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纔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17)

主筆:閒樂生

秦晉崤之戰,秦軍三萬將士盡皆戰死在了崤山谷底,只有孟明視等三帥逃過一劫,被晉國所俘虜,秦穆公得到消息,內心悔恨交加,飯也喫不下,覺也睡不着,數日之內,頭髮就白了一半。想當初,蹇叔百里奚二相苦勸穆公不要出征,不要出征,穆公不聽,結果三萬將士竟全部葬身崤山!要知道,秦國三軍總共也不過37500人(周代軍制,一軍爲12500人),這一下,對秦國武裝力量可謂毀滅性打擊,秦穆公豈能不悔?

更令人悲痛的是,就在孟明視等人率領秦軍離開秦國後不久,蹇叔和百里奚就去世了,最終,兩位老人還是沒能看到自己的兒子歸來,而帶着滿腔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二老去世之日,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舉國哀慟。

秦國痛失賢臣,再加上前線傳來的秦軍全軍覆沒的消息,無比悲愴的氣氛瀰漫在秦國上下的心頭,穆公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質疑和壓力。

後來,穆公聽說三帥已經被晉國放了回來,這才放下了心中的石頭,久皺的眉頭也舒展開來,可大臣們爲了減輕國內對穆公的不利言論,紛紛提議道:“這次戰敗,全都是孟明的罪過,依照秦國的軍法,一定要殺死他以謝天下。”國民們也怨恨孟明害死了他們的子弟,紛紛集會遊行,必殺之聲溢耳。

可秦穆公卻道:“是孤之罪也。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這句話說的就是寡人啊。寡人由於貪婪而使孟明受禍,孟明又有什麼罪呢?”

於是穆公素服來到郊外,迎接秦國殘師——殘的只剩下三個人的師。

孟明視等三人見秦穆公親來迎接,忙跪地請罪,秦穆公卻對着他們號哭道:“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接着,穆公恢復了這三個敗將原先的官職俸祿,而且比從前更加厚待他們。孟明三帥在感動得之餘,也更加羞愧,於是開始整頓秦軍,勵精圖治,立志要將此次崤山之役所受的屈辱,讓晉國人加倍償還,秦軍三萬將士的鮮血,絕對不會白流!

最後,穆公召集了所有的文武大臣,對他們說了這篇自我責備的誥辭,名曰《秦誓》,這篇《秦誓》收錄在《尚書》裏面,不但是《尚書》中的經典名篇和先秦散文的代表作,而且也很能代表秦穆公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其全文如下:

公曰:“嗟!我士!聽無譁!予誓告汝羣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爲親。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髪,則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違,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這篇文章很難懂。《尚書》是我國最古的記言歷史書,其中的文章所處時代十分古老,它所用的字眼、詞彙、語義和語法結構都屬於三代上古漢語系統,不僅和我們今天的白話文大不相同,就是和我們所常見的一般文言文也不相同。一般的文言文我們通常叫作“古文”,這種“古文”基本上是以戰國、秦、漢時代的古漢語作爲典範的,但《尚書》中的漢語比這種漢語時代更古,形式更有所不同,所以又比一般的古文更難懂了,我們不妨叫它上古文,這種上古文直譯起來非常困難,所以只能意譯:

秦穆公說:同志們,快來聽我演講吧,不要再喧譁了,我有重要的話告訴你們!古人說:人如果隨心所欲,就會犯錯誤,責備別人有什麼難的?如果被責備還能虛心接受,從善如流,那才叫困難呢!我心裏最大的憂愁就是:時光如流水,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我現在心裏,好後悔啊。只有蹇叔井伯他們這些老臣,才能不顧忌諱給我提意見,現在我才認識到,不聽老人言,喫虧在眼前哪!我從前太親近那些花言巧語的人了,是我錯了,我本應當去親近那兩個白髮蒼蒼的善良老人啊!我暗暗地尋思:如果有這樣一位忠臣,沒有特殊的才華,但心胸寬廣能夠容人。看到別人有本事,就像自己有本事一樣高興。看到別人比自己更賢能,心中不但不會嫉妒,反而更加欣賞對方,忍不住大加讚揚,這樣的人,才能保住秦國的人民,才能爲我的子孫後代造福,纔是真正對國家有利之人!可是有的人:人家有本事,就嫉妒,就厭惡,就詆譭。人家有品德,就傾軋,就排擠,就擋路;不讓主君或上司知道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心中只有自己,無法容下別人比他更傑出。用這樣的人是保不住秦國的人民,也不能夠造福子孫後代的,這是對國家有危害之人。所以說,國家的危險不安,是因爲用了一個奸臣;而國家的繁榮安定,卻是因爲用了一個賢臣啊……

穆公是一個真正的男人,面對失敗困難和挫折,他並沒有灰心,也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將所有的過錯都攬在了自己這個君主的身上:是他的貪心和執拗,所以才讓他不能接受反對意見,最終釀成了這個無法挽回的惡果。

當然,秦穆公也可以將這些過錯全推到孟明他們身上,殺掉他們,爲自己開脫,以維護自己的權威。可秦穆公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勇敢地承擔下了全部的過錯和責任,並在所有人面前沉痛地認錯;不僅認錯,還特地作一篇誓言,流傳天下,讓天下人來監督自己,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不僅如此,他還將此誓言藏於金匱,流傳後世,讓後來世世代代的嬴姓子孫,都記得這位先祖曾經犯下什麼樣的大錯,而引以爲鑑。

這就不僅是一個真正的男人,且是一個真正的勇者了。只有這樣真正的勇者,纔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相信殘酷的現實,忍受可怕的失敗,甚至更進一步,反思,沉澱,銘記,以訓後人。

所以,四百年後,秦穆公的優秀子孫秦王嬴政也做出了和秦穆公一樣的選擇。當時,李信自告奮勇,以二十萬大軍想要滅楚,結果慘敗而歸。而嬴政最終也沒有問罪於李信,而是自己承擔下了戰敗的責任,親自跑到鄉下去向當初要求六十萬大軍才能滅楚的老將王翦認錯,誠懇請他出馬,並讓李信在軍中戴罪立功。這種務實的優良傳統,纔是秦穆公留給秦國的最大的政治遺產。其實孟明視與李信的戰敗,說到底還是廟堂戰略決策的失敗,與具體執行者沒有太大的關係。如果領導真的問罪於他們,讓他們背鍋,那麼表面上自己的面子保住了,但以後誰還敢爲你拼命?我們現在很多領導都以爲,地位越高,就越不能認錯道歉,認了就會損傷自己的權威,可問題是你的權威,是你手下人賦予你的。李信與孟明視雖然戰敗,但仍是戰場上的好手,人才難得,年輕人需要歷練,領導人需要胸襟,這個團隊才能最終到達成功的巔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