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璀璨的岁月,再荣耀的人生,也许在发生的那一刻让人记忆深刻,但当翻过前篇时,一切又归于安静,甚至寥落。这用来形容盛极一时的盛家,也许是最合适的。若要问起清朝的“有钱人”是谁,南方人可能会提到胡雪岩,而北方人没准会想到乔致庸。

这二位是不折不扣的商人,还和慈禧能扯上了关系,但是,若论及家产估计都拼不过盛家。

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李鸿章评盛宣怀

盛家鼎盛期的开创者盛宣怀,因其家父和李鸿章有交情,故而秀才出身的盛宣怀入其幕府。由于是李鸿章在抓洋务工作,从而给了盛宣怀极好的机会,自此开启了人生巅峰。如果去检索盛宣怀的生平事迹,就会发现他有很多顶“中国第一”的帽子。

如:开办第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而正是轮船招商局的运作,让盛宣怀成了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此后,盛宣怀很快进入矿业,创办了中国勘矿总公司。后来,和汉阳铁厂及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

当时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基本都是“官督商办”,包括矿业。而后来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性质则变为了“完全商办”,总经理就是盛宣怀。再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后人对盛宣怀的评价多少带了些纠结。就如汉冶萍公司,有人说盛宣怀是利用国家资源谋自己的福利。

在当时,盛宣怀先是用汉冶萍公司向日本借款,大部分钱转入南京政府,然后,以汉冶萍公司的全部资产做抵押,和日本相关方签订了五个合同,等于是将汉冶萍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全部让出。

当然,一个时代的人物,自然都逃不了那个时代的大环境,盛宣怀虽生于一个乱世年代,但是,他碰上了清政府努力自救的好时期。虽然洋务运动并没有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却给了盛宣怀一展拳脚的大舞台,而且让他收获颇丰。

盛宣怀很早就开始涉及慈善活动了,早于1871年畿辅大水,其父亲捐衣捐食,由他运往天津发放。而盛宣怀后来热衷于教育及慈善事业应是有着家庭环境影响的。在他所涉及的“行业”中,电报(电讯业)可以说是他的“最爱”。甚至于,后来不惜挪用海关的钱粮来接济电报事业,在多方求情下居然还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不少后人会探寻盛宣怀是如何“发迹”的,这里就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

盛宣怀一度在上海督办纺织业,后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名义上自然还是那一套,官督商办或者官商合办。而盛宣怀这样做的用意,是来控制其它纱厂。

要知道,商业生产有个内在的生态链,从原料到成品销售。而盛宣怀很是聪明,卡住了其中一个环节,自然掌握了主动,不愁没有钱。

不过,盛宣怀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帆风顺。李鸿章去世后,他成了清政府邮传部尚书。这时,英美德法四个国家的银行组团逼着清政府还贷款。

都知道,清政府从1840年以后,就是要不停地往外掏银子,最后没钱了就借钱还。而此时,盛宣怀就提议了,要不将铁路收回?

这哪是“铁路国有”那么简单,四川民众自然识破了清政府的用心。当盛宣怀给四川总督的电文被公布后,保路运动爆发了。于是,盛宣怀又提议,发兵镇压。这些保路同志会的成员为抗议清政府的无耻做法,就到四川总督府请愿,但却遭到了枪击,死亡人数达20多人。

更重要的是,这场保路运动的影响很大,不仅引发了武昌起义,还成了辛亥革命的开端。而这时,大势已去的清政府居然还要给自己找了个“替罪羊”将盛宣怀流放大连,不过人家却跑到日本神户避难去了。再回来时,则是用汉冶萍公司给南京政府递人情,刷自己的好感。

当时的盛宣怀可是极得慈禧的喜爱,最终官至二品。虽然,盛宣怀很重视社会关系的培养,但毕竟时过境迁,再看到他一手创办的那些“中国第一”时,依然暗淡了不少。

即便如此,盛宣怀所创立的那些企业,比如:电报局,到后来更是成了慈善组织,屡屡捐钱义赈。因为,那时上海的广仁堂是盛宣怀一手创办的,但却没有官方的经费来源,因此,盛宣怀主持的那些企业自然成了“赞助商”,这些事情想想也是蛮有意思的。

后人会感慨盛家的没落,偌大的一个家业,居然现在看不到任何痕迹。就连盛家的祠堂,也早没了光鲜的模样,似乎随着盛宣怀故事的落幕黯淡了。这其实并不奇怪,再对比看看那些被后人铭记的人物,几乎都离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心为国”。虽然,盛宣怀的个人贡献很多,但是,在民众看来却似乎还差了些什么。

中华民国五年,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庄夫人为他办了极其盛大的葬礼,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为此租界当局进行了交通管制。

参考资料:

【《盛宣怀传》、《龙溪盛氏宗谱》、《盛宣怀与中国近代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