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更方便地閱讀到,我分享給大家的,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請點擊我的頭像關注我。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的產量穩定是我國糧食安全穩定的基礎,影響小麥產量的一個因素就是小麥的有效分櫱率,有效分櫱率成穗越高,小麥的產量纔有可能更高,因此,如何提高小麥的有效分櫱,是小麥生產當中,保證小麥產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作爲種植小麥的農民,自然是非常關心自家的小麥是不是能夠達到優質高產,小麥有效分糵是在播種之後,一直到小麥返青起身之前形成的有效分糵,而小麥的有效分糵又與小麥播種的密度,小麥的品種,肥水條件,總積溫,播種的深度,以及播種的早晚等有非常大的關係。

1,小麥品種,小麥的有效分糵是影響小麥高產的因素,先說小麥的品種,小麥的品種可分爲冬性品種,半冬性品種與春性品種,弱春性品種。冬性比較強的品種,一般春化階段的時間就會越長,分櫱多,而春性強的品種相對就分糵少一些,在小麥播種的時候,一般冬性品種同期用種量少一些,春性品種稍多,在播種選擇小麥品種的時候,充分考慮種植小麥茬口的早晚來選擇小麥品種,一般騰茬較晚的土地,最好選擇弱春性品種或春性品種,而騰茬比較早的玉米田,大豆田,等田塊,播種小麥的時間就會提前,小麥品種最好選擇冬性品種或半冬性品種,這樣會更有利於小麥有效分糵提高。

2,積溫影響壯苗,據有關專家實驗,小麥要保證冬前形成壯苗,入冬前能達到六葉一心,零度以上的積溫就能達到500度左右,播種比較晚的小麥分糵較少,就是與積溫不足有關。這也是,爲什麼在種植小麥的時候晚播小麥,能提前就儘量擠時間提前。

3,墒情好,土壤肥沃的土地,在小麥分櫱上佔有很大的優勢,同樣種植的小麥,在這樣的地裏面小麥有效分糵就高,一般土壤含水量達到80%左右,土壤中氮磷鉀配比合理而充足,在入冬前就會形成比較好的分糵羣體。另外,小麥播種過深分糵就會太少,經過種植發現,小麥播種深度達到10公分,小麥苗很難有分糵,播種深度達到6公分左右,小麥出現分糵的時間非常晚,而且無效糵增多,一般小麥播種深度在3~3.5公分,不超過4公分深,就是非常好的。

4,通風透光不良,小麥播種的密度過大,影響了正常的通風透光,播種的過早容易擁擠不堪,出現弱苗造成倒伏出現,有效分糵就比較差。

5,土壤出現酸化板結,長期的大量使用化肥,土壤長時間得不到有機質的補充,有的地方,好幾年不進行深翻,造成土壤透氣性差。雨水過大的天氣裏,機械來在田間壓來壓去,容易將土壤變成“擰緊”土壤,這樣的土壤小麥根系最不喜歡,沒有活力,透氣性還差,根系根本扎不下去,從而造成小麥苗有效分櫱數減少,弱苗也由此而形成。避開土壤過分溼潤,進行機械操作,增加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堅持秸稈還田,定期進行深翻土地,增加透氣能力。

6,小麥播種後中耕,澆越冬水之後,能進地的時候,對小麥進行中耕鬆土,可以提高田間地溫並有保墒除草作用,小麥在冬季容易受到冷空氣的危害,特別是驟然的寒潮天氣,早春的倒春寒等會對小麥造成一定的凍害,影響分糵正常成穗,小麥受到凍害後,開春後更應進行中耕,施肥與澆水,將損失降至最低。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歡迎關注,喜歡的朋友點個贊再走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