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

我是鄂爾多斯人,“神木”這個地名從小耳熟能詳——一是身邊有好多鄰居一說起老家在哪兒,總是“神木”“府谷”“榆林”“河曲”“保德”這些個地名,還有的直接說“梁外的”“口裏的”;二是早先到村裏走家串戶討喫要飯的和從外地舉家遷來的也多是這些地方的人。我不知道這些地方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就覺得這些地方是出窮人的地方。再後來,知道這些地方是陝北和晉西北的、屬於黃土高原,這些地方的人很能喫苦、會種地、有好多手藝人,鄂爾多斯市和巴彥淖爾市的漢人大多是這些地方的移民,操同一種方言,風俗習慣也基本一樣……

2020年的清明,我和妻子回老家上完墳,見了哥姐,就驅車前往神木。

從達拉特旗樹林召鎮到神木二百多公里,走高速、省道、縣道,一路挺順,一上午就到了。而這段路,早先年口裏人趕着二餅子(牛)車走西口(口外),拉家帶口,爬溝上樑,要走上幾天幾夜。討飯的背上褡褳,邊走邊要,走家串戶,需走數月。內蒙古地界,當時地大人少,以畜牧爲主,且有黃河可依。從明朝俺答汗與中原交好放墾到民國時大規模移民墾荒,口裏人先是打短工,季節性爲蒙旗王公交租種地,到後來加入旗籍,長期駐留,且約親喚友,逐步北進,跨黃河、過陰山,到最後人數大大超過蒙民,倒成了大片荒原的主人。所以在我小的時候,常有很多鄉鄰到神木走親訪友或祭祖上墳,到現在亦然。

神木是中原與蒙地的過渡地段,歷來交戰、交往甚多,蒙漢文化的交融特徵在這裏有着充分的體現。據神木縣誌記載,在遙遠的古代,該地曾是燻育(葷粥)、嚴狁、戎翟(同狄)、林胡等部族遊牧棲息的地方,“武王放逐戎夷”,“晉文公討伐夷翟”,到後來這裏則成了胡漢反覆爭奪的邊關。縣城以南,“村落集中,多聚族而居,村民耕作較細,安土重遷”;縣城以北,“久受蒙民陶冶,性格豪放,好客敬友,喜遊輕徙”“耕作粗陋,廣種薄收,農牧相輔”。儘管這裏基本以漢人爲主,但有些習俗仍有蒙古人的作風,蒙漢混搭,最明顯的就是飲食習慣、地名、語言,好多都參插了蒙古族的成分。

而這裏的人們流浪到北方蒙地,不僅帶去了農耕技術和許多與農業相關的工藝技藝,還有粗獷的與畜牧文化較爲接近的黃土高原文化。由於地緣的相鄰和人員頻繁的交流以及文化的交融,陝北、內蒙古中西部還有晉西北(河曲、保德)的人好像都不陌生,再加現在交通方便,來回走動,就像鄰里走訪,隨便得很。

神木原本只是榆林市一座小城,所在縣——神木縣倒是挺大,2017年4月改縣設市(縣級市),面積達7635平方公里,陝西最大。隨着我國能源產業的快速起步,作爲我國西部最大縣級煤區的神木(儲煤面積4500平方公里,儲量560多億噸,佔神東煤田的1/4,此外還有石英砂、岩鹽、天然氣、石油、鐵礦和石灰石等數十種礦產資源)可不得了,2019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62.88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321.26億元,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000元和15979元,成爲我國西部地區縣域綜合實力最強的縣(市)。 而且,“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幾”字灣城市羣、陝甘寧革命老區等多個高層次、區域性戰略規劃疊加實施,又給處於國家級陝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區的神木帶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不僅如此,神木還有其很好的區位地理優勢,黃河攬懷南下、長城橫腰西飛,南北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丘陵溝壑地貌和風沙草灘地貌,高原、丘陵、沙地、草灘、湖泊聚集於此,猶如北國一方龐大的地理盆景。我們在神木滯留時間不長,兩天的遊覽只能侷限在市區周邊。中午先進住賓館,下午就到了市區西南約50公里處的古城堡——高家堡。

