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然而,當時還有很多敵對勢力不以爲然,準備要看新生中國轟然崩塌的笑話。

結果建國還不到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抗美援朝戰爭,卻讓那些想看笑話的人,不得不正視一個東方巨人的崛起。

回看歷史,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成爲世界強國意義重大。

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下,這場戰爭要不要打,卻在我黨內部引起了很多爭議。

圖|1957年,毛主席和陳毅(左)在中南海

在這一片爭議聲中,陳毅是較早主戰的解放軍高級將領,他的態度深受毛主席的欣賞。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歷史背景下,陳毅能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實屬難能可貴。

朝鮮戰爭,新中國的一道坎

繼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美國於8月9日又對日本長崎實施了核打擊。

也就在這一天(也有一種說法是8月10日),美國首次提出,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爲界,由美蘇分別佔領日本殖民地朝鮮,這一提議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日本投降後,美蘇按協議出兵,分別對朝鮮三八線南北實施託管,朝鮮半島爭取統一、反對託管的民族運動也隨之興起。

1948年10月,蘇聯將三八線以北的權力移交給金日成領導的北朝鮮政府,並於12月從北朝鮮全部撤軍。

次年,美國也從朝鮮半島撤軍,把權力移交給南朝鮮李承晚當局。從美蘇撤軍算起,截止到朝鮮戰爭爆發前,南北方面在三八線一帶已進行了千餘次武裝衝突。

圖|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攻佔漢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的武裝衝突升級爲全面戰爭。

戰爭一開始,北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不到兩個月就佔領了朝鮮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把美軍和李承晚部隊逼到了朝鮮最南端的釜山一帶。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很快就以聯合國的名義,和另外十五國組成了“聯合國軍”,由麥克阿瑟統一指揮加入到“朝鮮戰爭”中。

至此,這場戰爭由朝鮮民族的內部衝突演變成了國際衝突。

圖|麥克阿瑟和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

由於北朝鮮沒有提前告知我方,新中國和美國一樣,也是從槍炮聲中得到的消息。

戰爭的發展不出毛主席所料,果然把美國捲了進來。

毛主席以偉大軍事家的敏銳目光,一再提醒朝鮮方面,要警惕美軍從仁川登陸把人民軍攔腰截斷。

這個提醒很快成了現實。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在美海軍旗艦麥金利山號上坐鎮指揮,美英出動三百多艘軍艦及五百多架飛機,協助美第十兵團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戰爭形勢頃刻逆轉。

圖|1950年9月,麥克阿瑟觀看部隊登陸

我方對這種狀況已有預判——早在1950年7月,鑑於美軍加入對釜山地區的防守,阻滯了人民軍的攻勢,周總理就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國防會議上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必要時援朝作戰。

7月13日,經毛主席批示,東北邊防軍正式成立。東北邊防軍由原第四野戰軍25.5萬兵力組成。

8月4日,毛主席已在考慮讓我軍以志願軍的名義援朝作戰,這時離仁川登陸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毛主席的高瞻遠矚讓人不得不欽佩。

到9月3日,周總理又做了關於加強東北邊防軍及做好援朝作戰準備的報告,計劃將東北邊防軍擴充到70萬人。

圖|東北邊防軍集結舊照

從這些措施可以看出,美國一卷入朝鮮戰爭,我方就預料到了局勢會發生逆轉。

美軍仁川登陸後,朝軍很快崩潰,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一路向三八線逼近,越過三八線攻入朝鮮境內已經難以避免。

就是在這個時候,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向毛主席提出,他雖然在從事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線需要,一聲令下,他馬上可以穿上軍裝去朝鮮前線。

陳毅的這個態度,表明他理解和擁護毛主席制定的“美國不得入侵朝鮮,一旦入侵朝鮮,中國將進行援朝作戰”的方針。

圖|陳毅元帥舊照

然而在當時,對這個方針,我黨內部很多人持不同意見,而且不同意見的理由也很充足。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在內外戰亂的泥潭中掙扎,沒有一個和平建設的環境。等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國民經濟已處在崩潰狀態。

同歷史最高年產量比較,建國時,中國的煤產量下降48 %,鐵產量下降86 %,鋼產量下降83 %,棉紡織品下降25 %。和抗戰全面爆發前的1936年相比,糧食產量也從2800億斤下降到2240億斤。

對援朝方針持不同意見的人認爲,新中國的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和平建設,不要再捲入和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戰爭。

圖|林彪(右)與部隊幹部握手

這種觀點在高層的代表人物是林彪。9月1日,在仁川登陸前,駐朝大使柴軍武回國述職向林彪做彙報,林彪就問柴軍武:“我們不出兵,讓他們上山打游擊行不行?”

