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界三大世家可謂人所共知,其中馬家、常家都已成爲享譽中華的百年“老字號”。馬家的傳承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即便從馬三爺的父親馬德祿正式拜入相聲門算起,距今也有120餘年的歷史了。與之相比,雖說常氏相聲剛剛走過百年曆史,但它卻是三大世家中唯一將相聲推向產業化的家族。

可能很多老觀衆心裏都存有疑問,常氏相聲的開山鼻祖常連安早年間先學京劇,後改戲法,直到結婚生子後才最終決定以相聲爲業,怎麼就能創下如此輝煌基業?多少自幼學相聲的藝人,爲何都不如半路出家的常連安有作爲?今天就來爲大家解析常連安先生成功背後不爲人知的“朋友圈”。

老常爺自幼的確是學京劇出身的,因爲倒倉不得已淡出梨園行。21歲那年他離開京城,一路走到河北張家口才落腳。也是從那時開始,常連安以撂地變戲法謀生。當時他賣藝算是初學乍練,又不懂江湖口,撂明地自然生意慘淡。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常連安結識了一位變戲法的同行,此人就是趙希賢。兩位原籍都在北京,又都是滿族人,因此一見如故。在趙希賢的幫襯下,常連安慢慢入門,並開始融入這個江湖。

此後,經趙希賢引薦,常連安又結識了變戲法的辛文利、說相聲的焦少海、說評書的陳榮啓。當年,他們五位在張家口拜過把兄弟。大哥辛文利、二哥趙希賢、三哥焦少海,常連安排老四,陳榮啓的歲數最小是五弟。因爲這一盟把兄弟,使得常連安在張家口真正站穩了腳跟,靠着變戲法養活一家妻兒老小。因爲與趙希賢的這層把兄弟關係,順利將其子趙佩茹招致麾下,爲長子常寶堃量活。日後“常趙檔”的紅極一時,也爲常氏家族的相聲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後來,在五弟陳榮啓的引薦下,常連安又結識了壽字輩門長張壽臣。

其實常連安拜過的把兄弟可不止這一盟,很多觀衆都知道他和張壽臣、侯一塵也是把兄弟。而把兄弟大哥張壽臣除了收下常寶堃這個徒弟外,同時還收常連安爲帶拉師弟。兒子拜了相聲界的紅角,自己也有了名正言順的師承門戶。不得不說,把兄弟大哥真是常家從藝路上的一位貴人。長子常寶堃拜張壽臣爲師,而次子常寶霖則在父親的安排下跟隨侯一塵學相聲。

據常貴田回憶,當年爺爺常連安的盟兄弟當中還有一位名叫桑振奎,以前是位弦師,還當過班社的掌穴。這位也不是外人,正是常貴田的外祖父。老常爺經常在臺上說:“常家有棵蘑菇樹,個個蘑菇都能掙錢。”常家的蘑菇多,而把兄弟大哥桑振奎家恰好有個女兒桑秀茹。父一輩相交甚好,子一輩常寶堃比桑秀茹年長兩歲。在雙方家長的撮合下,17歲的桑秀茹嫁給了19歲的常寶堃。從某種角度來看,小蘑菇的“成家”和“立業”都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父親拜過得把兄弟。

有道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舊社會講究的“義結金蘭”或許在現代人看來只是一種封建糟粕,然而在當時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誰都不可否認常連安先生在相聲表演上取得的藝術成就以及在領導啓明茶社上展現的管理智慧,但也正是這一盟又一盟的把兄弟,爲常氏相聲的壯大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