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正常發揮,考得好怪我嘍?”

這是13歲的女孩李怡(化名)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疑問。2020年12月30日23:04分,李怡更新了這條QQ動態。

12月30日,李怡在QQ空間更新的動態

兩天後的下午,李怡的屍體在家附近的水塘被撈起。新年的第一天,她去了另一個世界。

目前,李怡的溺亡還沒有任何結論,無法確定是自殺、失足或是刑事案件。不過據現有信息,女孩的噩耗跟老師質疑她成績,並讓她重新考試有關。

據西安商報報道,安徽潛山某學校的初二學生李怡,在最近一次月考中,“道法”課考了100分,總成績全校第一。

但班主任懷疑李怡提前買了試卷,成績存疑。之後,班主任讓李怡和她雙胞胎姐姐重新考試,補考成績爲98分。

第二天,李怡在自家附近的水塘溺亡。

李怡溺亡後,父親打過電話給班主任,對方未說一句話,不到一分鐘就掛斷了電話。此後,學校和班主任也從未打電話給李怡家人。

1月3日,該校校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否認了班主任讓李怡重考和質疑其成績的事,只是多次重複那句:“現在不統一回答的口徑。”

當地教育部門表示,警方目前已介入調查此事。

好成績

2020年12月30-31日,李怡所在的學校舉行了本學期的最後一次月考。成績遭到汪老師質疑的那門“道法課”(道德與法治),是在第一天以開卷形式考的。

當天晚上,李怡的爺爺接到了班主任汪老師的電話,問李怡是不是提前買了試卷。爺爺說,家裏沒什麼試卷、資料,只是近期給孩子補習了數學和英語。

李怡知道這件事後,就在晚上發了那條QQ空間動態。

在家屬提供的成績表中,李怡在班裏和學校排名第一。這是她第一次拿第一名,但“終於考了全校第一名卻要了她的命”。

李怡姑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李怡雖然從未考過第一名,但平時的成績也並不差。

李怡的姑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李怡雖然從未考過第一名,但平時的成績也並不差

在那份成績表中,李怡除“道法”課外,其他課程的成績也不低,像歷史課達到了98分。

據天目新聞報道,12月31日上午10點,所有科目考試結束後,班主任汪老師把李怡喊了出去。不知道老師具體說了什麼,李怡是哭着回來的,她雙胞胎的姐姐說,老師大概的意思是,要李怡證明自己能考100分。

當天中午,李怡和姐姐搞衛生的時候,班主任把她們叫了出去,並讓她們重新補考一次。一個多小時後,李怡和姐姐答完了題,兩人只錯了兩個小題,考了98分。

沒人知道這次補考對李怡產生了多大影響。

晚上回家的時候,姐妹倆什麼都沒對家裏人說。

第二天是新年第一天,天氣寒冷,李怡和姐姐起牀後喫了點零食,就去二樓寫作業。一直到下午兩點姐妹倆下樓喫飯時,家人並未覺得李怡有什麼異常。

午飯後,姐姐回房間睡覺,李怡獨自出了門。奶奶以爲她們兩人都在房間,直到下午4點左右,姐姐和奶奶遍尋家中不見李怡。

之後,家人四處尋找,在附近的水塘裏發現了李怡漂起來的藍色羽絨服和鞋子,李怡父親衝下水塘撈起了李怡,她早已沒了氣息。

李怡出事的池塘

出事後,同學們過來看望李怡姐姐,都說老師給他們打電話叮囑,不要提補考的事情。

事情被報道後,引起社會熱議,學校和涉事老師成了衆矢之的。

試卷可以買嗎?

在事情還沒有完全清晰的情況下,無法在李怡的溺亡與老師的質疑、重考之間,確定絕對的因果關係。同時,校方一直在否認班主任曾對李怡的成績有過質疑並讓她重考的事情。

但根據目前的報道情況,質疑和補考這件事基本屬實,校方的否認改變不了發生過的事情。

(李怡家屬稱,事後家屬聯繫了學校,但校長表示“家屬們都還在悲痛之中,我現在過去不一定是好事,也許是壞事。”)

導致李怡溺亡的直接原因,還得等警方最後的調查結果。除了排除他殺外,警方的調查結果也無法回答李怡到底爲何會溺亡。可這並不意味着,輿論對涉事老師和校方的批評毫無依據可言。

