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春天來得比較晚,四月初,橫店仍然春寒料峭,預想中的桃花爛漫沒有出現,爲了確保“逍遙哥哥”和趙靈兒能順利在桃花林相遇,劇組的美術製作者經過幾個日夜的趕工,終於人工製造出了一片粉茸茸的世外仙境。

緊接着,一個回眸,一場雨,把一代人困在了《仙劍奇俠傳》的世界裏。

15年前,22歲的胡歌,17歲的劉亦菲、6首OST傳遍大江南北,在全國各地颳起了一股飛沙走石的仙俠江湖風。

作爲開闢遊戲IP改編先例的古裝劇,《仙劍》糅合了前所未有的玄幻元素,相比起傳統的武俠,“仙劍”系列成爲國產劇觀衆心目中“仙俠夢”真正開始的地方,至今在豆瓣保持着9分的高分。

《仙劍奇俠傳》豆瓣評分

直到今天,“翻拍”風潮竟刮到了我仙劍的領地。

噱頭一發,一代人捏了一把汗,驚訝之餘是驚恐,接着是質疑、牴觸,末了,也許纔有那麼一點期待。

如果說“天下苦國產劇久矣”,那麼國產劇的天下,則苦翻拍劇甚久矣。

毫不誇張地說,近十幾年來,幾乎年年產出新爛片,這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是打着“翻拍”經典的旗號,屢屢“翻車”。

就說剛過去的2020年,由於疫情,影視行業沉寂了大半年,復甦後,短短几個月內就炸出兩部巨量級“毀經典”翻拍作品:張一山的《鹿鼎記》與劉嘉玲版的《半生緣》,兩者在豆瓣均分將將達到3。

電視劇《鹿鼎記》豆瓣評分

更早之前,還有4.2分的《新白娘子傳奇》,5.6分的《新倚天屠龍記》,3.5分的《封神演義》……而這些,相較於各自原著,都無異於天上地下。

奇了怪了——在經歷新一代技術進步浪潮與信息革命後的今天,無論是CG、拍攝技術、服化道、後期製作等基本功,都遠超幾十年前,怎麼就“天”“地”顛倒,甚至“天翻地覆”了呢?

拍得出的是古裝,翻不回去的是江湖

多年來,數十部經典老劇頻頻被翻拍、再生產,但《仙劍》這麼大的熱門“IP”,卻沒有一部嘗試翻拍。

一方面與版權問題有關。相較於文學與戲劇原著,遊戲公司對版權的重視往往十分嚴格,通常來講,並不會隨便將一部劇賣給多家影視公司。

另一方面,的確鮮有影人與演員敢挑戰這部國民級仙俠江湖,也或許出於市場上多方的某種心照不宣——總體來看,大家都想留住心中最永恆的《仙劍》。

網友對翻拍《仙劍》的評論

談及“仙劍”世界,兩個繞不開的核心詞是“宿命”與“因果”,人物命運因緣交錯,輪迴糾葛,其實從一開始就寫好了。

再無敵的魔力、仙俠設定,都不能扭轉宿命。

認命,然後在悲劇的底色之下,撕開小人物最樸實、平凡的真摯情感,如同《殺破狼》裏面那句“燃燒後更偉大的,是生命”。

這也成爲往後所有借鑑、參考《仙劍》江湖題材古裝劇,最難複製的內核。

2009年《仙劍3》之後,流量時代洶湧來臨,娛樂圈加快了更新換代速度,IP改編逐漸成爲常態,快餐劇也如蝗蟲般襲來,武俠、玄幻、仙俠,題材翻來覆去,但依然未曾有一部翻過《仙劍》。

今天出現在熒幕上的仙俠、武俠江湖眼花繚亂,從“三生三世”到“香蜜沉沉”,三界六道,四海八荒……世界觀越來越大,設定越來越複雜,卻始終沒有脫離最初的模板。

《香蜜沉沉燼如霜》劇照

而近年來的類似劇,也有了一個新名字:古偶,全稱即“古裝偶像劇”。

自從源自韓國、臺灣的青春偶像劇在國產影視界分走一杯羹,無論是古裝、歷史、職場、玄幻,各類題材都可以往“偶像劇”上靠。

愛情刻畫大過生死輪迴,“生離死別”四個字,幾乎就是“愛來愛去”的翻譯。爲了促成一段世俗姻緣佳話,爲了迎合粉絲們“磕CP”的慾望和呼聲,再天花亂墜的奇幻設定,也最終墜入主角團的狗血虐戀裏。

逐漸地,不再見拯救天下蒼生的狹義,也沒有了與超脫宿命、信念與永恆的昇華,在花裏胡哨的小情小愛裏,硬生生拉垮了整個江湖的天與地。

但別忘了,《仙劍》最初的形態,是遊戲,在遊戲的世界裏,最重要的兩個字是什麼?

