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1年齡段U19國青隊征戰2020年中乙聯賽之後,中國足協爲應對目前的現實情況,正醞釀1999年齡段U22國足征戰2021賽季中甲聯賽事宜。消息傳出,各方習慣性地表態“反對”,各種質疑聲不斷。這也很容易理解,這些年來,中國足球每每想要實施一些新的舉措,總會遇到各種阻力。不過,對於中國U22國足征戰今年中甲聯賽事宜,在沒有了解和掌握全部信息之前,簡單地以“贊成”還是“反對”一言蔽之,恐怕有片面之嫌,或者說至少是不全面的。

第一部分 背景:疫情下的無奈之舉

有關99年齡段中國U22國足出戰中甲聯賽的設想並非“醞釀已久”,其實僅僅只是前不久在海口召開的國家隊管理部會議期間提出的一個動議。在去年12月底,負責國家隊事務的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率國家隊主教練李鐵、以及國家隊管理部全體工作人員前往海口看望正在那裏組織集訓的中國99年齡段國青隊以及2001年齡段國青隊。期間,一方面是男足各級國家隊彙報2020年的工作、擬定2021年的備戰計劃,另一方面則是國家隊管理部進行年度工作總結。在討論99年齡段隊伍未來一年的備戰計劃期間,與會代表提出了是否可以讓U22國足像01年齡段國青隊征戰中乙聯賽那樣,參加2021年的中甲聯賽?

①疫情導致“出不去進不來”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大膽設想,其實首先在於目前國內防疫抗疫的大形勢與大背景,而且當下國內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依然還是防疫抗疫。一個現實情況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99年齡段隊伍明年基本沒有可能外出參加國際熱身賽,只有像10月下旬的第五屆U23亞洲盃預選賽,因爲屬於正式的國際比賽任務,中國足協上報相關管理部門並獲得批准之後,纔有可能赴國外參賽。而且,回國之後必須要接受至少爲期14天的隔離。不僅無法出國參加熱身比賽,即便是邀請國外對手來華熱身,也同樣根本就沒有可能。

也正因爲此,U22國家隊的主教練揚科維奇、領隊楊晨等在會議期間明確表示:球隊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法安排足夠的熱身賽進行演練。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僅是U22國足所面臨的現實困難,即便是像李鐵所率的國家隊、01年齡段國青隊甚至包括04年齡段國少隊也都面臨着這樣的現實困難,女足則更不例外。而且,在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們的共識是:作爲國字號隊伍,僅僅只是與國內的俱樂部球隊進行熱身賽,根本無法達到或滿足參加洲際比賽的要求和標準,不管是比賽節奏、對抗抑或還是質量,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U22國足需要的是有相對高質量的比賽,才能爭取在U22亞洲盃預選賽中努力獲得決賽階段比賽入場券。

實際上,從以往幾屆U22/U23國足參加U23亞洲盃(前身U23亞錦賽)預選賽或決賽階段比賽的情況來看,賽前不只是組織集訓,參加的國際熱身賽場次也都至少在10場之上。參加了那麼多的國際熱身賽都未必能夠取得好成績,如果在今年10月份參加第五屆U23亞洲盃預選賽之前一場熱身賽不安排,恐怕想要爭取出線的難度更大。因爲中國足球的現實競技水準相對還是較低,這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②未來預選賽出線形勢嚴峻

乍一看,讓中國U22國足征戰2021賽季的中甲聯賽似乎是中國足協新一輪“豪賭”的開始,也就是要爲在家門口進行的2022年杭州亞運會男足賽展開“賭博”。但坦率地說,現在談論亞運會尚爲時過早,因爲對這支隊伍而言,首先需要爭取的是今年10月份的U23亞洲盃預選賽小組出線問題。

