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观察

本报记者 王彩娜

古都不老,其命维新,昔日的“天下文枢”正加速建设“创新名城”。

2021年1月4日,2021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重磅发布《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连续第四年南京市委聚焦创新名城建设发布“一号文件”。

如此开局,传递出鲜明的信号——“十四五”时期,南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集合,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建设创新名城,南京一以贯之。早在2017年年底,南京就提出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自此,通过连续三个创新“一号文件”,南京建设创新名城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点燃强引擎。

正因锚定创新,南京收获不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跃升至第21位,在国内上榜的17个创新集群中仅次于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在2017—2020年这4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从第94位、第27位、第25位“四连跳”至第21位。

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南京创新能力居全国第4位,且因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原始创新能力强而被列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

另一组数据足以印证南京以全球为坐标释放创新“强磁力”的实力。建设创新名城三年来,南京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7年的1844家增至2019年的6500多家,三年间增长了3.5倍;独角兽企业由2018年的2家增加到15家,数量居全国第5位;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超过400家,新增孵化引进科技企业7248家,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0多万……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创新名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创新动能的成长壮大,创新正在成为古都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力和强大韧性的核心支撑。

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南京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和重大考验之下,2020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十强。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打出创新名城建设王牌后,南京逐渐撕掉了“存在感不高”“首位度不高”等标签。

回顾创新名城建设进程,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总结出四大宝贵经验:保持定力,创新才能成就城市;用好市场,创新才能富有活力;聚焦产业,创新才能做深做实;优化生态,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当前,南京既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疫情影响范围扩大、全球化进程受阻等重大形势变化,也面临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重要历史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

“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2018年南京市委主要领导面向未来发出的“金陵之问”已有明确答案。

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必须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在补齐创新发展短板的同时将优势领域做深做透,抓紧时间抢占创新高地。

展望2035,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的美好愿景,将成为南京这座城市的生动图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