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爆發,攝政監國的滿洲貴族醇親王載灃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下令重新啓用已經賦閒多時的袁世凱,將北洋軍大權重新交還袁世凱。

當年慈禧太后駕崩之時,載灃就對袁世凱多有忌憚,一度想要藉着光緒遺命的由頭將袁世凱就地誅殺,但是段祺瑞在保定策劃北洋軍譁變施壓,這才保住袁世凱性命。

然而載灃雖然成功的扳倒了袁世凱,以其患有足疾的名義革除了他的全部職務,但是載灃在軍事方面卻一竅不通,武昌起義爆發後很快便束手無策。

清末舊軍

但是載灃萬萬沒有想到,他雖然忍痛啓用了袁世凱,卻令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袁世凱剛剛與心腹段祺瑞等人接手了前線的北洋軍,清廷便後院起火。

武昌起義爆發之時,北洋軍本打算前往灤州進行秋操,爲了南下進攻武漢的起義軍載灃抽調了部分北洋軍組建成第一軍,而其餘各部則仍舊留在灤州待命。

可是袁世凱倒臺之後,載灃親自提拔的北洋將領張紹增、藍天蔚等人卻對清廷早有不滿,認爲應當實行梁啓超、康有爲等人倡導的君主立憲制度。

袁世凱

原本張紹增和藍天蔚就暗中商議,藉助灤州秋操的機會積蓄彈藥等待機會發起兵諫,但武昌起義的爆發卻直接打亂了二人的計劃。

張紹增和藍天蔚在灤州眼看武昌起義之後各地新軍紛紛響應,載灃、奕劻等清廷大臣已經無力招架,於是決定按照計劃發起兵諫,迫使載灃等人下臺。

灤州兵諫的爆發令載灃等清廷皇室成員心膽俱寒,不久之後載灃就對外宣佈接受張紹增等人提出的條件,解散由皇室把控的內閣,任命袁世凱爲新的內閣總理大臣。

清廷內閣成員

袁世凱意外地成爲了最大的得利者,然而他卻並不高興,因爲張紹增等人並非袁氏一脈,而且張紹增的兵諫也打亂了袁世凱復出後的預定計劃。

1911年10月31日,袁世凱在趕赴前線督戰的途中經過信陽,在專車上他密會了段祺瑞,袁世凱表示北方遠比南方重要,張紹增等人的威脅遠大於武漢的起義軍。

此時前線本就喫緊,根本無法分兵北上進攻灤州,鑑於參加兵諫的將領多是段祺瑞的學生,因此袁世凱決定派遣段祺瑞前往灤州進行“安撫”。

袁世凱

事實證明袁世凱對於張紹增等人的擔憂並非多餘,就在載灃宣佈解散原內閣的數日之後,張紹增就再次發表通電,稱內閣總理應該由國會選舉,而不是直接任命。

載灃眼看自己的妥協不僅沒有起到效果,而且適得其反,只好也派人前往灤州進行安撫,而此人便是在清末新軍中大名鼎鼎的吳祿貞。

吳祿貞是清廷首批派往日本留學的士官生,歸國之後便在延吉負責與日本交涉等事務,因爲和良弼關係親密,在良弼的舉薦之下一路平步青雲。

正在操練的北洋軍

然而載灃仍舊沒有想到的是,吳祿貞實際上正是灤州兵諫的發起人之一,而且吳祿貞的想法比張紹增、藍天蔚等人更爲激進,主張直接攻入紫禁城推翻清廷統治。

吳祿貞奉命抵達灤州可謂是魚入大海,不僅沒有勸說張紹增、藍天蔚等一衆將領息事寧人,反而準備整合各部兵力,趁着清軍主力集結於武漢之時進攻紫禁城。

實際上吳祿貞之所以如此急迫正是因爲載灃意外啓用了袁世凱,吳祿貞非常清楚自己雖然在北洋軍中威望很高,但是對比創建北洋的袁世凱仍舊相形見絀。

清末軍隊

但是如果自己可以先一步推翻清廷,那就可以重新掌握主動權,不過吳祿貞並不知道袁世凱、段祺瑞在北洋軍內樹大根深,其麾下早已有人暗中和袁世凱取得了聯絡。

當時在張紹增麾下擔任協統潘渠楹在得知吳祿貞準備進攻紫禁城後,馬上便將這一消息暗中傳給了袁世凱,這也導致日後吳祿貞的計劃徹底失敗。

參考資料:《袁世凱全傳》、《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