高家堡古城是陝北名堡之一,與鎮川堡、瓦窯堡、安邊堡統稱爲延綏“四大名堡”。它曾是歷史上的邊關重鎮,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始建,先夯土後磚包,整體呈長方形(東西長431米311米),殘留的大段城牆,間有垛口、瞭望洞等防禦系統。東、南、西牆各有一座卷門,並築有甕城。城內的街道以中興樓爲軸心,通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其中以南街最爲繁華。古堡內比較安靜,街道邊有不少老房子和舊商鋪,居民建築基本都是典型的北方風格,有四合院,如北巷的李家大院;有前庭大院,如東街的盧家大院、西街的韓家大院;還有樓院,如十字巷的李家樓院、同心巷的劉家樓院等。城中建築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文革時期的印記比較濃厚,到處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店面和標語,顯現着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神木附近有三座山比較好看:一是天台山,再就是市府兩側的九龍山和二郎山。

天台山在神木市府南60公里的賀家川鎮,這裏是黃河與窟野河的交匯處。左側黃河奔流而下,右側窟野河環繞相擁,整個山體若蛟龍入海,由北向南,插入兩河交匯之處。

天台山奇峻,兩側多是砂岩絕壁,造型奇特,突兀雄奇;頂上則是廟宇亭臺,綿延成串,高低錯落。前山爲崇峯寺,以佛教文化爲主;後山爲天台諸神殿,以道教文化爲主。兩山南北相望,互爲呼應,佛道相容。據碑文記載,崇峯寺創建於北魏元宏太和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其他諸神殿則多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再後經歷代增置、修葺,規模漸大,成爲佛教聖地。天台山不僅景觀壯麗、文蘊深厚,更有英勇豪邁的革命故事。1936年春,劉志丹率領紅28軍移師賀家川,打下沙峁鎮,東渡黃河,當時就駐紮在天台山寢宮殿。在這裏,劉志丹勝利地指揮了攻佔對岸山西羅口峪的戰鬥,後又北上攻打黑峪口,沿途所向披靡,連獲勝利,給天台山留下了不朽的佳話。

九龍山就在城東500米處,因山巒疊嶂,逶迤九重,形似游龍,故稱九龍山。九龍山相對面積大,山頂較平緩,能代表它風采的是一組建築羣。據史料記載,該建築羣始於明代,後經多次修葺、擴建,清末民初爲其鼎盛。廟羣主要分佈在東山香爐山、鳳頭山、龍眼山的山腰及山頂間,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關帝廟、呂祖洞、張仙廟、萬佛洞、財神廟、七佛洞、祖師廟、魯班廟、等集佛儒道三教於一體的各類建築散落其間。每逢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初八傳統文化廟會間,遊人香客絡繹不絕、商賈雲集。2004年,祖師廟大殿北側新建了一座13層、58.8米高的麟寶塔,讓九龍山更顯巍峨壯觀。

其實,真正有名氣的是縣城西南側的二郎山。二郎山造型雄奇,山體中部有兩處凸起,狀如駱駝雙峯,故也稱“駝峯山”;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過神木縣,見此山形頗似案頭筆架,所以賜名“筆架山”;它位於縣城西1公里,當地人俗稱西山。整山不足一公里,卻蜿蜒跌宕,巍峨險峻。

窟野河、禿尾河會流於山前,雄偉的長城穿行於後,有“陝北小華山”的美稱。二郎山傳說風雲。一說是天神楊戩頭顱化作(身軀爲天台山);又說是爲祭拜治水之神趙昱趙二郎;還說是李冰的二兒子李二郎助父治水有功,死後被封爲治水之神,在此供奉。傳說這些神不但可以治水、興水,而且消災除病,安四方、護邊陲、解民苦、助中興,所以名聲遠揚。二郎山寺廟林立,在前後1公里的山脊上,分佈着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廟、諸神殿、三教殿、玉皇閣、娘娘廟等。這些古建築疏密相間,形體各異,矗立在山脊峯頂。殿宇間立石刻九龍照壁、卷頂、壁畫、楹聯、題字等,洋溢着濃厚的歷史文化遺風。二郎山因其迷人的地理特點和文化蘊含,吸引着遠近香客,也因神木縣城歷史的悠久、知名以及人際的流動,讓內蒙、山西的鄉朋銘記在心。

神木歷史上屬於邊塞,周邊還有許多古城、古堡、邊牆(長城)、烽燧墩臺、古村落等軍事、民居、文化古蹟。所謂“陝西地下五千年,山西地上五千年”,神木作爲陝北古鎮,與山西、內蒙古交融,值得尋覓觀賞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