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多年前,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蕭衍第九個兒子蕭恢被封到鄱陽做鄱陽王。來鄱陽不久,母妃費氏瞎了雙眼。蕭恢遍尋良醫無果,於是祈禱於佛。說來也怪,他母親竟雙目復明了。於是,蕭恢施捨部分宅屋建廟,叫顯明寺,唐時改叫隆興寺、大雲寺,宋改叫永寧寺。宋天聖二年(公元1042年),天台山壽昌寺用言、寶倫兩位禪師在永寧寺東側建佛塔。320年後(公元1362年),修葺傾斜的塔基時,從基中掘得貯有甘露的水晶玻璃瓶,當時的住持雪性村將寶瓶獻於朝庭,被敕賜爲“乾元萬壽永福禪師”。於是,改寺額爲“永福”,稱佛塔爲永福寺塔……這就是鄱陽的地標性建築——永福寺塔的由來。

塔,本不是中華文化的產物。它源自佛門,故鄉在古代印度,在那裏它被叫做窣堵坡(Stupa),本意爲“墳墓”。傳說,公元前三世紀中葉,佛陀釋迦牟尼滅度119年時,阿育王在連年的征戰中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爲救贖戰爭中的殺戮開始力推佛教,大派僧衆帶着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去世界各地傳教。

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由來,有個神奇傳說。傳說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自小對民生苦難思慮甚重,在29歲那年削髮出家,開始了6年的苦行生活,在印度迦葉山一棵菩提樹下頓悟佛道。喬達摩80歲那年去世,遺體在古印度拘屍那迦城南火化,弟子在灰燼中發現了一些奇異的結晶體,就是這些神奇的骨節顆粒被弟子們稱爲舍利。

秦始皇四年,西域高僧室力房等一行18人來到中國西部中原腹地,相國呂不韋接待了室力房。傳說,了了數語過後,呂不韋以“禍亂民心,毀我大秦”爲由,將室力房等打入地牢。他們隨身所帶的佛骨舍利蹤跡全無。傳說見呂不韋之前,室力房在一個夜晚起聖冢將舍利埋藏了起來。室力房做出這個決定,也許是受冥冥中的某種啓示,也許僅僅出於小心。

400多年後,西域安息國的高僧安世高又東行來到中國,這次等待安世高的是和室力房完全不同的命運。東漢桓帝劉志在洛陽宮裏接待了安世高,並命他尋找室力房埋藏起來的佛祖舍利。費盡周折,安世高終於找到聖冢取出舍利,並在聖冢所在地修建地宮,在地宮之上築起寶塔,在寶塔四周修建寺廟……這個傳說中的聖冢和寶塔,應該是後來地宮和寶塔在中國的最初雛形。

寶塔和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佛門弟子若前往建有寶塔的寺院,須於塔下恭敬合掌順時鐘方向繞塔三匝並唸誦佛號。佛教有“生住叢林死入塔”的規定,所以他們的高僧大德圓寂後會建塔供舍利(遺骨)。廬山東林寺慧遠禪師圓寂時,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爲墳,與土木同狀。其門徒號啕慟哭,不忍露屍,懇請當時的潯陽太守陶侃累石爲塔,葬於廬山西嶺。

永福寺塔已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省文化廳撥款對塔進行修繕時,發掘出“佛寶”舍利數顆,由永福寺住持釋中律在塔頂天宮安置爲鎮塔之寶。千百年來,關於它的傳說,以及時間在它身上刻下的痕記,一起構築成鄱陽人的共同記憶。

(記者 程琳萍

鄱陽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