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京東健康在港交所上市,成爲繼京東集團後今年港股第二大規模的IPO,也是第三家登陸港交所的互聯網醫療公司。

前兩家分別是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2014年阿里健康借殼上市,2018年平安好醫生登陸港交所。雖然晚於這兩家,但是京東健康選擇這個時機上市,賽道朝陽,財報好看,投資人認可,集團支持,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這讓京東健康開盤大漲,總市值超過了阿里健康以及平安好醫生。截至12月13日,京東健康市值達3815.04億港元,阿里健康3376.97億港元,平安好醫生1016.50億港元。

京東健康一上市就在市值上實現了超越,這讓衆人很詫異,因爲對比用戶規模,京東健康與阿里健康尚有一定的差距。最新數據顯示,阿里健康天貓醫藥平臺年度活躍用戶已超過2.5億,京東健康爲7250萬。

也就是說,高用戶數量並不一定代表着高市值,用戶數量並不是衡量資本市場的唯一標準。比如在營收盈利上,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2019年營收分別爲108億元、96億元、51億元,京東健康明顯領先其他兩家,並且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盈利,其他兩家此前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不久前,阿里健康中期業績報告中才正式宣告扭虧爲盈。

再看近幾天的股市行情,京東健康的股票從70.58港元發行價上漲至現在的122.00港元,漲幅達72.85%,也可以看出京東健康後勁十足,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這時就會有一個疑問,京東健康憑什麼能後來居上,在幾年內迅速成長爲國內頭部互聯網醫療公司?其實,這裏有三點可以進行分析:

一是時效性。藥品不同於其他商品,它的需求場景相對比較特殊,有藥品需求的一般是有病在身,或者是出於急症,這就對藥品的履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京東健康擁有京東物流的強大支撐,全國範圍內可實現80%訂單次日達,具備全行業最快的履約服務能力。相較於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依靠第三方物流,京東健康在履約上擁有絕對的優勢。

京東健康的O2O服務“京東藥急送”已經覆蓋超200個城市,能提供全天候30分鐘送達,7*24快遞服務,滿足用戶緊急性用藥需求。

二是供應鏈。藥品作爲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品控直接關係着用戶的健康與生命。京東的自營模式很好地解決了藥品品控的問題,京東健康從供應商採購醫藥與健康產品,再經過自身質控之後,纔將優質的產品與服務觸達用戶。

目前,京東健康線上零售平臺有超過1000萬種商品,並且在全國範圍內建設和佈局了11個藥品專用倉庫和超過230個非藥品倉庫,保障了用戶的用藥需求。

除了擁有直接服務於患者的B2C業務外,京東健康在醫藥供應鏈上還有“藥京採”這種面對線下診所和藥店的B2B業務,這一業務形態目前覆蓋着全國22萬多家零售終端。從線上到線下,京東健康從用戶到商家的服務範圍在進一步擴大,也爲未來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京東對大健康的all in。2014年,京東全面佈局大健康業務,當時京東集團對互聯網醫療的戰略定義就是這個市場值不值得all in。當大健康業務從集團中剝離出來獨立發展時,劉強東與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則給出了不計投入的策略,依靠“互聯網+醫療健康”和“醫、藥聯動”的生態模式成就了今天的京東健康。

據數據統計,京東健康目前坐擁6.5萬多名自有和外部醫生,來自全國32個省,60%來自於三甲醫院,78%是主治級別及其以上醫生;線上擁有超過9000名第三方商家,累計服務用戶超1.5億人次。同時,根據佛若斯特沙利報告,按2019年收入計,京東零售藥房已成爲國內最大的在線零售藥房,市場份額達29.8%。

這些成績背後是京東健康對互聯網醫療的探索與創新,從基礎醫療如“京東家醫”,到慢病管理服務如“ABC健康軟件”,再到第三方採購服務如“藥京採”以及在線醫院服務等,率先實現醫藥閉環生態。

而阿里健康一直以自營賣藥爲主,在健康檢測評估、諮詢服務、慢病管理和養老管理等服務方面還未走到深處。京東健康的生態佈局在此時就顯現出了一定的優勢,在未來發展中也就更有想象空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京東健康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後來居上的表現,其實都離不開京東健康六年以來的步步積澱。從醫藥電商起家,到業內佈局最廣、最完整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和“醫藥聯動”生態體系,京東健康以一匹“黑馬”的姿態,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持續爲用戶提供易得、便捷、優質和可負擔的醫療健康產品與服務,從而加速產業升級,這纔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