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界三大世家可谓人所共知,其中马家、常家都已成为享誉中华的百年“老字号”。马家的传承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即便从马三爷的父亲马德禄正式拜入相声门算起,距今也有120余年的历史了。与之相比,虽说常氏相声刚刚走过百年历史,但它却是三大世家中唯一将相声推向产业化的家族。

可能很多老观众心里都存有疑问,常氏相声的开山鼻祖常连安早年间先学京剧,后改戏法,直到结婚生子后才最终决定以相声为业,怎么就能创下如此辉煌基业?多少自幼学相声的艺人,为何都不如半路出家的常连安有作为?今天就来为大家解析常连安先生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朋友圈”。

老常爷自幼的确是学京剧出身的,因为倒仓不得已淡出梨园行。21岁那年他离开京城,一路走到河北张家口才落脚。也是从那时开始,常连安以撂地变戏法谋生。当时他卖艺算是初学乍练,又不懂江湖口,撂明地自然生意惨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常连安结识了一位变戏法的同行,此人就是赵希贤。两位原籍都在北京,又都是满族人,因此一见如故。在赵希贤的帮衬下,常连安慢慢入门,并开始融入这个江湖。

此后,经赵希贤引荐,常连安又结识了变戏法的辛文利、说相声的焦少海、说评书的陈荣启。当年,他们五位在张家口拜过把兄弟。大哥辛文利、二哥赵希贤、三哥焦少海,常连安排老四,陈荣启的岁数最小是五弟。因为这一盟把兄弟,使得常连安在张家口真正站稳了脚跟,靠着变戏法养活一家妻儿老小。因为与赵希贤的这层把兄弟关系,顺利将其子赵佩茹招致麾下,为长子常宝堃量活。日后“常赵档”的红极一时,也为常氏家族的相声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在五弟陈荣启的引荐下,常连安又结识了寿字辈门长张寿臣。

其实常连安拜过的把兄弟可不止这一盟,很多观众都知道他和张寿臣、侯一尘也是把兄弟。而把兄弟大哥张寿臣除了收下常宝堃这个徒弟外,同时还收常连安为带拉师弟。儿子拜了相声界的红角,自己也有了名正言顺的师承门户。不得不说,把兄弟大哥真是常家从艺路上的一位贵人。长子常宝堃拜张寿臣为师,而次子常宝霖则在父亲的安排下跟随侯一尘学相声。

据常贵田回忆,当年爷爷常连安的盟兄弟当中还有一位名叫桑振奎,以前是位弦师,还当过班社的掌穴。这位也不是外人,正是常贵田的外祖父。老常爷经常在台上说:“常家有棵蘑菇树,个个蘑菇都能挣钱。”常家的蘑菇多,而把兄弟大哥桑振奎家恰好有个女儿桑秀茹。父一辈相交甚好,子一辈常宝堃比桑秀茹年长两岁。在双方家长的撮合下,17岁的桑秀茹嫁给了19岁的常宝堃。从某种角度来看,小蘑菇的“成家”和“立业”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父亲拜过得把兄弟。

有道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旧社会讲究的“义结金兰”或许在现代人看来只是一种封建糟粕,然而在当时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谁都不可否认常连安先生在相声表演上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在领导启明茶社上展现的管理智慧,但也正是这一盟又一盟的把兄弟,为常氏相声的壮大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