林彪作爲優秀的軍事將領,那時已預見到形勢將變得非常嚴峻,有了放棄朝鮮的想法。

除了經濟建設的需要,以林彪爲代表不贊成援朝的人,還擔心中美之間的軍力差距。

美國的一個陸軍師配有榴彈炮、加農炮432門,還可得到師以外專屬炮兵更大口徑的炮火支援。我軍的一個師卻只有12門山炮。

圖|美國陸軍第140坦克營的士兵

美國一個陸軍師有電臺1600部,無線通信深入到班。我軍爲援朝加強電臺配置後,每個軍也只有電臺幾十部,無線通信只能到達營級。

美國一個軍有汽車7000輛,完全實現了機械化。而我軍援朝的“萬歲軍”38軍只有100輛汽車,27軍更少到只有45輛汽車。

在海空軍方面,解放軍還幾乎是一張白紙。而美國在朝鮮戰場單飛機就投入了1100架,解放軍援朝時能配置的防空裝備只有24門日製高射炮。

看着這樣懸殊的差距,也就難怪林彪等一些人不願和美國作戰了。

而且仁川登陸的危局出現時,新中國成立還不到一年,國內物資貧瘠,社會環境相當不穩定,邊疆和部分地區常常有不法分子和匪徒作亂。

其次,國民黨撤離大陸時留下了大量特務,單是在上海的特務就數以萬計。關於這一點,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應該深有體會,建國初期,國民黨特務針對他的暗殺就達8次之多。

如果出兵援朝,這些潛伏在暗處的特務趁後方空虛,勢必會全方位地在國內進行破壞活動,可能造成援朝作戰後方起火的局面。

圖|龍潭寺慘案

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這些特務就曾組織了大規模的土匪武裝暴動。

1950年2月5日,數百名土匪受國民黨特務指使,在成都近郊龍潭寺襲擊殘殺瞭解放軍178師政治部主任朱向離,打響了全國土匪暴亂第一槍。

此後湖南、廣西、雲貴川地區的匪患日益猖獗,上百萬的土匪四處對新中國的基層政權發起攻擊,使得匪患地區的基層政權遭到了嚴重破壞。

到朝鮮戰爭爆發時,大規模的匪患雖已基本肅清,但殘匪活動依然頻繁,援朝作戰如造成國內兵力空虛,匪患也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圖|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再加之西藏尚未解放,臺灣蔣介石當局時時不忘反攻大陸。在這樣的局面下,要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進行一場戰爭,的確不是一個容易的決策。

就連援朝態度最堅決的毛主席,在下達入朝作戰命令前也是再三權衡,慎之又慎。聶榮臻同志曾回憶說:

“對於打不打的問題,毛澤東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時部隊已經開到鴨綠江邊,鄧華同志的先遣隊已經做好過江的準備,毛澤東同志又讓我給鄧華髮電報,讓他慢一點,還要再三斟酌斟酌。”

圖|在地圖前沉思的毛主席

美軍仁川登陸後,朝鮮戰爭成了新中國面前的一道坎。

抗美援朝有風險,不抗美援朝,則會脣寒齒亡,後果難以承受。

臥榻之側有強敵所消耗的國力,往往比戰爭本身還要大、還要久。正是基於對國家命運的慎重,新中國在仁川登陸後,就一再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繼續鋌而走險。

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前,新中國的廣播每天都在聲明,如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

9月30日,周總理在中國政協會議慶祝新中國成立一週年大會上,發表鄭重講話:“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圖|周總理舊照

10月3日,美軍入侵三八線以北前,周總理通過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傳話給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

可惜的是,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把周總理的話當成了虛張聲勢的外交辭令,仍然誤判新中國不會出兵,放任美軍越過了三八線。

新中國政府不斷做出警告,目的都是在爲避免捲入戰爭做最後的努力。而麥克阿瑟仁川登陸後,向美國政府請求趁勢將共產主義勢力趕出朝鮮半島,杜魯門也要求他要在中蘇不出兵的情況下才能這麼幹。

圖|彭德懷司令員與金日成在一起

只是杜魯門低估了新中國保家衛國的意志,而麥克阿瑟低估了志願軍的戰鬥力。就是這雙重的低估使得美國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籤了字。

主動請戰的陳毅未能如願

美軍仁川登陸後,爲應變成立的東北邊防軍已如箭在弦上,援朝在即。

三軍將動而主帥還未確定,而陳毅主動請戰,說明他對抗美援朝的意義有清醒的認識。

陳毅請求帶兵入朝, 爲什麼毛主席不同意,反而選了彭德懷?