就未來U23亞洲盃預選賽的情況來看,按照亞足聯的慣例,預選賽還是分爲東亞、西亞兩個大區各自展開,按照上屆比賽的成績進行分檔抽籤。東亞大區(包括東亞球隊以及東南亞球隊)中,參賽隊將分爲五個小組,上屆賽事排名前五位的球隊將成爲種子隊。這也就意味着:中國隊因爲在上屆賽事中名列最後,將無法在預選賽中成爲種子隊。東亞大區第一檔次的球隊包括韓國隊、澳大利亞隊、泰國隊、朝鮮隊、越南隊等五隊,中國隊與日本隊、馬來西亞隊、緬甸隊、新加坡隊等爲第二檔次隊伍。這就意味着,中國隊必須要戰勝上述五支種子隊之一,纔有可能以小組第一名的身份拿到決賽階段比賽入場券。一旦無法取得小組第一、僅僅只是小組第二的話,要與其他小組的第二名展開比較,只有成績最好的四隊或五隊(取決於未來東道主球隊在小組賽中的排名)才能獲得進軍決賽階段的資格。因東亞與西亞存在着時差,小組第二名就很有可能無法拿到入場券,像01年齡段U19國青隊、02年齡段U16國少隊以及00年齡段U16國少隊在亞青或亞少預選賽中未能出線,都是因爲僅僅拿到了小組第二而被擠出局。

以中國足球目前的整體水平與實力,對陣第一檔次中的任何一隊,何以言必勝?這不是故意貶低中國99年齡段隊伍整體實力與水平的問題,而是能否正視現實的問題。而且,在出戰預選賽之前,99年齡段隊伍一場國際熱身賽都無法參加,直接就展開正式比賽,這種大賽的壓力並不是嘴上喊幾句“不要緊張”的口號就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在參加正式比賽之前經歷一些有壓力、有質量的比賽之後,才能逐漸適應的。但是,疫情下的現實決定了這支隊伍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國際熱身賽。

於是,如何在99年齡段國足出戰U23亞洲盃預選賽小組賽之前,爲隊伍創造更多的實戰機會、而且還是那種有質量的高水平比賽機會?這便成爲了中國足協以及U22國足首先需要考慮並予以解決的問題。

第二部分 現實:99球員比賽機會偏少

對於目前中國職業聯賽實施的“U23政策”【中乙爲U21】,各方更多地還是採取一種“否定”態度,理由無非就是:看看人家尤其是歐美諸國的U23球員早就成爲了各職業隊的核心或是主力、主力替補了,而中國的U23球員還需要靠政策來獲得“上位”機會。而且,如果一名年輕球員到了U23還無法靠自身的實力來謀得主力或主力替補的位置,這樣的球員何堪重用?又何以有前途?聽上去,這樣的反對意見頗有“說服力”。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說法脫離了中國足球的現實。

相信N多人都還記得當年岡田武史執教杭州綠城隊期間在接受採訪時曾有過這樣的感慨:“中國年輕球員的比賽能力甚至還不如日本高中生!”爲什麼?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在於中國青少年球員培養體系中的競賽體系不完善。中國球員進入15歲後到進入一線隊參加職業聯賽前,缺少歐洲相應年齡段所必要的鍛鍊和培養,不僅僅在戰術上欠缺很多,更沒有經歷過實戰的磨練——因爲比賽少。於是,中國球員在進入一線隊後其實才開始“補課”——補歐洲同齡球員在青少年成長關鍵階段的“必修課”。因而,等真正開始有些雛形了,卻已到了退役的年齡。這也是爲什麼N多中國球員到了27、8歲甚至過了30歲之後才慢慢“開竅”。

換而言之,中國球員的成熟年齡明顯要較歐美甚至近鄰韓日球員要晚。一個無需爭辯的事實是:中國球員到27、8歲時所有參加過的正式比賽場次可能纔剛剛和歐美或近鄰韓日18、9歲的青年球員所參加過的正式比賽場次相當。因爲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的成長是需要靠一場接一場的比賽實戰打出來的!於是,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岡田武史所說的“中國年輕球員的比賽能力甚至還不如日本高中生”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了。

中國的青少年球員培養體系不完善是現實,但這個體系的建立並非一日之功。在這種情況下,在各級職業聯賽中強行實施“U23政策”也就有了更爲深刻的用意。即便如此,單就99年齡段球員而言,在一線隊中的實戰機會依然不多。這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99年齡段球員在去年各級聯賽中的出場情況,就能夠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問題所在。

