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螳螂財經

作者/Kinki

提到醫用敷料,你會想到什麼?醫院專用的藥水膠帶?貼在血淋淋傷口之上的藥膏紗布?但真實情況可能是,醫用敷料正是用在你臉上的一張“面膜”。

談起“膠原蛋白”,女性消費者對它並不陌生,既有可以內服的膠原蛋白,也有通過醫美項目補充的膠原蛋白,但大多消費者或許不知道,“活性膠原”也可用於創口修復,是屬於醫療器械的一類。

作爲國內“唯三”家取得三類管理的醫用皮膚修復敷料醫療器械,創爾生物的“膠原蛋白”,能否創造出另一個比肩“玻尿酸”的醫美賽道呢?

千億膠原市場,成就“械字號”第一股

創爾生物是首家“械字號”的上市公司,已提交IPO的它,將在科創板上市,主營業務爲活性膠原原料、醫療器械及生物護膚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螳螂財經”查詢到招股書上說的,創爾生物擁有生物醫用級活性膠原大規模無菌提取製備技術,所生產的膠原原料活性強、純度高且質量穩定,目前已有25項專利,屬於國內膠原行業的頭部公司。

除了一般消費者所認知的,“膠原蛋白”可應用於美妝領域以外,創爾生物的膠原產品還能應用在醫用領域,用於促進創面止血修復,皮膚過敏等輔助治療。

目前,創爾生物旗下共有兩大品牌,分別是“創福康”和“創爾美”。創福康爲“械字號”,產品包括膠原貼敷料、膠原蛋白海綿等;而創爾美系列產品則主要爲“妝字號”,包括膠原多效修護面膜、膠原多效修護原液等。

雖然名爲“械字號”,但創爾生物旗下的產品並非特供醫院渠道,相反,無論是“械字號”還是“妝字號”,面向終端消費者的直接銷售,纔是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

在13年以前,創爾生物主要以經銷模式爲主,產品通過經銷商銷售給醫院及藥房等終端機構,但從18年開始,產品的直銷比例逐漸加大,通過線上渠道等直接銷售產品的比例高達60%以上。

也就是說,雖然創爾生物是醫療器械公司,旗下的產品也分爲醫療器械和一般護膚品,但其實“械字號”醫用敷料早已走向了普通消費者市場,並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在創福康(創爾生物旗下“械字號”產品)的天貓旗艦店上,銷量最高的“敏感修復敷料”,已銷售了超過105萬片。

隨着醫用敷料走向終端消費者,創爾生物近三年也取得了不錯的業績,營收和利潤都實現了高增長,19年營收同比增加41%,淨利潤同比增加7%;18年的營收同比增加59%,淨利潤同比增加150%。

除此以外,創爾生物的毛利率也高於同行的平均值,分別爲80.56%、83.70%和83.64%,特別是2020年上半年,其毛利率較比同行企業高了有4%左右。

這樣看來,即將在科創板上市的創爾生物,似乎與之前被稱爲“液體黃金”的愛美客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藉着“醫美”的春風,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醫美面膜,會是“醫用敷料”的新出路嗎?

在成爲“醫美面膜”之前,醫用敷料也不是個新鮮玩意,消費者在三甲醫院皮膚科接受治療後,醫生都會給病人開幾片“膠原蛋白敷料”,主要用於抗炎、舒緩皮膚和促進皮膚屏障的修復,屬於輔助醫療的一種。

近年來,隨着消費升級,嘗試各種光電類醫美項目的消費者逐漸增多,這些醫美項目會給皮膚造成一定的傷害,而醫用敷料則可以幫助皮膚修復,就這樣,“醫用敷料”變身爲“醫美面膜”,並開始走向大衆。

“螳螂財經”發現,“醫美面膜”之所以廣受消費者歡迎,其精妙之處在於這個概念很容易造成一個錯覺:是否用了面膜後,就可以輕鬆擁有與“做醫美”一樣的效果?而價格僅是醫美項目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正是這樣的認知,吸引了不少愛美的消費者,“醫美面膜”也從配合醫美項目使用,逐漸走入日常生活中,形成一股熱潮,在電商平臺上,隨便就可以搜索出近千個同類產品來。

其中,與創爾生物一樣,同爲“械字號”的品牌並不少。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產品分爲三類管理,具體可以參見下圖,簡單來說,三類管理對產品的安全和質量要求也是最高的。

但對一般醫療器械企業來說,要獲得一類管理,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在國家藥監局官網上可以查到,以“醫用冷敷貼”爲名的產品,就有將近3000件。

這意味着,儘管創爾生物在膠原行業上有着領先的技術,但在普通消費者眼中,單憑“械字號”這個招牌,想脫穎而出並不容易。

而且,隨着醫美項目的逐漸普及,與之相對應的醫用敷料需求也逐年提升,加上利潤可觀,不少企業都瞄準了這塊蛋糕,非專業的醫療公司和代工廠也紛紛加入,導致整個市場魚龍混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因此,藥監局在年初叫停了“械字號面膜”的宣稱詞語,提出醫用敷料應按照醫療器械管理,不能以“面膜”爲名稱,更不得含有“美容”等宣稱詞語。

況且,“螳螂財經”查到,“醫美面膜”也並非一面倒的好評,在B站、小紅書上搜索相關字眼,不少博主都不推薦盲目跟風使用“醫美面膜”。

在一些專業媒體中,也有醫生建議,醫用敷料應該用於醫美術後的養護,但不建議作爲日常護膚品長期使用,更不能代替藥物來治療皮膚疾病,比如祛痘等。

這樣看來,“醫美面膜”已經走進了灰色地帶,在未來要繼續乘着“醫美之風”打擦邊球,或許會受到更多的監管和限制,而僅僅以“敷料面膜”走向消費者,恐怕還未能獲得消費者的全面認可。

那麼,醫用敷料能不能脫離“醫美項目”,獨自走向美妝市場?

