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伴侶無意中說的話,會讓你莫名暴怒?爲什麼伴侶經常出差, 你卻感覺被他拋棄了? 爲什麼你控制不住地挑剔伴侶的毛病......

01:每個人的心裏都住着一個小孩

每個人的心裏都住着一個小孩,那就是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認爲, 我們其實有很多聚集着形象、情緒、情感、情緒的人格。

一位心理學博士解釋說,其中有一個典型的人格是“批評家”,當我們感覺內在總有個聲音要控制、批評自己時,那就是“批評家 出現了。

和批評家類似,“內在小孩” 也是一種人格, 他像小孩一樣脆弱柔軟,渴望被愛,關心和呵護。當我們有情緒時,經常會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個衝動的孩子,會發脾氣,妒忌、沒有安全感,脆弱無比......

與此同時,內在小孩也是我們的動力之源,與小孩才具有的美好品質相連,比如創造力、生命力、激情、全身心地投入、信任,真誠、好奇等等。內在小孩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赤子之心”。

美國有這麼一個例子,有一個全世界最優秀的小提琴家,他的音樂會門票最便宜也要100美元張, 而且場場爆滿。 一次,一家雜誌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他在地鐵裏演奏小提琴。琴聲同樣宛如天籟,但這次停下來欣賞他演奏的卻只有孩子。因爲, 孩子是最好奇和最敏感的,只有孩子才能不在乎世俗的僞裝,真誠地欣賞這個世界上最精微的美好和感動。

如果關愛內在小孩,我們會變得熱情、有活力、真誠、容易與人相處,能夠吸引並獲得伴侶的愛。如果我們忽視了內在小孩的需求,那麼當我們受到挫折時,被情緒困擾時,我們的心可能就會被內在小孩接管,做出很多孩子氣、不負責任的舉動。

如果內在小孩受到傷害,甚至被我們“關”起來,即使我們很愛伴侶,那個孤獨的內在小孩也只會讓我們冷漠地對待伴侶, 和伴侶同牀異夢。

02:我們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

白大衛說,接近內在小孩,就是接近我們的內心,接近自己 脆弱的那一-面。 與伴侶相處,不能怕自己變得脆弱。因爲只有這樣,兩顆溫柔的心纔會在此刻相遇,漸漸融化。

但是,當在童年時受到傷害,爲了保護自己,我們便會將內在小孩關在過去的牢籠裏。那個脆弱的孩子一直在孤獨絕望地哭泣,他在用力拍打着牢門。

小偉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小時候,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每次考不好,父親就會嚴厲地管教他,不許他出去玩,監督他寫作業。漸漸地,小偉從父親身上學習到:愛就是控制。

長大後,他遇到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女孩,覺得特別親切和熟悉。於是,他和這個女孩結婚,變成了一個妻管嚴。他認爲, 如果我不被妻子掌控的話,她就不會愛我。可是,當他讓妻子掌控自己時,又在關係中失去了自我。

結果,他和妻子都不快樂: 妻子覺得丈夫很窩囊:小偉覺得妻子不認可他的價值,就連周圍的人也不尊重他。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 熟悉的壞事,也比未知的好事要強!舉個例子,一個美國小夥在美國時, 對麥當勞沒什麼興趣。 但是到了中國後,見到麥當勞飲食就會情不自禁地走進去。 因爲這種熟悉的感覺,就好像回家一樣。 ”所以,只有我們瞭解自己的內在小孩,擺脫過去的桎梏,纔可能會跳出這個熟悉的怪圈。

西班牙的心理學博士白大衛也曾經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6歲時, 他的父母離婚了,媽媽離開了家,搬到其他地方住。年幼的白大衛對此感到震驚和恐懼。痛苦得渾身麻木,他只有一個感覺——我被媽媽拋棄了。從那以後,他把那個脆弱悲傷、渴望媽媽疼愛的自己凍結在了6歲。

父母離婚後,白大衛進入只有男生的天主教學校就讀。爲了把心中那個脆弱的內在小孩藏起來,他壓抑着內在小孩的需求和渴望,讓自己變得堅強、獨立。

他用完美主義來應對童年創傷,以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擺脫被拋棄的命運。他不允許自己犯一點兒錯誤,只要寫錯一個字, 整頁作業都會重寫;他不允許自己懶惰,甚至不允許自己有身體上的原始衝動,因爲他會覺得骯髒;他只用頭腦生活,不去傾聽內心的感受.....

