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子

圖:來自網絡

我老公在農村長大,我在縣城縣城長大,雖然我家的條件也不是很好,但和老公相比,還是強了不少。

結婚後,我週日去婆婆家,她總是在忙碌着,家裏的院子感覺亂哄哄的,屋子裏衣服放得到處都是,爲了照顧婆婆的情緒,我多半是喫過飯,就直接開溜。

生孩子之前,考慮到農村老年人迂腐老土,不太講衛生,且觀念陳舊落伍的特點,我我曾給一個關係特鐵的閨蜜說,將來,我絕對不要婆婆來幫忙帶孩子,也不要和婆婆住一起。

但現實推翻了我最初的想法。生孩子後,我原本指望自己的媽媽來照顧我,但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媽媽卻在下樓梯時崴了腳,造成左腳骨折,躺在了牀上。

就這樣,陰差陽錯,婆婆來到了我家,開始了她的城裏生涯。

一轉眼,婆婆來我家已經6年半了,這些年,婆婆每天做飯洗衣,照顧孩子,兢兢業業,爲我們這個小家也奉獻了6年半的時間。

這些年,我在和婆婆朝夕相處的日子裏,作爲一名80後,我也逐漸調整自己的固執與偏見,努力嘗試着與在農村忙碌了大半輩子的婆婆“接軌”。

婆媳關係,似乎是世上最不容易處理的難題,提起婆婆,似乎每個兒媳都怨聲載道,提起兒媳,似乎每個婆婆都有倒不完的苦水。

昨天晚上,一個高中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婆婆住在他們家,搞得狼煙四起,家無寧日。原因是婆婆總喜歡在兒子面前搬弄是非,造成她和丈夫關係不和。我不知道該如何勸慰這位老同學,我只是告訴她:看到別人身上的刺,也要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你拿什麼量器給人,別人也會拿什麼量器給你。

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婆婆,大多是幫忙來帶孩子的,和我們這些年輕人相處,確實在某些觀念上會有衝突,但如何使這樣的問題“化干戈爲玉帛”,避免矛盾的激化,往往需要一個人的智慧。

最初,我和婆婆經常因爲帶孩子的意見不統一,有幾次吵得兇了婆婆都氣哭了,有一次甚至婆婆撂下狠話,說明天就買票回老家,再也不來我們這裏了。可是第二天一早,她還是在廚房忙進忙出,怕我們上班來不及好好喫早飯。

看到婆婆放下自己的脾氣,且不辭勞苦的樣子,我心裏既悔又慌,雖然我們觀點不一致,但初衷都是爲了孩子好,而我又何必那麼不夠理智去傷害婆婆呢?

有一次,老公因爲工作出錯,被扣了20%的月工資,回家後發脾氣,我說了他兩句,沒想到老公竟然暴跳如雷,想對我動粗。

這時的婆婆挺身而出,對兒子先是一陣破口大罵,然後,又聲淚俱下講起了當年她被公公暴力毆打,給年幼時的老公和自身帶來的傷害,最後還忘不了總結——一個家庭不和諧,不包容,不忍讓,哪怕家財萬貫,也是個不幸的家庭。

從那以後,老公再也沒有在我面前無端地發脾氣。婆婆用看似笨拙而又老套的方式,用心地維護着我們小家的平衡。

2017年9月,婆婆因爲身體原因,做過一次心臟黏液瘤手術,但手術過後,不知道是當時全麻的原因,還是其它狀況,她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有時她去超市買菜,錢明明在她的手裏,她還到處翻找,嘴裏不停地說:“我到底把錢放哪裏了?”

有時,她從外面回家,經常會走錯樓梯;每天需要喫的藥,必須放在一眼就可以見到的地方,她才能想得起喫。

可令我感動的是,婆婆記性再差,孩子每天早上要喫的三顆不同營養片,婆婆卻一次都沒落下,一次都沒弄錯過。

我跟婆婆住在一起,倒不是惺惺相惜,但也會彼此尊重,我和她哪裏做得不對的地方,不會藏着掖着,會直接告訴對方,因爲我們彼此都把對方當成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個愛自己的婆婆在家裏,其實是幸福無比的,譬如我下班回家,桌子上是可口的飯菜,飯後坐在沙發上,眼前的茶几上,是自己喜歡的水果。週日我們睡懶覺,婆婆怕吵到我們,看電視時,聲音都不開,一個人坐在那裏看啞劇。

家裏的裏裏外外,婆婆都打理得井井有條,說實話,一個在農村種地的她,我永遠沒想到的是,她居然這麼快適應了城市的生活節奏。

老公其實是個惰性很強的人,尤其是婆婆來了之後,平時喜歡打遊戲,家務也不做,婆婆就對我說,和丈夫相處,要學會給他“寬嚴相濟”,看到他身上的惰性,就要逼他,他開始自主地走上坡路了就要給他適時“戴高帽”。

漸漸地,我覺得和婆婆的交談成爲了生活的一部分。幾乎每天睡覺前,都會和婆婆聊個十來分鐘。

愛與被愛,是相輔相成的。婆婆身體不好時,我也是全心全意的照顧,她每次回老家,都是我開車把她送到家裏,有一次婆婆半夜腹痛,我怕影響老公明天上班,我就一個人帶着婆婆去了醫院,直到醫生說沒有大礙,配好藥後,我才放下心來。

由於記憶力變差,婆婆做菜有時會忘記放鹽,於是,婆婆就寫了一個字條,貼在抽油煙機上,婆婆即便年齡變老了,做事變慢了,記性變差了,追不上兒女的腳步了,可他們從來沒有忘記過愛我們,他們用辛苦支撐起的家庭,是我們獲得愛和溫暖的源頭。

在我們的生活裏,婆婆的影子很淡很淡;可在以後的日子裏,這份愛卻能支持我們走很久很久。

這就是我的婆婆,來自農村,四年級畢業,普通話也不標準,廚藝也不佳,但她在我心裏,卻是天下最好的婆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