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螳螂財經

作者/XL

1月1日,華爲遊戲中心一大早就突然下架全部騰訊遊戲產品,又於當天晚上重新上架。兩位大佬可謂是掐得毫無徵兆、結束得猝不及防。

2021年商戰第一槍,吵的是分成比例的問題:騰訊要求70%的分賬比,華爲覺得不行,要五成,就這麼簡單。

消費者熱議誰是誰非,說實話,大可不必。人家倆商家討論韭菜怎麼分,韭菜還要關心自己站哪邊?當然,作爲一顆有追求的韭菜,這不妨礙我們舊瓜新喫,解讀一下爭端的實質、結果與影響,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兩個認知誤區。

01

三七還是五五,20%看起來不算多,但想想王者榮耀的體量——日活過億、遊戲付費榜單長期霸榜,20%帶來的分成目測至少得是九位數,其間利潤足夠讓兩家巨頭動手。

那麼整個事件脈絡十分清晰。

騰訊頂着互聯網巨頭光環,一手有優秀作品、一手有自身渠道,不想太看手機廠商的臉色。而華爲過去兩年接連受到制裁,手機發布不暢,面對愈加艱難的生存環境,不肯把嘴邊的肉重新劃出來分走。

其實對我們消費者來說,出錢買你們服務,只要沒漲價,我站C端,與我何干啊?

如果非要去評價,華爲跟騰訊,拋開他們所有的身份與光環,對消費者來說唯一的區別就是:騰訊是內容生產者,而華爲是內容分發者。

而這場紛爭的實質,也就變成了“做內容、和做渠道的商家,哪個分錢多一點更合理”這麼個問題。

就好比寫書的就是內容生產者,而出版商就是內容分發者,是渠道。那麼我們作爲讀者,拿20塊買本書,是希望作者多拿錢還是出版商多拿錢?

放到今天的問題上,遊戲開發方——騰訊,就是寫書的作者;渠道商——華爲,就是那個出版商的角色。

我想大部分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圖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內容本身,而且作者本身具有唯一性,出版商卻能有很多個。

有人會說,騰訊賊喊捉賊,自己明明也扮演渠道方的角色。但單單在這次衝突裏面,騰訊的角色就只有一個。

國內遊戲行業,好遊戲不如好曝光量,是圈內公認的事實。這不僅是騰訊與華爲的問題,而是國內遊戲開發費方與渠道方普遍存在的關係。

兩者相爭的這20%的差價,衡量的其實是“渠道分發”的價值。這事件往遠了說,是遊戲開發商與手機應用商店渠道平臺博弈的縮影——日益強勢的遊戲公司正尋求更爲廣闊的盈利空間。

02

那麼結果呢?

騰訊與華爲閃電和好併發布合作皮膚,但這次對壘,“螳螂財經”猜測,大概率是騰訊跪了。

這場爭端,起先是華爲先發制人直指騰訊,把倆B端之間的衝突,抖出來給C端看,弱弱表示敬佩騰訊“絕對的市場地位”,但“不贊同”騰訊的要求。聽出這裏面的弦外之音以及綿裏藏針了嗎?

接着把騰訊遊戲下架,然後騰訊自表正“積極”跟華爲協商,“爭取”儘快恢復,對用戶“深表歉意”。然後很快,遊戲就恢復上架了。

孰強孰弱,從兩邊的聲明措辭可見一斑。另外,執行下架上架操作的都是華爲,如果騰訊沒有讓步,華爲是可以選擇不採取後續措施的。就算被迫做事了,怎麼也得搞個官宣,出頭說幾句話,找回個場子來?

打個粗俗點的比方。山頭兩個當家的鬧了意見,大當家的果斷把二當家的武器給下了。然後倆人進小黑屋暗搓搓商量一通,出來的時候誰都沒表態,但二當家的刀已經重新別上了。任誰不會想,這是二當家的服軟妥協了?

有意思的是,華爲聲明裏面強調了騰訊絕對的市場地位。實話實說,如果沒有幾十年來各大渠道的“吸血”,所有大大小小的工作室都把資源投入到產品研發上面,想必騰訊遊戲還真沒那麼容易一家獨大。

這麼說來騰訊還該感謝華爲壓住了各個開發商,讓它們沒有足夠的錢來做出足以與企鵝抗衡的產品。

這不友方麼?沒什麼好打的,閃電和好挺正常。

03

有網友暗歎騰訊不夠硬氣,本身掌握了微信和QQ兩個最強大的渠道,爲什麼還要讓華爲、小米去賺高達50%的渠道分賬比?

這是因爲國產安卓手機廠商掌握了系統底層,轄制APP廠商的手段,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假設你從國產安卓手機的微信遊戲中心下載一款遊戲,那麼有很大概率會被手機系統截獲,並建議到應用商店下載。如果你點“同意”,就會跳轉到應用商店,充值流水的五成依舊給應用商店這個渠道。

甚至說,手機廠商可以從底層禁止運行微信/QQ安裝包,或者禁止對其進行更新。

爲在國內,不算壟斷也算巨頭。數據顯示,截止至2020第一季度,華爲在國內市場份額穩坐第一。都說背靠微信的應用寶是第一大分發商,但是華爲萬一從系統層面禁止第三方應用的安裝,就算是強如騰訊,也得稍微考慮一下。

這波操作,只能說企鵝能屈能伸。

04

關於這場風波,很多喫瓜羣衆有兩個誤區。首先我們要明確,是華爲遊戲中心把騰訊的遊戲給下架了,而不是騰訊遊戲選擇不上架華爲。

對於雙方的分歧,華爲採取了“你不同意我就把你遊戲全下架要你好看”的策略。既然是商業條款,那雙方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談不攏也很正常。

