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一位23歲的美國小夥子不遠萬里從故鄉密蘇里來到了中國。這位小夥子叫埃德加·斯諾,身份是記者。當時的斯諾對中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情,他計劃在上海呆上幾個星期,收集一些素材然後便打道回府。

初到上海的斯諾感到十分震驚,這座世界第二大港口城市,儘管有無比繁華的外灘及第五大道,但它的運輸卻主要靠人力車伕,港口則由外國人把控着,有些窮人過得連豬狗都不如。中國最繁華的地方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又該是怎樣的景象?斯諾決心多呆一些時間,尋找機會去邊遠地區看看。

之後,藉着考察中國鐵路的機會,斯諾來到綏遠,進而深入到平綏線的末端薩拉齊。在這裏,斯諾見到成千上萬的人死於大饑荒。他曾這樣如實描繪道:一路上,滿目淒涼,全無生機,就象剛剛發生過一場火山爆發;死人如此之多,往往屍首還來不及掩埋就不翼而飛

這種悲慘的景象激起激發了斯諾的記者職業道德以及人道主義良知,他決定如實報道中國的人和事並設法解決這些困境。後來,斯諾將這稱爲自己“一生中覺醒的起點”。斯諾開始覺醒了,他決定長期留在中國,用自己親眼見到的事實說話,讓全世界知道這個古老的國家到底在發生着些什麼。

此後,斯諾不斷深入採訪,並將自己與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在他的第一部著作《遠東前線》中,詳述了九一八事件 、“滿洲狀況”以及“華北停戰協定”等,斯諾也因之成爲第一個向世界揭露日本侵略野心的外國記者。此外,斯諾還在司徒雷登創辦的燕京大學講授新聞學,培養了不少新聞界的人才。

在這一期間,斯諾學會了說漢語,並結識了宋慶齡、魯迅等進步人士。斯諾說魯迅是一把鑰匙,教他真正懂得了中國。魯迅則說,斯諾是明白的,有幾個外國人愛中國,遠甚於有些同胞自己,這真叫人傷心。遺憾的是,1936年4月26日斯諾前去拜訪魯迅,但魯迅卻不在家。不久之後,斯諾開始着手在中國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去陝西“紅區”進行訪問,兩人未能見上最後一面。

當時,從未有外國記者進入過“紅區”,因爲去那裏的路上不僅有重重封鎖,還有綿連的戰火,以及不時出沒的土匪。斯諾能成爲第一個去那裏的外國記者,主要得益於宋慶齡的幫助。斯諾與宋慶齡相識於1932年,宋慶齡的高貴品質以及崇高人格深深地打動了斯諾。斯諾曾說:

宋慶齡消除了我的一些無知,通過她我體驗到了中國的美好思想和感情。及時地認識了宋慶齡,使我能夠領悟到,中國人民能夠徹底變革他們自己的國家,並且能夠迅速地提高他們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正是通過宋慶齡,斯諾纔跟“紅區”取得聯繫,很快被獲准前去採訪。事實上,“紅區”從未拒絕過任何想去採訪、想去了解真相的人,只是反動派拼命封鎖消息,想要單方面歪曲宣傳罷了。不過,斯諾雖然獲得了准許,但要孤身前去仍困難重重。對此,斯諾曾這樣說道:

儘管此行很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但這次採訪的機會太重要了,不能錯過,如果有危險,我至少可以拿一點來進行自慰,這就是許多中國人已經爲這個運動犧牲了生命,爲了弄清爲什麼,作這種冒險也是值得的

帶着“紅區是怎麼樣的?”、“紅軍領袖是什麼樣的?”、“被外界質疑的長征真實存在嗎?”、“紅軍普通戰士是怎麼樣的?”、“紅區普通百姓是什麼樣的?”等一系列疑問,斯諾從北京出發,先到西安,又在諸多中國友人的幫助下歷經千難萬險到達陝甘寧邊區。

經過爲期四個多月的採訪後,斯諾於1936年10月底帶着他的採訪資料、膠捲和照片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名爲《紅星照耀中國》的紀實文學經典鉅著誕生了!

