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起航點。

近日,一年一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結束,權威定調: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而且是戰略性的轉移。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2021年,“三農”工作重心的三大方向,必須精準到: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中國人,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的手裏,碗裏主要裝的是中國糧。只有手中有糧,心中才不會慌。

要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就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讓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科技來賦能。堅持不懈抓好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生產保供能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在農業問題上,農業“種子”和糧食安全,是關鍵。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在農村,真正種地的農民,收入增產不增收,增長也非常的緩慢。促進農業高質高效,就要重點放在大的項目上,來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產。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糧食生產,就要走向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而且,以下的大項目,適合在農村,促進農業發展。

1、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2、農業特色小鎮

3、高標準農田

4、農業科技園區

5、家庭農場

只有,這些項目業態落的好,才能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又致富,也會吸引社會資本的投入。

鄉村宜居宜業

中國的農村,形成三種現象“一是偏遠、二是廉價、三是普遍”烙上了“貧窮”的印跡。50%的村莊面臨凋敝、瀕臨解體或消亡,村莊將大量出現村改居、有村無莊、散戶分佈。如何,才能讓鄉村宜居宜業?

規劃引領,建設落地。必須做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結合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基建配套等,做好頂層設計,找對發展方向。

規劃引領,實用性要強

農村,單一、平庸的(農業規劃、旅遊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產業規劃等)規劃思路,難以適應,目前的需求。導致,大多數地區的農村在城鄉融合化改造中呈現出規劃模式化、功能簡單化、特色模糊化、景觀(面貌)單一化的規劃結構。必須,多規合一、找準定位,操控全盤,採取跨界融合的思路,給農村發展尋找更多的理由,側重強落地性。

策劃上:追求極致,瞄準優質、可塑性強的村莊,尋找特點,包裝提升成爲賣點,顛覆的創意,建設爲爆點,形成品牌,打造成獨立的“IP"鄉村。然後,靠"IP"來帶產業(農林牧副漁)等,一二三產業融合來發展。

規劃上:保持農村特色、民俗風貌、獨立性的差異化前提下,國土空間規劃、旅遊規劃、產業規劃、組織規劃、鄉村治理體系規劃,要同步進行,綜合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的滲透到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給農村注入“方案定製化、產業規模化、旅居生態化、管理數字化”的規劃結構。

設計上:建築技術,涉及整體空間、建築佈局和風格,將文化融入建築,營造建築風貌特色;也涉及建築質量和工匠精神;環境風貌,不僅需要有創意的大地景觀,將藝術融入農村風貌建設,還要有土壤修復、水環境治理、生態景觀營造等。

通過以上,跨界融合的策劃、規劃設計手法,通過新興技術的加持打造,才能讓偏遠、普遍、廉價的農村,永續發展,構建新功能,打造新產業,形成具有內生韌性,能夠應變未來的鄉村發展模式,更宜居宜業。

在規劃方案的基礎上,開展鄉村建設運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要解決好水電路氣網熱等對邊遠村組的供應保障,切實保障農村生活質量的提高,加快交通、水利、倉儲、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有效支撐農村現代產業的發展。

農民富裕富足

農民問題,本質就是收入問題(共同富裕問題),如何增加收入促進消費,進而推動雙循環。

過去的70年,農民羣體一直在做貢獻,前30年是工農業剪刀差,後40年是城鄉土地剪刀差,這兩大剪刀差幫助一部分人,積累了所謂的第一桶金。

當下,是時候反哺農民了,如何實現城鄉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城鄉土地一體化,讓農民成爲有產者,是未來5-10年一個非常重要的焦點問題,也是啓動國內大循環、搞好需求側管理的重要方式。

要讓鄉村能留得住人,必須要有相關產業。除了工資性收入外,還需要通過土地制度改革、生態品價值實現等路徑獲得經營性/財產性收入。

農村土地,要逐漸資本化、市場化,農民羣體才能成爲所謂的有產者。

不管是農耕地,還是村集體建設用地,還是宅基地,必須在一定的載體上,才能釋放它們的價值,而且還要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

對於,農民來說,只有,拼命守住“閒置宅基地”,統一集中起來,入股參與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共享收益。這樣,纔不會喫虧。讓原本的生活資源,賦予財產屬性,讓財富在本地增值。

最根本,要靠農村建設用地,種出“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智慧鄉村”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項目。

這個載體,就是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

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施,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是載體,需秉持“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遊是路,商業是服(福)”的理念。在項目地所處的村落,找特點,包裝提升成爲賣點,創意設計爲爆點,形成品牌;然後,靠品牌來帶動產業(農林牧副漁)一二三產業融合來發展,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園商業綜合體,服務周邊區域的農村。

投資商,不相信餘秋雨的眼淚,只相信遊客能否花錢消費,給村裏帶來真金白銀,帶動農民致富,促使鄉村經濟發展,投資能夠收回成本或獲利。

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的發展,需要一種跨界融合的“鄉村定製化、產業規模化、旅居生態化,管理智慧化”的解決方案。

農村,只有引進“一二三產融合項目”,靠產業來帶動農民就地就業,培訓職業化農民,農民才能走向富裕富足。只有,農民增收,才能擴大農村居民消費潛力,推動國內大循環。

從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看,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爲,也會鎖定萬億藍海的投資熱潮。

文 / 李國民 / 跨界融合策劃人 / 三農觀察員 專注文旅、農旅、康養等項目的前期策劃、規劃設計!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關注“唯美鄉村”微信公衆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