遊戲《仙劍奇俠傳》

規則。

戲裏戲外,江湖規則不在。十五年來,除了已經被翻拍爛了的金庸武俠系列,隨着影視技術的進步,源於“仙劍江湖”的不少設定,也反反覆覆出現在國產古裝劇裏,什麼“一世天上、一世人間、一世魔界”的組合拳,觀衆都已經審美疲勞了。

“三段式”故事走向仙俠劇

除了原著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程度不可撼動之外,劇中人與原著傳遞的形象氣質契合度也不可忽視。

曾幾何時,胡軍的蕭峯、古天樂的楊過,鄭少秋的楚留香,無一不是濃眉大眼、膚色偏黑,孔武有力的武俠形象,誠如金庸先生描述裏的“風霜之色”。

江湖險惡,風裏來雨裏去,自然不可能個個脣紅齒白身段纖細,這是常理。

而在今天的江湖古裝劇裏,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版《封神演義》裏,鄧倫飾演的“妖媚”狐狸精伯邑考,在同年的《倚天屠龍記》裏,看到98年小生曾舜晞飾演的白皮膚大眼睛張無忌,及他身邊幾乎個個相貌如一難辨的女人們。

《倚天屠龍記》海報

風塵喋血的江湖質感被磨皮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緻而脆弱的“模板”江湖。越來越精美的騰雲駕霧,越來越精緻的服化道,卻越來越難複製出那股有血有肉、又愛又恨的江湖氣息。

作爲創作方,要把劇中江湖當真江湖來拍,觀衆纔會相信有那樣一個地方存在。這是一種創作的信仰,融進作品裏,化爲力量,纔可能吸引住觀衆。

2020年聲勢浩大的新劇《琉璃》,即便請來了《仙劍》導演麥貫之,複製了經典的御劍飛行、萬劍訣等設定,但依然沒有還原出觀衆熟悉的仙劍氛圍。

《琉璃》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從戲外角度看,當年《仙劍1》的劇組規模不算大,棄用明星,冒險勇用新人胡歌等創舉,某種程度上,都充滿了濃厚的江湖味:英雄,不問出處。

拍就行了,管它拍什麼呢?

不誇張地說,不少80、90後的世界觀或多或少被童年電視劇所塑造,尤其是金庸老先生的武俠江湖,而影像,滿足了我們對那些世界裏生動鮮活的人物幻想,直至今天,黃蓉就是朱茵,東方不敗就是林青霞,楊過就是古天樂……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可以說,要翻拍擁有一定量級的經典老劇,實際上也不會奢求超越。

既然不超越,就得至少先解決兩個問題:

其一,是觀衆憤懣難平而又隱隱期待的兩種情緒。

憤怒本質上源於擔憂,畢竟經前車之鑑,翻拍=毀經典的例子不在少數,觀衆是市場接收者而不是生產者,自然抱着一種“寧缺毋濫”的心態對待作品,對於那些已經深深刻在成長記憶裏的聲色畫面,甭管制作質量有多欠缺、技術層面有多落後,在一代人心中,記憶與歷史加持,它們永遠就是最好的,不可超越的。

微博截圖

那麼期待源於何處?

其二,翻拍劇能不能拍出點新東西?

對原版的取捨去留,成爲一門與觀衆交流的藝術。

一定程度上,適當的改動是情理之中的時代與社會要求,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新媒體信息時代後,大衆文化的更迭,比經濟物質發展的速度還要快幾乎百倍,如何從原版合理取捨留存,甚至比編劇給人提出的考驗更嚴峻。

剔除了那些受到觀衆認可及青睞的部分,會被罵“魔改”,毫無篩選地保留,又會被吐槽“無腦”。

有些劇甚至本身就是不適合在這個時代再進行二次創作的。比如“1女+5男”的初代偶像劇模板《流星花園》,無論改成《一起來看流星雨》還是2019年的《流星花園2》,充斥着瑪麗蘇味道的虐戀劇情、臉譜化的二次元風格人設,都已經很難滿足今天觀衆對於熒幕愛情的口味了。

然而,對於製作方而言,翻拍劇是最省時省事、最能降低項目風險的一種選擇。原著劇本就在那兒擺着,買下版權即可拍攝,即使低口碑也不影響收入,而翻拍初期引發的爭議,還會讓作品在開拍前具備一定熱度。(2018年版本《新流星花園》製片人柴智屏就曾在採訪中透露,全劇植入的廣告高達50多個。)