應該注意到,班主任汪老師得知李怡“道法”課考了100分後,第一反應就是懷疑李怡買了試卷,並向家長詢問,是否屬實。這點很奇怪。

按照常理,一個老師懷疑學生的成績時,第一反應應該是作弊,而不是讓人驚訝的買試卷。

學校考試的試卷可以買到嗎?按照常識,這很難。因爲在考試之前,學生很難知道考什麼,除非老師提前透露試卷的具體內容。

此外,本次月考中,“道法”課是以開卷形式考的。

每個人的讀書經歷中,都有過開卷考試,它意味着你可以拿着書本、資料找答案作答。如果學生考前複習認真,熟悉知識點,那麼在開卷考試中取得高分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而非奇事。

老師直接質疑學生買了試卷,而非憑藉自己的能力,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傷害。

更重要的是,李怡和姐姐在第二次重考中,仍然考出了98分的成績。

別怪孩子“玻璃心”

李怡這樣的事件,不是孤例。

2020年6月4日,五年級小女孩繆可馨越過4層欄杆,墜樓身亡。

當天早上,語文老師當着全班的面批評了她寫的讀後感,並對她有靈性的句子全部加了刪除符號,並對作文批了“傳遞正能量”五個紅字。

之後的一次調查組通報裏,他們懷疑繆可馨的作文是網絡抄襲所得,卻對語文老師體罰學生等違規問題一筆帶過,引來媒體報道。在各方關注下,當地教育局最終承認了語文老師存在違規違紀行爲。

2020年12月8日下午,廣東省東莞市光正實驗學校的14歲初三學生王大忠從學校5樓墜下身亡。

家長和同學反映,墜樓前,王大忠的語文老師曾在課上對他進行不點名批評。王大忠的父親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其子之死和唐老師平時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批評、侮辱和冷暴力有關。

這樣的例子如果去搜集的話還有很多。

但每當這種事發生時,總有人站出來反問:“現在的孩子們也太脆弱了吧?”

很多人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種行爲,不懂一兩句批評爲什麼可以使他們放棄生命。可面對這種事情,只說一句“現在的孩子們太玻璃心了”就可以了嗎?

儘管我們有意無意地掩蓋,但無法不承認,中小學生自殺早已成爲不容忽視的嚴峻事實。

根據2014年《中國學校衛生》披露的《中國中學生自殺相關行爲報告率研究》,中學生自殺意念率17.7%,自殺未遂報告率2.7%。

這意味着,大約每6箇中學生中就有1個人有過自殺意念,大約每14名中學生中就有1人制定過自殺計劃,大約每37名中學生中有1人採取過自殺行動。

但對孩子們結束自己生命的原因我們卻所知不多。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媒體報道出來的中小學生自殺案例,就可以發現,導致他們自殺的刺激都很簡單——跟父母吵架、作業沒寫完、被老師批評、被同學欺負、情感糾紛等。

當然,我們說的簡單,是站在成人和上帝視角做出的判斷。實質上,一個身在其外的人,永遠無法切身體會到身在其中之人或痛苦、或委屈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人在不同階段對同一件事情的價值判斷和重視程度是不同的。

對於一個學生而言,成績的好壞、老師的信任、家長的關愛、同學的友好,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在他們的校園生活裏,很難遇到成年人所定義的巨大挫折。

如果我們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並以此做出相關行爲,就很容易對他們的心理造成損傷。而且,中小學階段正值一個人的自尊心形成的關鍵時期,相比於物理的身體,孩子們的心理更易受損,並更易做出衝動之舉。

就是對一個成年人而言,委屈或冤枉對一個人的心理打擊依然是巨大的。

我自認是一個淚點超高的人,十幾年的觀影史中,從未有電影能讓我落淚;除了小時候被父母揍哭外,也很少落淚。但有一點卻是會無可避免地痛哭,那就是委屈和冤枉,將莫須有的批評和質疑加諸我身時,就會有不可遏的氣憤和淚水。

如果這種批評和質疑以公開的形式開展,對心理的打擊將會成倍增加。我初中時就因爲被英語老師“冤枉”,而放棄了英語學習,並對英語學習產生逆反心理。

至今,我的英語依舊一塌糊塗。

在李怡這件事微博熱搜話題下,也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被老師無端質疑後帶來的傷害——厭學、傷心、自我價值感降低和難以忘卻的負面記憶。

李怡不是被老師質疑的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這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各級學校中,並被很多人忽視和滿不在乎。

如果你無法理解孩子們略顯衝動的舉動,請不要怪他們太玻璃心,而是想一想,那件事對於他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作者 | 何森

編輯 | 維尼

排版 | 栗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