抗美援朝關乎國運,甚至關乎新中國政權的生死存亡,毛主席在志願軍主帥的問題上也是考慮再三。

東北邊防軍成立之初,一開始是確定了粟裕爲司令兼政委。當時選粟裕領軍抗美援朝,主要是因爲粟裕是當時唯一還處在臨戰狀態的野戰軍司令級別將領。

圖|粟裕將軍舊照

朝鮮戰爭爆發前,粟裕被任命爲攻臺總指揮,正在爲解放臺灣做準備。

朝鮮戰爭爆發後僅兩天,6月27日,本來已在半年前宣佈不再幹涉臺灣事務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悍然命令美海軍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

杜魯門稱臺灣地位未定,將武力確保臺灣海峽“中立”,避免戰爭擴大。

由於當時美國具有壓倒性的海空優勢,解放軍渡海解放臺灣的計劃就此擱置,粟裕之後也就領受了統領東北邊防軍的新任務。

圖|粟裕晚年工作照

再則,粟裕將軍是地道的行伍出身,從“南昌起義”時的警衛班長,一路征戰到戰區司令的位置,軍事才幹毋庸置疑。

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期間,他先指揮了殲滅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王牌74師,又在淮海戰役中指揮消滅了國民黨三個王牌兵團,可以說他與同美式裝備的軍隊作戰已經有一定經驗。

雖然,美軍和美式裝備的國民黨軍隊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些經驗在同美軍作戰時,還是會有所幫助。

重點是,粟裕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驕人戰績,讓他能夠擔得起和美軍正規作戰的擔子。

圖|華東野戰軍舊照

粟裕在華東野戰軍時雖然是副司令員,司令員兼政委是陳毅,但早在解放戰爭初期,毛主席就電令華東野戰軍:“戰役由粟裕負責。

華東野戰軍由陳毅主掌大局,軍事指揮都是由粟裕在負責。

其實這種格局早在新四軍時期就已經形成,像著名的黃橋戰役也是由粟裕負責謀劃指揮。陳毅以威望和政工凝聚軍心,粟裕專心指揮軍事,這就是陳粟搭檔的獨特之處。

從這裏可以看出來,陳毅同志更擅長做政治工作,而且他的經歷也以政治工作居多。

圖|抗戰初期,陳毅、項英、張雲逸

陳毅早年就讀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後赴法國勤工儉學。“南昌起義”前,陳毅任職武漢中央軍事學校中國共產黨書記。

後來在紅軍時代,陳毅雖然也擔任過軍事指揮官,但職務仍以政委、政治部主任居多。陳毅的這些經歷,讓他十分適合做首任上海市長。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陳毅即出任上海市長。

國民黨丟掉上海後,還曾斷言我黨能佔領上海,但管不了上海,最終會栽在這個“東方巴黎”的十里洋場裏。

圖|解放戰爭後,上海市民自發組織的慶

陳毅出任上海市長後,運用其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和上海各界人士廣泛接觸,宣傳我黨政策,消除了一部分人對我黨的疑慮,發動羣衆投入到新上海的建設中。

在出任上海市長的前十天,陳毅每天都出席各界羣衆舉辦的活動,在活動中都會發表演講,對安定人心、凝聚共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毅在公關、統戰方面的突出才能,也讓他以後成爲了新中國的外交部長。

另外,上海是當時中國的金融和經濟中心,上海經濟的穩定事關全國經濟的穩定。

上海解放後,國民黨宣稱只需要等着上海經濟崩潰,中秋節就可以回到上海喫月餅。這種關係到政權安危的城市,市長的人選十分重要。

圖|解放上海後,解放軍嚴守紀律,露宿

解放軍進入上海前,有人就叫囂:“解放軍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

陳毅出任上海市長後,首先就面臨嚴重的金融問題。

一些不法商人見利忘義,國民黨特務暗中興風作浪,哄擡銀元價格,造成人民幣對銀元大幅貶值,致使人民幣出現信用危機,民衆不願意用人民幣進行交易。

1949年6月10日上午,在陳毅的指示下,解放軍包圍了“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收繳了所有非法黃金、銀元和美元,銀元交易黑市被取締,人民幣在上海站穩了腳跟。

圖|上海工商界人士走上街頭

不甘認輸的上海投機商人又在大米、棉紗、煤炭這“兩白一黑”上做起了文章。

這些上海投機商仗着資本雄厚,喫光了陳毅提前預備好投向市場的海量“兩白一黑”,然後囤積居奇,造成倉庫堆滿,市面無貨的局面,把“兩白一黑”炒到了天價。

由於“兩白一黑”並非法定貨幣,不宜強制沒收失信於市場。陳毅與華東局協調,由華東局上報中央,派陳雲主導和投機商打起了市場戰。

陳雲採取全國支援上海的策略,很快擊穿了上海投機商的資本底線,使得他們不得不隨大勢虧本拋售“兩白一黑”,最終落得個血本無歸的下場。

上海金融、經濟地位在中國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時需要陳毅這樣文武雙全的領導坐鎮,這也是他不能出征朝鮮的原因。