然而,無論如何拼命壓抑,他的內在小孩都是那麼孤獨,一 聲聲地呼喚着媽媽。進入青春期後,他的心中總有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和孤獨感。即使身邊有很多朋友,他依然感覺到孤獨,甚至還有一種報復母親的衝動。和女孩交往,也總是以分手告終。他的肩膀常處於緊張狀態,好像穿上了一套厚重的肌肉盔甲。

這份孤獨和悲傷,白大衛獨自揹負了很多年。從15歲開始, 他就學習心理學,參加各種心靈成長課程和工作坊。直到他遇到 直到自己的心靈導師,纔開始把內在小孩釋放出來。

03:被拋棄、欺辱、忽視的童年創傷

在童年時,父母、老師、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同伴、 鄰居、繼父母等人,如果對孩子有拋棄、侮辱、忽視、實施暴力、 過度期待、控制等行爲...這些負面事件的強烈刺激,就有可能會導致童年創傷。

而根據2020年中國心理研究學院的數據調查顯示,發現大部分有童年創傷的人,都選擇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

而事實上,內在小孩是不可能被永遠關住的。當我們遇到與 童年創傷類似的情境或經歷時,那些壓抑的情緒和衝動就會被激 活,內在小孩會跑出來,接管我們的心。

當父母離婚,被送養,住寄宿幼兒園時,有些人可能會受到被拋棄的創傷。

朋友娜娜因爲父母工作繁忙,從小被送到爺爺奶奶家生活,幼年時的她,感覺被父母拋棄了。8歲時,她被父母接到身邊, 她又感覺被爺爺奶奶拋棄了。

她的內在小孩非常矛盾:一方面,特別渴望愛,對伴侶有很多期待,內心有一個很大的黑洞需要填補;另一方面,又非常恐懼親密關係,沒有安全感,不信任人,因爲她兩次“被拋棄” 的經歷中學到的是:親密關係會毀了你,你早晚都會被拋棄的!

娜娜的丈夫非常愛她,給了她很多呵護。有一次,丈夫出差三四個月,娜娜心中“被拋棄”的情結突然激活了。她的心理退回到被父母“拋棄”的內在小孩狀態,孩子氣地指責對方:“你不愛我,你不關心我,你心裏沒有我....

聽見這些指責,丈夫覺得特別委屈,我對你付出 了這麼多, 你不僅不感動,還說我不愛你。夫妻倆的心,離得越來越遠。漸漸地,丈夫真的不再像以前那麼關心她了。而被拋棄的內在小孩對娜娜說:“你看到了吧, 他真的不愛你!”

當有一天,娜娜又孩子氣地指責丈夫時,忍無可忍的他突然 平靜地說:“是, 你說得對,我不愛你了。”娜娜哭着說:“ 我 從一開始就知道,你不愛我! ”

聽見這句話,丈夫突然覺得心如死灰,原來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在妻子心裏沒有任何意義,於是提出了離婚。

內在小孩,就像埋在我們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大爆發。

“和內在的小孩相處,就是和自己過去的情緒相處:和內在的小孩交流,就是向過去的誤會訴說:擁抱內在的小孩,就是擁抱自己的情緒......”

04:放下抱怨,爲自己的生命負責

有些童年創傷的確與父母有關,但就算父母犯了錯,我們也不要把童年創傷全都歸咎於父母。這是因爲,一些負面經歷之所以成爲創傷,不僅和事件本身有關,也和孩子的先天氣質、對事件的解讀和應對方式有關。

在先天氣質方面,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特別敏感,被父母批評了一次,就會把這種情緒無限放大,最後形成創傷:有的孩子天生粗心大意,被父母打了都不當回事。雖然打罵的性質比批評更嚴重,但是他的心理卻沒有創傷。

在解讀方面,比如,爸爸媽媽不來參加家長會,如果孩子把這件事解讀爲 “爸爸媽媽太忙了,所以沒有來”,那麼這件事就會自然地過去: 而如果解讀爲“ 爸爸媽媽不在乎我”,那麼,它也許就會成爲一 個創傷事件。在應對方式方面,同樣面對同伴的欺辱,選擇默默忍受的孩子,肯定要比選擇逃跑的孩子,受到的傷害大得多。

而就算有童年創傷,也不意味着我們就一定不會獲得幸福和成功。在《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一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十幾年的心理諮詢經驗,通過文字幫助我們走出內心的心理問題,走出我們內在的小孩,34.9一本的價格就能幫你拋棄內在小孩,拋棄童年創傷,重塑一個新的自己,點擊鏈接購買一本吧。

所以,重要的不是童年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怎麼去處理, 懷抱什麼態度。

面對不幸的童年,人們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埋怨別人, 把童年創傷作爲拒絕成長的藉口——都是你的錯,是你讓我變成這樣的;一種是把童年創傷作爲個人成長的養料,這些都是我經歷的事情,它們都很寶貴,能夠幫助我實現個人成長。

“打仗的時候,人們會躲在防空洞裏,躲避炸彈襲擊。但是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還躲在防空洞裏,那就會讓我們失去更多。” 所以,心理學家認爲,我們把內在小孩關在過去,曾經起到保護自己的作 用。然而當我們長大後,就完全可以走出心理的牢獄。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永遠不要把鮮花獻給豬。 當我們內心沉重的時候,我們的感覺會遲鈍、封閉,是無法欣賞生命的美好的,也無法和伴侶親密的。”

所以, 我們需要療愈內在小孩,不再揹負沉重和悲傷前行, 面對真 實的自己, 向伴侶敞開心扉,分享彼此的內心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