該表列出的是即將參加海口新一期集訓的24名U22國家隊球員在2020年各級聯賽中的出場統計情況。這24名球員中,除了兩名球員即阿卜杜肉蘇力和蔡明民參加了去年的中乙聯賽之外,另有8名球員在中甲球員,其他14人均在中超球隊效力。2020年度中超聯賽總共進行20輪角逐(除去升降級附加賽),如果以一半場次10輪900分鐘爲參考系數,達到或超過這個數據的可以算球隊的主力或主力替補的話,則14名中超球員中,只有4名球員算主力或主力替補,即廣州富力隊的門將韓佳奇、上海申花隊的左後衛溫家寶、青島黃海隊的邊鋒周俊辰和天津泰達隊的劉若釩。其中韓佳奇和溫家寶兩人可以說是絕對主力,過去一個賽季中累計出場了20次,韓佳奇更是全勤打滿了全部1800分鐘,溫家寶也出場達到了20次,累計時間爲1463分鐘。能夠在20輪比賽中場場出戰者,放眼中超恐怕也是屈指可數。劉若釩與周俊辰兩人則是上海申花隊外租的球員,如果依然留在申花,恐怕上賽季中不會有多長時間的出場機會。

除去上述4人外,在出戰中超的其他10名球員中,只有來自深圳隊的徐浩峯有較多的出場時間,出場12次、累計爲730分鐘,但一半以上的出場次數與時間都是在小克魯伊夫接手之前,深圳隊換帥之後,徐浩峯的出場時間明顯減少。另一位則是來自河南建業隊的中後衛牛梓屹,過去一個賽季中出場10次、累計出場時間爲817分鐘。但如果不是河南建業隊換帥,特別是後期幾乎場場首發且打滿全場,牛梓屹的數據不會如此漂亮。甚至可以說,在整個99年齡段中,牛梓屹是去年中超聯賽中唯一“冒出來”的一名球員,但如果河南建業隊不換帥的話,中國U22國家隊後防線上恐怕也不會多出這樣一名有競爭力的中後衛。

相比之下,即便是普遍爲外界所看好並被認爲是未來中國國家隊高中鋒的最佳接班人的郭田雨,雖然出場次數達到了16次,但累計的出場時間也只有588分鐘。即便如此,郭田雨依然還是這個年齡段中進球數最多的,爲4球。至於其他球員,整體數據就顯得相當“可憐”了。

8名參加中甲聯賽球員的情況則相對好一些,除了蘇士豪的出場次數爲個位數之外,其他7人全部上雙,累計出場時間也普遍高於中超球員。其中,像門將彭鵬更是達到了出場25次、出場時間超過2000分鐘,是所有這次24名球員中出場時間最多的。但相比而言,中甲聯賽的攻防轉換節奏、對抗以及比賽質量,明顯要弱於中超。

設想一下,以現在這些球員的狀況與狀態,拉出去參加U23亞洲盃預選賽,將呈現這樣的一番情景?也正因爲此,如何讓這些球員有更多的集訓時間、更多的比賽機會?這顯然成爲球隊教練組以及中國足協首要考慮的問題。如果在今年10月份U23亞洲盃預選賽之前,依然按照常規方式進行備戰,即期間組織幾期集訓,集訓期間安排與中超或中甲球隊進行幾場無關痛癢的熱身賽,則整個隊伍的競爭力與戰鬥力如何?恐怕無需多言。

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系列現實目前,在去年底的海口會議期間,與會代表提出:是否可以讓U22國足整隊參加今年的中甲聯賽?這僅僅只是針對今年疫情依然複雜、球隊無法像以往那樣安排集訓或參加國際比賽的大形勢下所採取的某種特殊應對舉措,以此來解決這支隊伍今年沒有比賽可打的實際情況。當然,這僅僅只是一個整體思路,具體諸多細節有待進一步協商。