圖|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街景

本來,毛主席首選粟裕爲抗美援朝的主帥,粟裕也甘願領命。

但受命後,粟裕的舊疾卻突然爆發,讓他不能到任。那時粟裕血壓、腸胃都出現問題,美尼爾氏綜合徵也發作,讓他時常頭暈目眩,連文件都看不了。

毛主席知道情況後,讓粟裕先去青島療養,東北邊防軍司令的位置一直虛席以待。但半個多月後,粟裕的身體未見好轉。

軍情緊急,三軍不可無帥!中央於是命東北局書記高崗,暫時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爲軍隊入朝作戰做後勤準備。

圖|毛主席與林彪

粟裕因身體原因不能領軍入朝,毛主席又把目光轉向了林彪。林彪是黃埔四期科班出身,在井岡山時期就顯示出優秀的軍事才能,23歲即出任紅軍的軍長。

抗戰時期,林彪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平型關首捷,解放戰爭中又指揮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大兵團作戰的指揮才幹非常突出。

遼瀋戰役中,廖耀湘兵團的新一軍、新六軍配備了全副美式裝備。林彪最終全殲廖耀湘兵團,繳獲了廖耀湘兵團的大量美式裝備。

這讓林彪和粟裕一樣,對美式裝備的戰爭較爲熟悉。

圖|林彪戎裝照

尤其林彪長期在與朝鮮氣候相似的東北作戰,對指揮入朝作戰會有所幫助。在東北他又與蘇軍有過協調,還在蘇聯養過病,入朝後,他也是協調蘇軍的最適合人選。

東北邊防軍是由林彪參與組建的部隊,由他接手最爲輕車熟路。這麼看來,林彪幾乎具備了做入朝主帥的所有條件。

但毛主席準備讓他做志願軍司令時,林彪的健康也出了問題,怕光、怕風、怕聲音。這些毛病是他在平型關戰役後,被友軍誤傷留下的後遺症,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發作。

只是這個時候發作,讓人難免和他的不同意見聯繫在一起,認爲他是在避戰。如果軍令一下,林彪還是會受命,但毛主席也不會強令他出徵。

潛意識中的消極,即便是軍事天才,也會在戰場上帶來負面效果 。

圖|彭德懷在朝鮮前線炮兵陣地視察

在兩個最合適的志願軍司令人選都不能出征的情況下,毛主席把目光轉向了彭德懷。

彭德懷從1928年平江起義開始,就一直是獨當一面的軍事將領,毛主席曾寫詩讚彭德懷:“誰能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事實上,毛主席一直很欣賞彭德懷支撐大局的能力。

在援朝作戰的問題上,彭德懷堅決擁護毛主席的方針。1950年10月上旬,美軍已經越過三八線,援朝作戰迫在眉睫。

1950年10月4日,毛主席、黨中央急調彭德懷從西安赴京參加政治局擴大會議,商討抗美援朝問題。

圖|彭德懷與毛主席

彭德懷在會上當即表態:“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

他的這種看法受到了毛主席的讚賞,也更堅定了毛主席任命他爲志願軍司令員的決心。面對強大的對手,主帥不可動搖的信念是士氣的保證,也是取勝的基礎。

彭德懷當志願軍的司令還有一個優勢,戰爭時期他既是總部級別的首長,又是一方軍事統帥。

圖|彭德懷司令員

八路軍時期,彭德懷是八路軍的副總指揮。在1945年6月召開的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爲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他是解放軍副總司令和西北野戰軍司令兼政委。

彭德懷既是戰區指揮官,又有高於戰區指揮官的職位,更有利於他跨越以前不同的野戰軍統領援朝作戰。

最終,彭德懷以職位和軍事才幹的雙重優勢,以及他對援朝作戰的積極態度,讓他成了志願軍司令最合適的人選。

圖|彭德懷簽訂停戰協議

彭德懷同志受命之後不負厚望,把美國“軍神”麥克阿瑟從聯合國軍司令的位置上打了下來,並最終迫使美國退回到三八線以南,坐在談判桌前簽下了沒有勝利的停戰協議。

新中國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不僅邁過了朝鮮戰爭的坎,還通過成功阻止美國的擴張,確立了新中國的大國形象。

抗美援朝戰爭不僅爲新中國打開了受到尊敬的外交空間,更重要的是爲中國贏得了真正的和平發展環境。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