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1·經濟新看點(3)

本報記者 童彤

從受疫情肆虐跌入谷底的進出口“冰封”,到舉國上下共克時艱實現外貿數據“由負轉正”;從服務貿易異軍突起成爲外貿“標杆”,到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簽署點燃全球對“一體化新興大市場潛力釋放”期望;從歷時七年35輪艱苦卓絕談判,到2020年末如期完成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

2020年,我國外貿走過了非同尋常的一年,留下了終生銘記的烙印。展望2021年,各界普遍期待,前期積聚下的內外利好因素將繼續推動我國外貿結構不斷優化、積極應對不確定性,並實現趨穩回升。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疫情衝擊之下,一系列客觀因素讓兼具數字化優勢的服務貿易成爲全球自由貿易的重點,這也爲中國打造服務貿易新高地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隨着RECP的簽署落地以及各國應對疫情舉措的有效性逐漸強化,全球市場普遍趨穩是大概率事件,這在爲2021年世界經濟帶來信心回升的同時,也將爲我國尋求外貿結構優化和轉型帶來新的增長契機和動力。

服務貿易逆勢向好開啓全新開放格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同比增長0.7%,由負轉正。與此同時,同期的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樣錄得同比增長0.7%,增速亦爲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從此以後的數月間,外貿數據表現喜人。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貨物進出口總額290439億元,同比增長1.8%。而出口161291億元,增長3.7%。其中,僅11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就實現了同比增長7.8%,出口增長14.9%。

與貨物貿易由負轉正的不乏艱辛相比,由於互通互聯等數字技術推動,加之大數據計算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間對防疫措施要求以及諸如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等需求的集中釋放,由此引領出服務貿易的逆勢增長成爲全年亮點。

根據商務部1月1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我國服務出口17005.9億元,下降2.3%;進口23776億元,下降24%。服務出口降幅小於進口,帶動服務貿易逆差下降51.3%。

“儘管我們的服務貿易仍存在逆差,但2020年以來服務貿易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尤其是圍繞知識型服務貿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讓中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有所增強,也爲繼續改善逆差狀態,更好走出去預留了餘地。”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彭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點從服務貿易總體呈現趨穩態勢,服務出口表現明顯好於進口,貿易逆差減少,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佔比提高就能看出來。

彭剛認爲,新的一年隨着全球經濟的普遍趨穩,經濟復甦的勢頭延續,也將利好服務貿易繼續增長。國家通過堅持一貫擴大開放措施以及搭建諸如服貿大會等國際平臺,同時,越來越多的投資協定簽署也將進一步掃清國家間的貿易壁壘和障礙,“堅持儘可能削減壁壘,不斷提高服務貿易便利化,是推進服務貿易引領外貿轉型發展的關鍵舉措。”

全新開放格局讓雙循環外部市場有的放矢

近年來,隨着全球化格局下越來越多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老牌傳統經濟體爲代表,部分世界主要經濟體開始“右轉”,繼而逆全球化趨勢甚囂塵上。而此時,堅定不移站在支持全球化,始終秉持開放政策的中國,依託2020年的優異表現,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牽手合作。

“RCEP的簽署是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取得的重大進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沈銘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爲,這無疑將促進各產業更充分地參與市場競爭,提升我國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

在沈銘輝看來,這也將有利於我國通過競爭推動國內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利好鞏固我國在整個區域供應鏈、產業鏈中的地位,從而帶動產業升級以及國內市場的擴容。

一方面是直接對標貿易的全球最大自貿區,另一方面,中歐投資協定註定將帶動中歐間貿易的增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投資帶來的經貿密切會直接影響相關行業的產業鏈銜接,更加緊密和強化各國經貿關係。

在汪浩看來,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需要儘快夯實經濟持續復甦的基礎,而不同經濟體間的共同努力也是拉動經濟重回正軌的必然之舉,對中國外貿而言,這也有助於更加有的放矢地佈局外部市場,實現良性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