特邀請了北下關齊舞飛揚舞蹈團和北下關情韻模特隊爲大家帶來了精彩的演出。

本次活動通過請非遺傳承人到場與來賓面對面互動,讓居民脫離“參觀式學習”,從而能夠靜心、專心、精心學習非遺文化的技能所在,讓參與活動的每個人都擔任了一次“社區的非遺傳人”,讓非遺文化有了新的傳承。

瞭解海淀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之海,藝術之澱,文化之愛,非遺之美。寒冷的天氣擋不住海淀區第十七屆文化季的火爆!其中,特色活動“海淀故事影戲匯”利用2個多月的時間,走進坦博、走進消防支隊、走進溫泉鎮、走進蘇家坨、走進中關村軟件園、走進西三旗、走進外國語大學附小,走進五色土幼兒園……走進近100個社區、學校、街道去演出,每到一處都能帶給市民羣衆以快樂和歡笑,活動的執行單位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派出4支演出團隊,演員們忙得不亦樂乎!

聽說皮影戲要來演出,西三旗社區的張奶奶和老伴很早就拄着柺棍,來到演出現場。張奶奶說,自己還是小時候看過皮影戲,轉眼間60年過去了,很期待再感受一次童年的記憶。聽說皮影戲到蘇家坨鎮街道演出,郭大媽帶着自己5歲的外孫女也來看皮影戲,郭大媽是老北京,海淀的故事卻知道不多,看到這次皮影戲講述的就是身邊的故事,她感到特別親切,覺得讓孩子從小了解海淀歷史很有意義。皮影戲演海淀,寓教於樂,很有體驗感和互動性。抱着孩子的媽媽說,孩子才3歲,之前在家總是搶大人手機玩,皮影表演開始,孩子被精彩的節目吸引了30多分鐘,完全忘記了手機……

今年的海淀文化季亮點紛呈,新推出的“海淀故事影戲匯”特別接地氣,直接把海淀區的經典故事、民間傳說、革命故事搬上皮影戲舞臺,進入社區演出近100場,讓海淀區市民在家門口更多地瞭解海淀文化,熟悉海淀故事,過了一把非遺皮影戲的癮。

皮影戲創作負責人林中華介紹,《青龍橋傳說》《圓明園傳奇》《香山往事》《納蘭故事》《京西稻由來》都是與海淀有關的系列故事,這些劇目的演出,爲冬天的海淀增加了熱烈的氣氛,一般皮影劇團到社區演出,提前一週就開始宣傳,市民朋友得知消息,熱熱鬧鬧地趕來看皮影戲,大家都說好像過節一樣。在家門口和鄰居們欣賞海淀歷史、海淀故事皮影戲,是一種十分難得的體驗,海淀的文化就這樣細無聲息地浸潤着每一個海淀人的心田。

活動的承辦方負責人、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院長王熙介紹,北京地區的皮影起源很早,俗稱“驢皮影”。清朝,北京皮影在京西海淀鄉村很活躍,康熙年間,禮親王府專設拿俸銀的皮影戲班子,車王府專門藏有皮影戲影卷,甚至有皮影班社進宮演出,再後來北京出現了“鑽筒子”(京劇皮影雙下鍋),在西四、東四一帶分佈有20多個皮影班社。時隔百年,京西驢皮影再次在海淀區委區政府支持下走進市民生活,受到歡迎,說明了海淀非遺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聯繫、協調、演出,12月20日,海淀區第十七屆文化季特色活動“海淀故事影戲匯”圓滿收官,王熙說,據統計,海淀共計有500多個社區,這次演出走進了近100個社區單位,約有超過1萬人現場觀看了皮影戲演出,間接影響超過10萬人。希望明年有機會讓皮影戲走進更多海淀社區。“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推進“文化自信”、建設公共文化的進程中,希望京西皮影可以更好地爲羣衆服務。

責編:吳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