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鲁迅先生一个非常有趣的人。鲁迅去世84年了,可他的影响力一点都没有减弱。鲁迅生前和死后,有无数人给他做出各种不同的评价,有极度称赞的,也有贬之入地的;有奉为圣贤导师的,也有斥为魑魅魍魉的。

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大家都承认一点,鲁迅确实有才。鲁迅留下了太多的经典语录,他的文章有太多入选中小学教材。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国家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毅然放弃学医,转而走上通过发表文章来“医治”国人灵魂的道路,由此出现了大量深刻的文章。鲁迅的很多文章越看越有味道,可对他的很多语句表示不理解。如果你写作文时以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开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看后,很容易认为你在写病句,可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第一篇,《秋夜》。这句话独占一段,可见鲁迅很重视。为何看起来是病句,鲁迅写了之后就是经典名句呢?

有人给出这样的解读,鲁迅这句话是有画面感的。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起来无所事事,但又有所思。这时他眼光四处观望,先是看到了一棵枣树,转过身后又看到了另一棵枣树。这句话看似病句的描述,发力于无声,于无形中见力道,极具心理和写作功力,可见他的文学造诣之深。

上面这种解读很有市场,鲁迅真是这样想的吗?郁达夫曾这样评价鲁迅:“当我们看到了部分,他已经把握了全部;当我们好不容易把握住了现在,他已经看透了过去和未来。”鲁迅这段话让韩寒也不太理解。

韩寒在《语文真是有很大的问题》一文中写道:“说真的,谁知道鲁迅写我家门前有一棵枣树,还有另一棵枣树是什么意思,可能什么意思都没有,自己想玩票呢,或者说写了一棵以后忽然记起来还有一棵呢。反正我不敢断定,因为我不知道。”

在韩寒看来,鲁迅这样写两棵枣树根本就没啥意思。鲁迅的这种写法也不是他的专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就有类似,《公羊传·僖公十六年》记载,

“𫕥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𫕥而后言石?𫕥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这就是成语“五石六鹢”,如今多用于描述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另外,如果大家对鲁迅和梁实秋论战有所了解,就知道鲁迅根本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