雖然,皮膚修復敷料的市場容量確實是逐年增大的,但如果醫用敷料選擇進入“美妝面膜”這個賽道,直接與各大面膜品牌競爭,恐怕也不容易。

首先,目前整個面膜市場的容量非常龐大,且每年都實現一定的遞增,19年光天貓平臺自身的面膜銷量,都達到了130多億元,但容量龐大,也意味着參與者衆多。

據天貓國際一份公開數據表示,目前僅海外的面膜品牌就達到了2.5萬個,且還會持續引入。整個面膜市場既有以膜法世家、御泥坊爲代表的資深國妝品牌,又有諸如今年大熱的薇諾娜等新銳品牌,消費者的可選性非常之多。

在可選品牌非常多的市場背景下,整個面膜市場的品牌非常分散,集中度不高,每個品牌都有一點份額,但並不多。一衆“小鬼”在面膜市場裏打架, “醫美面膜”要突圍而出,需要戰勝的對手將非常多。

其次,如果我們將整個面膜市場的需求細分來看,我們會發現醫用敷料比較擅長的領域,如修復、祛痘等功能的需求,其實並不佔大頭,大多數消費者對面膜的需求還是“補水”,自然,也是因爲補水面膜是最容易看到效果的產品,消費者也不傻。

所以,當醫用敷料選擇進入“美妝面膜”這個賽道以後,它得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醫用敷料與普通面膜的消費羣體是一致的,它並沒有在“修復”、“補水”、“祛痘”等需求上提煉出新的需求點,本質上並沒有爲品牌方創造新的市場空間,反而是加入了一片紅海混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參考今年因爲薇婭直播而爆火的薇諾娜,這款產品跟創爾生物一樣,主打線上,雖然其表現亮眼,但背後其實也在“燒錢”。

薇諾娜18年的推廣費用爲2.51億元,到了19年則幾乎翻倍,渠道及廣告宣傳費用高達4.88億元。在面膜紅海之中,非不能戰,而是如何“高性價比”地戰鬥的問題。

創爾生物的未來,將面臨哪些考驗?

紅海之下,創爾生物的戰績如何?

在醫用敷料市場中,創爾生物旗下的創福康,目前擁有市場第二的佔比,擁有32%的市場份額;而在美妝面膜市場中,創爾生物旗下的創而美,則擁有2% 的市場份額。

創爾生物何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留下姓名,從招股書中的數據就能看出端倪,最大的原因並非源自產品本身的獨特性,而是靠廣告轟炸。

過去三年,創爾生物的銷售費用一點都不低,銷售費用在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爲40.66%、32.22%、44.72%、37.65%,也就是說,創爾生物每年的收入中,有3成都拿去做營銷了。

其中,線上推廣服務費、廣告宣傳費和銷售服務費是銷售費用中的大頭,以2019年爲例,以上三者佔了營銷費用的78.23%。

那麼,這些費用最終用到了哪裏呢?線上推廣服務費主要爲支付給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的費用。廣告宣傳費則主要用於品牌推廣,包括創爾生物在2019年冠名了芒果TV一檔綜藝節目。

所以,創爾生物高毛利的背後,並非因爲產品有護城河,一則是因爲產品自身的成本非常低,這個從營業成本跟銷售費用的對比中就能猜到;二則是靠廣告炸出高營收,如此一來,毛利自然不會低。

當然,在美妝行業中,銷售費用高也算是常態,就像完美日記,雖然也得燒錢拼銷量,但只要燒對了方向,還是能爲品牌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的。

創爾生物的宣傳推廣也並非全無效果,自從19年初品牌冠名了芒果TV的一檔綜藝節目後,旗下產品“創福康”的百度搜索指數就呈直線上升趨勢,從月均2.7萬上升至5.8萬左右。

但問題在於,儘管推廣能帶來流量,但產品品質纔是品牌的核心。事實上,在小紅書等口碑平臺上搜索,關於創爾生物旗下兩款產品的吐槽,還是不少的。

但創爾生物似乎並不想投入過多精力在產品研發上,招股書顯示,品牌的研發費用僅爲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

報告期內,創爾生物的銷售費用合計約爲4億元,而研發費用僅爲4000萬元左右,很明顯,這是一個輕研發,重營銷的公司。這個情況在未來會得到改變嗎?

在招股書中,創爾生物稱此次募資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建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但讓人感到疑惑的是,創爾生物自身的現金流一直都不差,對於1.3億元的研發投入絕對遊刃有餘,卻一直疏於研發,在未來,真能將研發任務落實下來嗎?

接下來,能否靠產品而不是推廣爲品牌帶來流量,將是創爾生物一個重大的考驗,如何減少終端的營銷投入,轉爲藉助口碑保持品牌的熱度,這能決定創爾生物未來的發展路徑。

此外,選擇藉助“面膜”進入終端消費市場,對創爾生物來說真的是合適的賽道嗎?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減少經銷費用,直接面對消費者,缺點是,恐怕將產生難以省略的營銷費用。

參考玻尿酸第一股“愛美客”,事實上它們也沒有選擇塗抹式玻尿酸產品,以此打入終端消費市場,雖然愛美客也得同樣面臨佔營收約20%左右的銷售費用,主要用於開拓經銷渠道,但總的來說,還是比創爾生物要少。

未來,假如創爾生物能加大對研發的投入,豐富其產品線,那麼考慮進入醫療原料市場,或許也是另一個可能性。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爲【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覈實版權歸屬,不作爲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