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讓人感慨萬千,即將來臨的2021年對我們是否能更溫柔一點呢?在本文中,我揀幾個好消息講一講。

股市長期賺錢效應還在

2020年7月,指數的大漲讓很多人驚呼“牛市來了”,我也應景寫了一篇文章《在牛市裏,你要騎上一匹快馬!》,建議大家通過買基金的方式分享股市收益。但隨即指數便被困在“3200點-3500點”的箱體中區間波動,持續考驗並消耗着投資者耐心。

臨近年底,很多券商發佈2021年策略報告,樂觀者預測指數突破4000點,甚至還能向上再看1000點;也有悲觀者擔心指數仍無法掙脫箱體波動格局。不過,在很多人看來,2021年的投資收益大概率難以媲美2019年和2020年(截止2020/12/17)。這兩年,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分別爲36%和22%,創業板指數更是錄得44%和55%的靚麗表現,同期市場交易量也是逐年抬升。

面對量價齊升的表現,誰也不能否認過去兩年已是牛市;但也正因過去表現太好,市場纔對2021年還能否再創佳績心存疑慮。

分析師靠股市預測喫飯,但投資者不能靠預測來賺錢。對投資者來講,一年的漲跌不可能精準判斷,投資佈局只能着眼於長遠——未來三五年內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歸根結底是對十四五期間經濟轉型和增長的信心。

只要這個信心是足的,股市長牛的基礎就是紮實的,三年內不用的錢繼續在2021年買入就沒有錯。至於買什麼,還是建議買基金。

以國內1700餘隻股票型開放基金爲例,今年以來加權平均收益率高達48.9%,算數平均收益率爲31.3%,中位數爲29.6%。把時間拉長,近三年(其中僅783只成立3年以上)加權平均收益率81%,算數平均收益率48%,中位數41%。足以吊打其他主流理財產品。

再以滬深300指數基金爲例,自2015年1月起每週一定投1000元,截止到2020年12月共計投入31萬元,收益16.6萬元,總收益53.57%,年化收益14.43%,同樣吊打其他主流理財產品。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講,2021年無論指數升到4000點還是跌至3000點,長期看都是相對較低的點位,可以繼續買入基金,長期賺錢效應還在。

此外,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居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也只剩下股市了。隨着居民財富逐步流入股市,會對股市形成長期支撐。

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相比高收入羣體的買無可買,中低收入羣體未被滿足的消費缺口最大,消費意願更強,在同等增量收入中會拿出更高比例用於消費。所以,無論是基於社會結構的穩定有序,還是經濟層面的促消費、內循環,提高中低收入羣體收入水平、夯實中等收入羣體都是基礎和保障。

幾個月前,當6億中國人月入1千元的新聞刷屏時,很多人被這個數字震驚,但繼而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發力方向和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過去十年,在政府、企業、居民三大部門中,居民部門的收入佔比持續提升,這是好事,但不可否認,縮小居民部門內部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也同樣重要。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羣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要推進共同富裕,大致來說,共有提高工資收入、拓寬財產性收入、稅收調節三個途徑。具體措施在十四五規劃中已經講明,主要包括:

(1)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2)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羣體要素收入;(3)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4)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等。

2021年,GDP高增長值得期待,加薪有了基礎。2020年GDP增速被疫情砸出一個坑,2021年觸底反彈,有望實現高增長。如據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預測,2020年全國GDP增速將在1.9%-2%之間,2021年有望達到8%。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21年,面對8%的經濟增長,很多人可以期盼一次像樣的加薪了。

拓寬財產性收入,更多要指望資本市場。調查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家庭金融資產中,九成以上爲固定收益類資產,股票和基金佔比僅爲9%,提高財產性收入,要持續擴大股票和基金佔比,從這個角度看,A股的長牛、慢牛至關重要。

稅收調節,2021年有望看到一些新變化。在經濟高速增長四十年以後,社會積累了大量的存量財富,爲財產稅(主要是房產稅和遺產贈與稅)創造了條件,財產稅的開徵則能爲繼續降低收入稅(工薪所得、勞務所得、稿酬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等)創造條件,在一增一減中優化收入分配。

當然,收入分配優化是個持續漸進的過程,2021年未必能有大進展,但趨勢很值得期待。

從促消費中受益

“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作爲十四五開局第一年,在收入分配之外,2021年還有望出臺一系列促消費新舉措,每個人都可能從中受益。

比如各位“打工人”的休假問題。這幾年下沉市場崛起,“有錢有閒”是最受認可的一個原因:買房壓力小所以有錢,工作節奏慢所以有閒。有錢有閒纔有高品質生活,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纔有發展空間。

就一二線城市而言,有錢的消費者很多,但有閒的很少,導致的結果就是商品消費需求滿足率高,服務消費仍有很大潛力,因爲前者消耗金錢,後者還需要消耗時間。爲激活服務消費潛力,必須給年輕人更多自主時間,所以我們在十四五規劃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完善節假日製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

方向已經明確,相信大家休閒時間會越來越多,生活品質也能越來越高。

再比如壓制消費需求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難題,在2021年大概率會出現一些破局點。整體方向是逐步降低家庭層面的支出,由社會公共服務進行承接,以降低個人的負擔和後顧之憂,激活消費活力。目前看,發展普惠型養老、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擴大醫療保險保障範圍、推動教育均等化、房住不炒、租購同權、合理調控租金水平等正成爲未來政策的着力點。

此外,對於消費主義的認識有望更趨客觀。就國內情況看,過去幾年,消費主義思潮逐步崛起,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消費升級進程;但其弊端在疫情之下被放大,又引發了廣泛的反思與爭議,也在相當程度上逆轉了消費行爲。

從各國曆史來看,在相似的發展階段幾乎都伴隨着消費主義的興起,無他,消費崛起必然伴隨着消費文化的興起。

經濟發展初期,自我實現追求的是溫飽和安全,這個階段,民衆滿足於攢錢存款,勤儉節約是主流文化訴求;經濟發展處於中高級階段時,自我實現更多地側重享受生活、要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勤儉節約不再是唯一的聲音。這個時候,節儉與享樂的持續相抗會成爲一種顯著的社會文化現象。

考慮到國內消費市場仍有很大的潛力,消費熱潮只是剛剛興起,這種爭議,更像是“進兩步、退一步”中的暫時後退,主流文化對消費的接受度,預計會越來越高。具體參照《“精緻窮”背後的真相!》。

對未來保持一份敬畏

好消息暫且說這麼多吧,接下來再潑一點冷水。

雖然本文對2021年做了一些樂觀預測,但未來變幻莫測,沒有誰能看清它的樣子。

在《管理諮詢的神話》一書中,諮詢顧問界專家馬修斯圖爾德評論說,“就後知後覺而言,戰略家的理論總是100%精確的,但是,當把他們的理論投向未來時,戰略家整體上都表現得極爲糟糕。”這句話或有絕對之處,但的確點出了預測之難。

面對即將來臨的2021年,我們需要一些預測帶給我們確定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楚,所有的預測(比如上文的幾個預測)都可能錯得離譜。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始終對未來保持一份敬畏,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都能着眼於長遠、穩步前行。

本文由公衆號“薛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爲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薛洪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