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災多難又魔幻的2020年總算過去了,展望2021年,全球似乎還離從新冠疫情陰影下走出來還有相當距離。

很可惜,在面對新冠病毒這種危機全世界的人類共同災難的時候,人類並未如電影中那樣團結一致共同抗敵。而是互相指責,以鄰爲壑,全球局勢反而更加緊張了。尤其是作爲第一個出現疫情的國家,我國遭到了很多的污衊和攻擊。筆者相信,要不是現在中國有着強大的人民解放軍,某些國家真有可能組成所謂"新八國聯軍"上門"索要鉅額賠償"。

由於我國控制疫情得力,全球最早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過來,經濟開始恢復正常運作,部隊的日常訓練、演習、對外聯訓和裝備更新也穩步進行,在2020年有不少新裝備入列,筆者在此稍微展望一下2021年可能列裝的裝備。

陸軍:

首先就是QBZ-191系列槍族和新單兵裝備鋪開裝備,新單兵裝備(星空迷彩)其實目前已經有相當的裝備數量了,而QBZ-191目前還在空降兵部隊試裝。在2021年有可能迎來"官宣"(即官方媒體雜誌正式介紹QBZ-191槍族,甚至可能還有個專題節目)和正式裝備部隊。

QBZ-191目前還在空降兵部隊處在試裝狀態,另有部分精確射手型號配發給西藏一線部隊。

其他還有什麼新無後坐力炮、新狙擊槍、新反坦克導彈(取代紅箭-8和紅箭-73的新反坦克導彈,但不是紅箭-11和紅箭-12)、新中口徑機槍等等輕武器都算在這個範疇裏面,嚴格來說這都些是一套的"1224工程"。

重裝備方面,一批在現有基礎上利用現有技術"升半代"的裝備可能會試裝部隊,相比全新裝備這些裝備技術難度小,又有基礎型號打底,可以較快的形成戰鬥力。比如ZBD-04B步兵戰車、PLZ-05B自行火炮、新八輪車族、ZTZ-96B主戰坦克(畢竟還沒真見到裝備部隊)

ZBD-04B步兵戰車的火力系統還是原來的100+30,主要變化是火控和底盤

ZTZ-96B從賽車"轉正"

雖然可能有些爭議,但ZTZ-96B部隊還是有需求的,我國地域遼闊,僅僅是99A和15式輕型坦克無法覆蓋全部需求,除了南方部隊山地丘陵部隊,西部的新疆軍區也需要新坦克來應對印度的"T"系列坦克。而且解放軍上有不少老96,88系列,59系列需要更換,96B作爲一款40噸級的"萬金油"坦克當仁不讓。保守估計需求量大概在1000輛左右,只多不少。

另外在南部沿海詐騙集團裝備M1A2T的情況下(能不能續到另說),東部一線部隊的96A也需要升級。

當然,服役版本的96B比起賽車版本的進行了一些改進,這也是爲什麼目前還在測試而沒有直接裝備部隊。

新型八輪裝甲車進度可能更快一點,2021年試裝部隊問題不大

第四代坦克沒這麼快,但是99A的升級型有可能,99A很優秀,但是也是2003年立項,2009年定型的裝備了,本身有升級的必要和潛力,但是升級幅度不會太大。

99A有升級的潛力和必要

同理新空降戰車(嚴格來說這是空軍裝備但是放在一起說了)和新履帶步兵戰車也是,沒那麼快,尤其是考慮到可能採用新的火力系統。

海軍:

2010年代以來,解放軍海軍有了長足的進步,"餃子"下的讓人目不暇接,光目前尚未交付部隊的055驅逐艦和075兩棲攻擊艦(包括在建、下水和試航)就已經足夠讓人期待了。

正在準備試航的075型兩棲攻擊艦第二艘

在建的003航母2021年肯定能做到整體成形,甚至能做到下水。配套的空警-600(雖然知道首飛了但是沒真切見過,主要是新艦載中型運輸機平臺,另外就是看遼寧艦和山東艦能不能用)和殲-15B(殲-15的彈射+航電升級型,003配套工程之一,畢竟在第五代艦載機服役之前不能空着甲板)都基本可以看到。

003建造進度還是蠻快的

新型反艦導彈,比如類似LRASM的可有戰鬥機攜帶的空射型號,但性能比LRASM要強,因爲LRASM嚴格來說是用對陸攻擊彈藥改的,全程亞音速飛行且沒有末端機動能力,雖然有隱身性能但突防能力不足。而解放軍未來新反艦導彈是針對性設計的專用反艦導彈。