第三部分 對策:細節尚待進一步落實

某種程度上,99年齡段U22國足參加中甲聯賽與01年齡段國青隊征戰2020年中乙聯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又完全不同,因爲01年齡段征戰中乙聯賽更多地是着眼於未來,而此番99年齡段U22國足征戰今年的中甲聯賽更多地則是“應急”。假設沒有疫情,球隊可以正常地外出拉練集訓,或者是可以邀請國外對手來華熱身,或許中國足協也沒有必要採用這樣的方式。而且,這與先前有關部門所提出的“國家隊打中超”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與做法,在國家隊方面,卡塔爾國家隊將跨洲征戰歐洲區的世界盃預選賽小組賽,包括今年6、7月間先後征戰美洲盃賽、中北美洲及加勒比地區金盃賽,都應該爲中國國家隊究竟應該如何“以賽代練”、參加高水平國際比賽樹立了一個典範,這裏也就不再展開敘述。

中國足球競技水平不高,特別是青少年培養體系不健全,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但要完善與健全這樣的培養體系,本身需要時間,且最主要是着眼於未來。但着眼於未來並不等於放棄現在。實際上,類似像U22國足參加2021賽季中甲聯賽,也是各方反覆商討之後提出的解決辦法之一,但凡還能有更好的辦法,或許早就爲中國足球所嘗試了。而且,面對U22國足征戰中甲的問題,中國足協在商討過程中也不是不清楚它所可能帶來的其他不利影響。但任何事務都是利弊並存,各方提出反對意見時,也更多地只是羅列了此舉的一系列“弊”,但對於其中之“利”,則幾乎無人談及。

這就好比當初足協決定01年齡段U19國青隊征戰中乙聯賽,賽前,各方几乎都持反對意見。但是,從實際的執行效果,特別是站在整個亞洲層面與角度來看,受到疫情的影響,亞足聯宣佈取消了2020年亞洲U19青年錦標賽,中國國青隊原本沒有資格參賽,這使得國青隊原本失去了這樣一次機會。疫情下,亞洲同年齡段隊伍幾乎都沒有參加過什麼國際比賽,僅有個別球隊在國內組織了集訓。可相比而言,中國U19國青隊雖然起點較低,但通過過去一年的五次較長時間的集訓,加上中乙聯賽,整個隊伍還是有不小進步的,而且因爲亞青賽的取消,國青隊至少沒有被亞洲同齡對手甩開。

如今,中國U22國足將參加U23亞洲盃預選賽,一旦預選賽無法出線,各個方面恐怕都不會“放過”中國足協,各種炮轟、質疑之聲肯定不絕於耳,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但是,想要出線,就必須要有所行動,按部就班的話很容易預見未來之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所動作”總比“無所作爲”要強。當然,在如何讓U22球隊征戰中甲聯賽的問題上,諸多細節也依然還在研究之中。

譬如,像韓佳奇、溫家寶等這樣在各自中超、中甲聯賽中已經確保主力或主力替補位置的球員,則U22國足肯定不會召入隊中征戰中甲聯賽。因爲在安排U22國足征戰中甲聯賽的問題上,三級職業聯賽實施的“U23或U21政策”不會因此取消,但在報名人數上肯定會有所放寬。也就是說,安排U22國足參加中甲,不會影響到各中超球隊自身使用U23球員。如果球隊的教練組在賽季開始之前承諾將會啓用99年齡段球員,但聯賽開始之後實際並未啓用,則這名球員會以租借的方式加盟U22國足征戰中甲。

再譬如,像國青隊已經提出今年征戰中乙聯賽時希望“真刀真槍”地參賽,而且希望參與到升降級中。U22國足征戰中甲有可能也採用同樣的辦法,目的就是讓球隊、球員有更多、更大的壓力,從而真正確保比賽的質量與參賽的效果。

由於今年的各級職業聯賽大概率將繼續採用賽會制,且將分階段展開,這也將有利於U22國足的參賽與集訓,因爲一旦聯賽有休整,那些未隨U22國足征戰中甲聯賽的球員可以利用間歇期歸隊參加整隊的磨合。目前,相關的細節依然還在擬定之中,在細節尚未敲定之前,中國足協並不會急於公佈U22國足征戰中甲。換而言之,變數(即不參賽的可能性)也依然是存在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