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農村將迎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開展鄉村建設運動,引導資源要素流向農業農村的機遇期。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

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大環境中,如何搞“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刺激消費?關鍵,就指望鄉村振興了。

鄉村振興,靠什麼?

要依靠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的發展來帶動。

鄉村振興,痛點是什麼?

土地、資金、人才,成爲農村發展致命的關鍵。

尤其,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的稀缺性,不言而喻。

農村沒有建設用地指標,意味着什麼呢?

本人認爲,意味着掐死了“鄉村振興”的希望,扼制住了農村永續發展的命脈。

農村沒有建設用地指標,鄉村振興的任何項目都落不了地!

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是鄉村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賣掉了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就是賣掉了村莊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權利!

近年,資本下鄉,推動了一些“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等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的投資開發,讓農村建設用地指標需求量猛增,甚至形成“跑馬圈地”之勢。更有甚者,盯上了農民的“閒置宅基地”。

截至2019年年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超過290萬家,全國休閒農莊、觀光農園等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0多萬家,7300多家農民合作社進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截至2020年11月,我國目前共有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389個,國家級休閒旅遊和鄉村旅遊示範點641個。

未來五年,這樣的新建項目還會激增,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未來國內旅遊市場空間將達到100億人次、10萬億元消費。市場規模,相當的龐大可期,尤其,鄉村休閒旅遊。

從數據上看,農村建設用地指標的需求量,還得亟需解決。

從增減掛鉤到增存掛鉤,政策風向,發生了重大轉變

近日,國新辦舉行自然資源政策支持脫貧攻堅新聞發佈會。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表示,計劃出臺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用地保障政策。以發展縣域經濟爲統領,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並且,指出:第一、要在縣域範圍內統籌農村產業用地佈局。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要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鄉鎮園區集聚,對利用本地資源、不侵佔永久基本農田、不破壞生態環境和歷史風貌的農村旅遊、電商、農產品初加工產業用地可以就近佈局。第二、要加大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力度。這些年來,我們在土地方面對農村發展給予很大支持,最近,調查發現,農村建設用地的總量一直在增加。所以,農村建設用地盤活的潛力非常大。因此,下一步,將以國土空間規劃爲依據,通過實施全域土地整治等方式,探索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增存掛鉤等新的方式,促進農村建設用地佈局優化,爲農村產業發展騰挪出新的空間。第三、要進一步強化用地計劃保障和審批管理。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統籌安排農村產業發展用地規模和計劃指標,優化用地審批和規劃許可流程,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這裏,特別要關注,增存掛鉤的提出,讓人不由聯想到近年來在各地廣泛運用的“增減掛鉤”政策。

過去,增減掛鉤,是通過減少農村建設用地來增加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發展重心在城市,沒有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受益者是政府或開發商。

而今,實行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旨在調動地方積極性,倒逼各地進一步盤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形成節約優先的綠色發展導向,賦能以縣域經濟爲主“農村”。

增存掛鉤,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指標,成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引擎。

風向已變,吹向農村。

莊少勤說,在空間規劃方面,自然資源部指導各地根據市縣鄉國土空間規劃,優化空間佈局,支持貧困地區通過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保障農村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的空間。所以,農村規劃建設,更離不開建設用地指標。

尤其,都市圈、城市羣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對於,成渝都市圈、長江中下游都市圈等郊區的農村,有望成爲重點發展的區域。

反過來,農村建設用地,包括哪些呢?

包括: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和經營性用地。

其中,要注意:(1)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在整個農村建設用地當中佔比不超過10%,可以直接入市;(2)公共建設用地,就是學校、醫院等用於配套公共服務的用地;(3)宅基地,是農民最後的退路,而且佔大頭,下一步發展空間最大的建設用地。

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一些地方已經試點入市,享受着和國有建設用地同等的待遇,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還有,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共享度假小院,結合市場剛需打造的城市家庭歸園田居、享受共享度假生活方式的第二居所,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好模式。

相關文件,也明確提到,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願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農村宅基地,高達2億畝。

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都不約而同地想到通過搞活“宅基地”來籌措鄉村振興需要的鉅額投入資金。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村已經融入到沿海城市經濟帶,變成了城市經濟帶的一部分,鄉村也早已工業化了。

簡單地說,正是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繁榮的二三產業才產生出來對宅基地的需求,纔出現了宅基地的私下買賣,但是違法。

佔中國農村絕大多數的中西部農村(包括髮達地區的欠發達農村),90%的農村宅基地也是在中西部農村。

中西部農村沒有任何區位優勢,誰會來買農村宅基地?

這就得,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來帶動。目前,鄉村空間規劃相對缺位。對於,農民來說,只有,拼命守住“閒置宅基地”,統一集中起來,入股參與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共享收益。這樣,纔不會喫虧。讓原本的生活資源,賦予財產屬性,讓財富在本地增值。

最根本,要靠農村建設用地,種出“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智慧鄉村”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項目。

農村沒有建設用地指標,鄉村振興的任何項目都落不了地,更別提開展鄉村建設運動了。

未來五年,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如何發展?

本人看來,鄉村要振興,要遵循市場化規律,守正出奇,永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是載體,需秉持“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遊是路,商業是服(福)”的理念。在項目地所處的村落,找特點,包裝提升成爲賣點,創意設計爲爆點,形成品牌;然後,靠品牌來帶動產業(農林牧副漁)一二三產業融合來發展,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園商業綜合體,服務周邊區域的農村。

一方面,新建項目,要做好頂層設計,合理規劃,立足村情,因地制宜,既鼓舞人心又符合實際,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經得起市場和實踐檢驗。規劃設計實施中,既要依靠原住民,還要尊重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力量。投資商,不相信餘秋雨的眼淚,只相信遊客能否花錢消費,給村裏帶來真金白銀,促使鄉村經濟發展,投資能夠收回成本或獲利。

另一方面,原有項目,要提質升級,更新業態,結合新技術謀差異化,夯實競爭力,完成人流的重複導入,實現多次變現。

面對,新的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要做到“四化”,即謀劃、策劃、規劃、計劃。而且,必須採取跨界融合的策劃、規劃設計手法,來做一套全方位、多維度的可行性方案。

單一、平庸的(農業規劃、旅遊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產業規劃等)規劃思路,難以適應,目前的現實和市場需求。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的發展,需要一種跨界融合的“鄉村定製化、產業規模化、旅居生態化,管理智慧化”的解決方案。

農村環境很特別,特殊性在“小小的鄉村,大大的複合型”,既是一個旅遊產品,又是一個經濟組織,一個自然空間,還是一級行政組織,一個小社會。

從需求端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要靠“鄉村旅遊、鄉村旅居、鄉村康養、鄉村度假”等實體項目,才能把經濟這盤水攪活了,是發展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搞好“需求側改革”的必要。

要發展好實體經濟,只有,政策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鋪路,鄉村振興戰略纔會全面落地,鄉村建設運動纔能有效開展。未來,郊野和鄉村,將是人們嚮往的生活。

文 / 李國民 / 跨界融合策劃人 / 三農觀察員 專注文旅、農旅、康養等項目的前期策劃、規劃設計!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關注“唯美鄉村”微信公衆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