但華爲先發制人的聲明直接把鍋拋給了騰訊,打起了煽情牌、佔據了弱勢地位,搞得好像是騰訊選擇了單方面改變協議、決定不再服務華爲用戶了一樣。

這也是我爲什麼會覺得華爲此番操作頗爲“綠茶”。

事實上,華爲完全可以選擇不下架慢慢談,以自己遊戲中心的用戶體驗爲第一優先。而不是以犧牲自己用戶的體驗爲代價,來作爲和騰訊商業談判的籌碼。

“螳螂財經”說下第二個誤區,很多不明真相的羣衆會說:騰訊要跟華爲談分賬比,應該先把自家應用寶的分賬比降低到30%以下再說。

殊不知,整個安卓手遊市場五五分成的慣例是由“硬核聯盟”確定的,除了小米,幾乎所有國產手機巨頭都是硬核聯盟成員。在國內做遊戲分發,繞開硬核聯盟是不可能的,它纔是價格引領者,應用寶等非手機廠商渠道只是跟隨者。

而且,應用寶僅能佔據國產安卓手遊分發市場的10-15%,而硬核聯盟加起來能佔據50%以上,就算應用寶主動降低分賬比,對大局的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

華爲聲明中提到“我們敬佩騰訊遊戲在行業內取得的成就與絕對的市場地位”,在當下反壟斷的大背景下,似乎是在暗示騰訊的市場壟斷地位。然而細究起來,反而是華爲所處的硬核聯盟涉嫌壟斷的可能性更大。

據稱,硬核聯盟以硬件優勢帶動用戶優勢,旗下應用商店滲透率已達65.7%,是目前滲透率最高的應用商店渠道。

它們中的任何一家單獨拿出來,都沒有絕對壟斷力,但通過產業聯盟、一致行動,能把分成要到五五開;而更具壟斷力的蘋果,卻未必拿得到這個利潤。這爲當下的反壟斷,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考角度。

遊戲行業在中國本身就是走在意識形態的邊緣生意。這場對戰華爲暫時贏了,但如果整個遊戲行業的博弈上升到高層注意+底層熱議的局面,對兩個巨頭來說,未嘗不是個短期雙輸的結局。

05

其實作爲華爲的角色,真想讓騰訊“臣服”,最好的辦法不是打嘴仗,而是應用技術優勢以及近幾年積攢的國民好感度,把自己領域內iPhone等競品通通絕殺。

等華爲在國內手機市場佔據絕對地位的時候,人手一個華爲,所有遊戲廠商推廣都繞不開它。到時想讓騰訊什麼姿勢低頭,它都會照辦。

但繼續卡渠道高收成的算盤,怕是打錯了。

從大趨勢上來說,手機的渠道地位會不斷下降,就像運營商的地位下降一樣。內容好沒渠道,靠口碑一樣能傳播。但有渠道沒內容?那就徹底完了。

渠道爲王是比流量爲王更惡劣的存在。真正與渠道正面剛的,是米哈遊在《原神》上的操作:PC先行+全網超高的熱度讓米哈遊有足夠的底氣和各種高抽成渠道分道揚鑣。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不上這些渠道,現象級依舊是現象級。

內容爲王的本質就是用戶爲王,這不論對於用戶還是行業,都是最好的時代。

國內應用市場混亂催生了兩件事:一、相對穩定的第三方應用平臺酷安。二、相對穩定的第三方遊戲平臺TapTap。兩家都以幾乎不收渠道費出名,前者尚在百萬DAU成長,後者已經率先跨過了千萬DAU大關。

受近日騰訊和華爲的糾紛刺激,TapTap一月四日股價大漲20.38%,創歷史新高,出乎意料地成爲這場紛爭的最大贏家。

06

以往的妥協,如今的強硬,似乎預示着時代的變幻。人們或許從未想過,以通信技術爲核心業務的華爲,會與以互聯網服務爲核心的騰訊迎來一場爭端。

類似渠道與內容之爭的案例還有很多,根本原因就是作爲流量來源、自身話語權強勢的渠道方經常把手伸向上游,使原本的合作關係變成競爭關係。

2008年到2010年,百度和淘寶開戰。淘寶屏蔽了百度爬蟲,禁止百度抓取淘寶網的用戶數據、商品、交易數據,而後,百度開始大規模清理淘寶客網站的動態API內容。

在快手直播業務早期,YY功不可沒。很多原本來快手引流的YY主播在快手一夜爆紅,於是快手從YY挖了大量主播,後者措手不及,雙方由合作變爲競爭。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高度趨向集中的行業,大公司拼命往全能型企業發展,這種對於上下游業務的整合,讓大公司之間不斷髮生碰撞。

摩擦甚至戰爭,將成爲未來幾年巨頭之間的常態。

迴歸到這場爭端本身。任何一個成熟的市場,內容方的佔比都是逐漸提升的。現在遊戲產業地內容方有了更多選擇——去買量、去TapTap吸引核心用戶、去B站吸引年輕二次元用戶等。應用商店仍是重要渠道,但不可替代的日子似乎已經看到盡頭。這就是莉莉絲、米哈遊、騰訊等遊戲廠商挑戰渠道分賬比的根本原因。

TapTap創始人黃一孟曾在朋友圈談及此次爭端,字裏行間充斥着他們作爲新興渠道的底氣:

“渠道都是紙老虎,照我說騰訊也不要找什麼華爲積極協商了,讓子彈飛一會兒,看個一個月,保準用戶量不會有影響,利潤反而還會更高。”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爲【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覈實版權歸屬,不作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