LRASM不錯,但是並不完美

解放軍現役的鷹擊-12太大太重,只能由轟-6攜帶,鷹擊-83和鷹擊-91性能略有不足,需要一種可以由戰術機攜帶的性能優秀的亞超結合反艦導彈。

另外還有艦載高超聲速/彈道導彈,一般認爲其類似外貿的CM401反艦導彈,這是一種艦載彈道式反艦導彈,飛行最大速度6馬赫,平均速度達到4馬赫,飛行過程中採用臨近空間(指海拔40千米至100千米的亞軌道空間)彈道,全程高超聲速機動飛行,末端俯衝天頂攻擊,多枚導彈之間可以進行多彈道協同,嚴格來說算高超聲速武器,055可攜帶的艦載反艦彈道導彈很可能就是其的自用版。

CM-401並不大,放到軍艦上全無問題,甚至能放到一些還採用斜置發射架的軍艦上

當然還有大家比較關心的第五代機艦載機,可能是FC-31大改型,也有可能是全新的機型,要說2021年首飛快了點,但是會有更多消息。

大改型的FC-31和最早的FC-31完全是兩款飛機

新型核潛艇則沒這麼快,技術含量太高了。

空軍:

殲-20進一步裝備部隊,目前三個大隊還遠遠不夠,筆者不擔心殲-20的性能,而是擔心數量,我國周圍的F-35太多了,到2025年,亞太地區的F-35戰鬥機總數接近300架。

殲-20的性能沒的說

F-35除了其本身的性能和體系化作戰能力外,強大產能帶來的驚人數量也是一大威脅

轟-20則是另一個重點,誰都希望能在2021年一睹轟-20的陣容,但筆者不認爲2021年轟-20就能露面乃至首飛,個人估計是2022年,但是總歸會有些消息。

都知道肯定有這個"20",但是就是消息極少

在轟-20正式服役之前,轟-6還要接着改接着用,轟-6N帶着"空射大木頭樁子"進行更多測試。

轟-6N某種程度上就是特化的空中發射平臺

運-20在2020年高頻亮相,證明其已經形成了作戰能力並且有了一定的裝備數量。在2021年一方面運-會繼續生產以補足數量,另一方面進行換髮測試進一步增強性能。

四發WS-20發動機的運-20,大涵道發動機使運-20的性能進一步提高

衍生機型方面,目前主要運油-20空中加油機,解放軍空軍實在是缺空中加油機,這是目前解放軍空軍比較嚴重的一個短板。

運油-20的改裝難度不大,畢竟就是個加油吊艙的事情,我國有伊爾-78加油機上的UPAZ-1M空中加油吊艙實物。

PAZ-1M空中加油吊艙,我國從烏克蘭進口了數架伊爾-78上就有,這些伊爾-78也是解放軍目前少數可用的大型空中加油機。

2021年殲-16和殲-10C繼續大量裝備,看看能不能把二代機部隊都給換了,但是有難度。

空軍還有不少二代機待換,這也是爲什麼殲-10C還在生產

直升機會飛,姑且算在空軍裏,不然拆開到陸海單說軍太麻煩。直-20的大量裝備和各種型號,包括陸航基礎型、海軍型和特戰型。

帶着八枚AKD-10的直-20武裝型,參考美軍的MH-60M"黑鷹"直升機特戰型或者叫滲透作戰型。

海軍型號,機頭下面的盤子是對海搜索雷達,未來這是要上075和航空母艦的

直-8寬體直升機也是未來解放軍陸航的主力機型,能開進去"山貓"對空突部隊意義非凡。

寬體直-8是未來陸航的主力機種之一,定型速度很快

解放軍還會有新的新無人機,畢竟在利比亞、敘利亞和阿塞拜疆衝突中無人機展示出了威力,我國自然也是注意到了(而且這幾個地方本身就有中國無人機的身影),會有各種新型無人機入列,比如攻擊-11,翼龍-10/雲影,翔龍都有可能

翼龍-10/雲影的性能比起翼龍-2/攻擊-2更上一層樓,並且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這是未來無人機所必須的,美國人"MQ-NEXT"下一代無人機計劃也要求隱身性,但是是否採購不得而知,倒是氣象部門用來監測颱風。

翔龍基本上確定已經裝備了,估計代號爲"無偵-X"

攻擊-11未來就可能取代傳統前線攻擊機了,和翼龍系列定位不一樣

配合五代機的無人僚機也是個看點,這點美俄都在推進,中國肯定也有類似項目。

火箭軍非要說就是東風-17繼續裝備,其他的一概不知。

東風-17的新發射車,和2019年國慶閱兵有區別

總之,2021年解放軍裝備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