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的版本叫《老子》,只有五千文,大道至簡。

我看見很多人,常常把老子的話掛在嘴邊,出口成章,教育別人,而自身的行爲,卻離道甚遠。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忘掉書本,讀《道德經》更是如此。

我分享一條活學活用之道:一個人保持神氣內斂,心念之事,終有所成。

1、專注在一個點,才能爆發力量。

天底下,有一條萬能的規律,就是再微弱的東西,只要匯聚起來,都可以爆發驚人的力量。

一滴水,很微弱,卻能水滴石穿;一條小溪,涓涓細流,匯聚起來,能成百穀之王;一縷陽光,光明乍現,只要凸透鏡匯聚光束,可以點燃火苗;一個想法,很單薄,只要有人持續專注其中,這個想法,也會變成現實。

《道德經》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再大的事,也要從細處做起。一點一滴積累,一步一步前進,才能逐漸成其大。

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去做,那麼往往是猴子摘西瓜,丟玉米,難有大收穫。

做一個專注的人,把精力專注在一個點,一個目標上,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精耕細作,假以時日,一個零基礎小白也可以成爲該領域的行家。

2、把外散的精氣神,收斂回來。

道家說:“隨聲逐色,不能還元。”

《道德經》老子說得詳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一個人的精氣神,通過五官九竅外泄,當你跟着自己的感官和情緒走時,精氣神就在源源不斷地外漏,消耗人的真氣和活力。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

一個人,最精神的狀態,是底氣十足;最虛弱的狀態,是氣遊若絲。

把外散的精氣神,收斂回來。這是天底下任何教派的人,都在做的事。有的人打坐,有的人練功,有的人唸經,有的人冥想,有的人畫畫,有的人練字……五花八門,根本目的,修一個“”字。

有人叫我做視頻講國學,我做不到。真正的國學精髓,不在色、聲,你住了相,就忘了本。

很多人看見一個美女老師娓娓道來,或者一個仙風道人講國學,爲其折服,其實自己的眼睛和心神,沉浸到色、聲、識裏去了,學不到真正的東西。

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

學國學,最好是自己靜靜看,默默讀,要慎獨。讀到最後,把所有的經典,都讀薄,變成無,纔是精進。

國學的最高精髓,是無字天書。無字,其實就是悟。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言思即錯,擬議即乖。

包括我自己寫文章,也是文不盡言,言不達意,是不得已,而求其次。

3、保持神氣內斂,心念之事,終有所成。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當一個人靜到極致,就會達到虛空,虛空之中,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道本虛無,始生一炁,只此一炁,鴻蒙未分。”

源源不斷的能量,從中而來。

所以王陽明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任何一個人,本身都具有先天大智慧,要向內清靜,不要向外尋找。方向錯了,你再努力,也枉然。

常常有人找來,要拜我爲師。我認爲,他們找錯了方向,向外而求,什麼都求不到。

一個人要尋得大智慧,大覺悟,最終都是要回歸本性,明心見性,方法真的很簡單,就是靜。

我自己不看電視,不看娛樂綜藝,不聽閒言,不參與無謂社交,不崇拜任何人,有時間就自己獨處和清靜,隨便做點什麼,或者什麼都不做。

當一個人的意識和身心,迴歸先天本性,一切東西都會明瞭。心念之事,付之行動,終有所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