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理財子決戰2021:過渡持續,加碼純權益,撤離互聯網代銷

銀行理財子公司(下稱“理財子”)在2020年經歷了利率市場動盪、信用違約風波、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同時,老產品在資管新規下的過渡仍在持續,近期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更是限制了互聯網平臺這一代銷渠道,這也對理財子的渠道佈局提出了更大挑戰。

進入2021年,究竟理財子將如何轉型和創新?

部分銀行非標過渡或延至2025年

在政策指引下,2020年銀行理財子密集成立,已有近20家銀行理財子獲批開業,共發行理財產品4100多隻,包含母行遷移產品。依照目前的政策導向,後續銀行理財將主要以理財子的產品形態存在。

2018年資管新規發佈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正在加速退出,實現向淨值化轉型。截至2020年三季度,保本理財規模25.1萬億元,相較於2019年底上升7.2%。非保本理財規模已連續三個季度實現增長。根據記者統計,從產品規模看,截至2020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淨值化比例達54%,同時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呈下降趨勢。

2021年,新老過渡和轉型仍是理財子最根本的任務。2020年初,央行正式宣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到2021年底,這讓仍有大量非標等資產來不及處置的銀行暫舒了一口氣。近期有消息稱,如果超過2021年底尚未處置完,還可能再推遲。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位國有大行、股份行理財子人士處獲悉,目前銀行主要是採取“一行一策”的方法,使得一些無法在2021年到期的非標資產平穩過渡,期限有可能延長至2025年。但部分城商行人士表示,這對資產規模低於一定水平的銀行並不適用。即便是推遲,也並非走回頭路,新產品仍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推進。

事實上,早在2020年初,各大理財子都在發力增發新產品,一方面是爲了做大規模,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將那些難以做到淨值化、缺乏流動性的老產品接過來。“我們開始和一些持有老產品的客戶溝通,希望他們能夠將老產品過渡到新發的產品,部分可能會出現收益率下降的情況,這涉及大量的溝通問題。”管理資金規模近百億元的某國有大行理財子投資經理當時對記者表示。

“就目前情況來說,如果2021年過渡不完的,可以推遲到2025年,至少大行和股份行都可以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另一股份行理財子業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難過渡的產品主要是非標資產,尤其是期限較長、流動性差的部分,例如產業基金、PPP(公私合營)項目等。此外,雖然永續債屬於標準化資產,但因爲量大、流動性差、價格不高,導致市場承接意願較差,因此部分需要銀行內部自行消化。

目前,據記者瞭解,理財子發行新產品去承接舊資產的壓力有所緩解,不過新發產品仍然按照資管新規的思路推進淨值化轉型,銀行資產配置的壓力並不輕。除了非標資產的過渡壓力,此前債市持續回調也對理財子的淨值管理提出極大挑戰,多數理財子的組合中超七成都是債券,而銀行的客戶羣體則往往對波動的承受力較弱。

計劃推出更多純權益產品

就目前而言,理財子的產品更多是以現金管理類、固收+等R2、R3風險等級品種爲主,發行純權益產品的理財子寥寥,權益資產在整體資產中的佔比往往僅5%~10%,不乏理財子該比例仍在3%左右。

多家接受採訪的理財子人士都表示,2021年計劃發行更多權益產品。但挑戰在於,是否有能夠直投權益資產的人才儲備?如果沒有,那麼通過FOF等委外形式就會涉及如何選擇合適的基金管理人以及控制回撤的問題。2020年是基金的大年,但競爭也尤爲激烈,頭部基金的回報普遍都超出70%,理財子不保本的權益產品又要如何吸引資金?這些都是待解的問題。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目前加上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在內,銀行系理財公司只發行了7款權益類產品。雖然大多數理財子發行的固收類和混合類產品中都配置了權益類資產,但配置比例多在20%以內。

“對於銀行理財子而言,單純依靠固收類投資無法獲得持續且有競爭力的收益,也難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客羣的需求,做好信用下沉、豐富產品體系成爲打造產品競爭力的主要抓手,逐步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是必然趨勢。” 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此前對記者表示。

但理財子建立高度市場化的投研團隊尚需時日,更有可能的是進行被動投資或與其他機構合作以切入權益類投資,初期階段指數類和FOF/MOM是合意之選。後續隨着投研能力的逐步增強,理財子有望將產品線繼續拓展至主動權益、衍生品等更爲複雜的領域。

撤離互聯網代銷渠道

除了投研能力建設,拓展銷售渠道更是理財子2021年的頭號任務,尤其是在近期互聯網平臺這一高效渠道受限後。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二度公開發聲,指互聯網存款屬“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受此影響,支付寶、騰訊理財通、度小滿、攜程金融等多家互聯網平臺紛紛下架銀行存款產品。上週開始,理財子的理財產品紛紛退出了互聯網平臺。根據上述《辦法》的銷售機構分類原則,理財子和銀行業金融機構是目前唯二的正規銷售機構。《辦法》還明確了代銷理財的禁止性規定,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或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這意味着互聯網平臺暫時無緣代銷資格。“《辦法》的代銷理財禁止性規定,意味着支付寶等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現階段不能從事理財產品的代銷業務。”國盛證券研究所分析師馬婷婷在12月27日發佈的研報中表示。2021年1月5日晚間,記者登錄百信銀行、微衆銀行和網商銀行3家互聯網銀行發現,網商銀行、微衆銀行此前銷售的理財子的產品都已下架;百信銀行則僅代銷青銀理財、信銀理財兩家理財子的3款產品。

某國有大行渠道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按原則來說,此前互聯網平臺銷售的理財子產品,到期了就不能再續。早前銀行大力開拓互聯網渠道,因爲募資效率更高、門檻更低(無需在銀行開戶),但如今更多要靠母行的渠道,也要開發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

第一財經記者同時發現,2020年以來,交銀理財、招銀理財、中銀理財在內的多家理財子都開始代銷其他理財子發行的產品。此外,近期招商銀行郵儲銀行的直銷銀行相繼獲批,有觀點認爲這也表明監管對銀行數字化轉型持支持態度,這有望使得上述銀行提升其線上化經營能力,從而填補互聯網平臺代銷的市場空缺。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招商銀行APP的理財投資銷售金額同比増長20%至4.7萬億元,佔全行理財投資銷售金額的78%,線上化表現亮眼。 綜合來看,過去線下網點數量的優勢成爲大行理財業務規模增長的保障,但隨着代銷和線上模式的興起,未來新產品的發行、資產配置的能力以及線上渠道的建設將成爲股份行與國有大行比拼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