流量時代來臨後,“頂流明星”+“大IP”等標籤,幾乎成爲穩賺不賠的保險,上了它,其他製作層面的細節就可以大而化小小而化無。

二十年前,演員大多依循“演戲——主角——當明星”的路線,編劇尚且擁有一定話語權,製作團隊哪怕規模小也不乏凝聚力,最最重要的是,“匠人精神”無處不在。

受制於技術、投資等限制,有時候甚至“窮則生變”,想盡一切方法完成一場戲,比如文首提到的桃花林。

而在娛樂圈炒作橫行、資本熱錢快速催產影視產業的今天,按部就班磨練演技的製作團隊不是沒有,但出現在翻拍劇組裏的,寥寥無幾,大明星、影帝影后,也遠遠沒有以前那麼值錢了。

對“速度”的強調超越一切,創作的態度變差,誠意趨弱,這不僅是翻拍劇的弊病,也是今天所有古裝劇爲籠絡流量明星、討好觀衆而養成的壞毛病。

微博的存在,讓熒幕演員更貼近公衆,一方面是追星變得方便,另一方面,演員、作品及觀衆三者之間的反饋與回應機制,也變得更加迅速、靈活。

演員可以隨時隨地、以各種方式,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回應,說得不好聽點,創作初心不那麼純粹的演員及影人,就很容易“八面玲瓏”,進一步拉垮觀衆緣。

就連大家看着長大、演技已得到驗證及認可的張一山,也在《鹿鼎記》口碑滑鐵盧後,雲裏霧裏地拋出一段發言,自澄其本人屬猴,所以“演得像猴很正常”……

電視劇《鹿鼎記》劇照

到這裏,相比起憤怒,對觀衆而言,其實更多的是哭笑不得:

人們看翻拍劇,其實並不是要看一個複製品,也不是不允許存在演員自己的新風格,唯一的期待無非一句話:心要誠,包袱要小。

不必過於“考古”看待翻拍劇

實際上,在十年前,對更早之前作品的翻拍,並不是清一色的“一拍即毀”。

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大多數80、90後童年回憶裏是98版的《水滸傳》,但其實這一部也是翻拍自山東電視臺於1982年拍過的《水滸》,98年版本甚至後來居上,在豆瓣評分超越原版達到8.8分之高。

98版電視劇《水滸傳》豆瓣評分

半個世紀以前的電視劇放到今天,看起來的確“賣相”不太好,粗糙的畫質、服裝與妝容,甚至有的版本直接搬進去原著本里的大量文言臺詞,都給觀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礙。

當然,對這一類影視劇而言,有文學名著作爲基底,至少劇作主線層面是可以保證的。

且在那些年,市場上的同質劇集競爭遠遠並沒有現在那麼激烈,製作團隊擁有更多時間精力打磨劇本及拍攝。

在1997版《天龍八部》中飾演喬峯的黃日華,曾在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裏透露當年拍攝的情況:“《天龍八部》第一集的前10分鐘,我們一場打戲拍了40天”。

另一方面,公衆對影視文藝的評價體系普遍更加完善,也更加嚴苛了。

這也與豆瓣打分的主力羣體分不開,以20-35歲年齡段用戶爲主的豆瓣,正好覆蓋了近二十年來國產影視體系的演變,他們見證了“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的國產翻拍劇,逐漸對翻拍劇達到了聞風喪膽的程度。

如今,只要豆瓣上出爐一部被貼上“翻拍”標籤的作品,先入爲主的聲音一定是質疑,是挑剔,是懷念,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必要的懷古。

至少,這證明優秀的文藝作品在人心目中留下的痕跡不可替代,也是對過往經典的一種基本尊重與致敬。

實際上,如果去百度貼吧、論壇考古,你會驚訝地發現,許多沉底在2005、2006年的帖子裏,還是有滿篇吐槽、質疑《仙劍奇俠傳1》的製作水準。

在IP改編界,“原著黨的苛刻”一脈相承,延續了十幾年。

但一個不可避免的邏輯是:越是早被歷史認可的劇,被翻拍的次數越多。短短10年時間,《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白髮魔女傳》《鹿鼎記》等均被翻拍了五六次,《白蛇傳》《封神榜》在20年內已被翻拍8次。

市場飽和+審美疲勞,觀衆逐漸也放下了期待和憤怒,索性撒手看戲,態度上鬆軟下來,偏見卻是越來越強硬了。

沒有什麼可以動搖他們的心頭好,但也沒有什麼可以真正走進觀衆心裏。

網友對於仙劍翻拍的評論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市場大勢,也許會給製作方帶來一種錯覺和慣性:既然拍什麼都會被罵,翻什麼觀衆都不買賬,索性破罐子破摔,逐漸在砸熱錢、瘋狂複製IP的路上,走得越來越歪、越來越亂。

所以,承認吧,縱然叫嚷着“沒有胡歌劉亦菲的仙劍,我不看”,但或許你還是會偷偷窺視着新劇的一舉一動,畢竟經典已成歷史,縱有情懷萬千丈,對於另一個復刻江湖的出現,還是會微存期待的。

也許會有驚喜呢?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肖瑤

編輯 | 何子維

排版 | 李嘉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