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報道紅軍的作品,先後被譯爲二十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以往所有的不知情者對於紅軍的印象來源於歪曲報道,但自斯諾的作品誕生之後,所有又判斷力的人都開始客觀、公正地看待紅軍及紅軍領袖。大家發現,原來紅軍是一支如此純粹、如此偉大的隊伍!斯諾對蘇區的解讀,標誌着西方瞭解中國的新紀元,對未來的世界局勢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此後,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開始用公正、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中國。

此後,斯諾又花了大量心血報道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爲,積極爲中國爭取國際援助。事實上,早在七七事變之前,斯諾就和夫人一同創辦了一本雜誌,有力地揭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斯諾還專門出版了《爲亞洲而戰》一書,高度讚譽中國將士在對敵作戰中表現的英勇善戰、視死如歸和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 。

遺憾的是,斯諾最終沒有親眼看到中國人民將侵略者打跑。1940年底,斯諾向世界報道了皖南事件的真相,當時其它外國記者都對此進行粉飾,爲當局說好話。結果,斯諾的行爲觸怒了當局,1941年1月他被取消了記者身份特權,之後被迫離開中國。此時的斯諾,已經在中國度過了13個年頭,奉獻了他最爲美好的青春年華。

斯諾回到美國後,也並沒有忘記身在戰火中的中國人民。斯諾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抗戰事業,爲我們爭取了很多國際援助。此外,斯諾還多次被羅斯福邀請去白宮做客,此時他已憑藉《紅星照耀中國》成爲了新聞和文學界的奇蹟,成爲了“美國的驕傲”。斯諾藉機多次向羅斯福介紹陝北的情況以及紅軍的面貌,羅斯福深受啓發,最終做出了戰略改變。

新中國成立之後,斯諾興奮地制定了來華訪問的計劃。但是就在成行之際,奉行麥卡錫主義的美國當局卻拒發前往中國的簽證。原來,斯諾已因和中國領導人關係密切而上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黑名單,他的護照禁止去中國旅行。斯諾不得不放棄了此行,直到1960年他纔得到我國領事館的單獨簽證,第一次踏上新中國的土地。

那一次訪華,斯諾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對工業、農業、科技、醫療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查,寫就了又一部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的力作《大河彼岸》。這部作品雖不像《紅星照耀中國》一樣影響深遠,卻也爲世界打開了一扇認識中國的新窗口。斯諾離開的時候,偉人在嚴寒中佇立許久,用中國式禮節爲斯諾送行。

之後,斯諾又分別於1967年和1970年再度訪華。1970年的斯諾訪華之旅是中美關係復甦的前兆,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當時,中美還未建交,但雙方都有意緩和關係,只是缺少一座橋樑。這個時候,斯諾來了。他以獨立個人的身份,將中國的意願巧妙地轉達給了白宮。尼克松後來曾回憶說:

1970年12月18日,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會見了他的老朋友毛。斯諾問,會不會允許像尼克松這樣一個代表“壟斷資本家”的人來。毛回答說尼克松將受到歡迎,因爲尼克松是總統,中美之間的問題還得同他解決。毛說他將樂於同美國總統談話,不論是作爲旅遊者後者總統來都好。毛的這些話,我們這幾天後就知道了

第二年7月16日,基辛格祕訪北京,並且初步敲定了尼克松訪華的日程。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達北京。斯諾本來也要一起來的,可是他卻不幸逝世於6天前。斯諾下半生執着於緩和他的祖國和第二故鄉的關係,但卻沒能真正看到中美關係正常化,不得不說令人極爲惋惜。

斯諾的身體是在1971年12月開始惡化的,當時他身在瑞士。我國領導人知道後,馬上派了一支由馬海德等著名醫生組成的醫療隊前去爲斯諾診治。斯諾看到醫療隊時,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他說:我的心永遠屬於中國

馬海德醫生表示想將斯諾帶回中國治療,斯諾卻說:我不想拖着病體去到中國,我希望自己對中國是有用的

1972年2月15日凌晨,斯諾溘然長逝。一封沉痛的唁電由北京發出:

斯諾先生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一生爲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斯諾逝世後,他的一部分骨灰回到了中國,這是他的遺願。他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呆在這片土地上,看着這個國家繁榮富強。不久後,斯諾如願被葬在了北大未名湖畔。

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瞭解斯諾以及照耀中國的紅星們,建議閱讀斯諾的傳世名作《紅星照耀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