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鎖——執筆的奧妙

書法很微妙,妙在幽暗、單純和捉摸不定。別的不說,單就執筆而言,歷朝歷代的書家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沒有停止過爭論,更沒有達成過一致意見。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執筆很重要。如果沒有合理的執筆法,就難以有效地操縱毛筆,難以有效地表現書法的點畫之美,難以有效地表現書法點畫的組合之美,故而所謂的抒情、趣味和意境……一切便無從談起。衛夫人《筆陣圖》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顏問:“攻書之妙,如何得齊於古人?”張長史說:“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元人鄭杓《衍極》說:“夫執筆者,法書之機鍵也”。由此可見,執筆在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一斑。

因爲時代在變遷。比方說,古人書法以實用爲主,而今人書法則以藝術爲主;古人書法以書寫小字爲主,而今人書法則以書寫大字爲主;唐代以前之人以矮桌書寫爲主,而從宋代至今之人則以高桌書寫爲主……面對如此之變,執筆法也就不能一陳不變。

再說,執筆本來就很玄妙。單就鬆緊問題來說,據唐人張懷瓘《書斷》記載:王獻之在五、六歲時學書,其父王羲之在背後,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筆,沒有拔掉。於是王羲之說,他將來必定能成大名。明人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更是將其推向極端,說什麼“捏破管,書破紙”云云。而唐人林蘊在《撥鐙序》中卻說:“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宋人蘇東坡卻說:“知書不在於筆牢”;又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宋人米芾在《羣玉堂帖》中卻說:“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訊天真,出於意外”。如此之類,叫人莫衷一是。

但不論時代咋變,不論名人咋說,真理總還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歷史上流傳的執筆法較多,而流傳最久、應用最廣的還是 “三指執筆法”和“五指執筆法”。它們之間雖然各有所需,各有所長,但從時代需要來說,還是有適應與退化之分、先進與落後之別的。

那麼,怎樣來分別呢?可用聯繫的觀點,從用筆的基本原理、用筆對執筆的內在要求,確立執筆的基本原則。進而結合執筆的相關因素,對兩種執筆法進行比較,篩選出具有科學性、適應性和先進性的執筆法。在此基礎上,結合書寫條件、書寫對象和書法的基本功能,進一步明確它的現實意義所在。

張雙鎖——執筆的奧妙

如何執筆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用筆有着內在聯繫的。如何用筆依然重要,但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目標追求有着內在聯繫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執筆必須服從於用筆,而用筆則必須服從於目標追求。可以說,執筆、用筆和目標追求是三位一體、相輔相承、不可割裂的。因而,要弄清執筆,必先弄清用筆。要弄清用筆,則必先弄清目標追求。不然就執筆說執筆,無異於盲人摸象,是不可能得出完整答案的。

從書法之美的表現形式來說,一要點畫本身的美,二要點畫組合的美。而其中點畫本身的美,就與用筆密切相關。不論從實踐的角度來說,還是從理論的角度來說,美的點畫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一曰“圓”,二曰“澀”,舍此別無它求。

所謂“圓”,那是立體感的象徵,它意味着點畫的骨力強健,意味着點畫的血肉豐滿,意味着點畫的神完氣足。它的對立面是“扁”。不論何種書體,凡具備“圓”的特徵,那就是美的。若呈現“扁”的特徵,那就是醜的。即使魏體方筆,依然如是,因爲它是外表輪廓的問題,對立面是圓筆,與立體之“圓”不構成矛盾關係。所謂“澀”,那是力度感的象徵,它意味着點畫的矯健有力,意味着點畫的生澀老辣,意味着點畫的蒼勁質樸。它的對立面是“滑”。不論何種書體,凡具備“澀”的特徵,那就是美的。若呈現“滑”的特徵,那就是醜的。古人以 “萬歲枯藤”、“折釵股”、“屋漏痕”、“印印泥”,說明點畫的“圓”和“澀”,既形象又生動。

書法的用筆方法非常單一,又極其苛刻。作爲書家,只能認識它,利用它,而不能改變它。這是因爲,書法的點畫之美,只認可兩種筆法,一曰中鋒,二曰側鋒。在此二者中,中鋒是主體,側鋒是補充——而且側鋒只限於在起筆時偶爾爲之,所謂“側以取媚”,而一旦筆鋒觸紙後便要馬上“側而歸中”。可以說,書法用筆是要求“筆筆中鋒”的。而且只有這樣,纔會產生“圓”和“澀”的點畫。有人以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書譜》中的“側以取媚”爲例,擴大側鋒用筆的使用範圍,這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有人把繪畫中的皴、染、拖、抹等筆法用之於書法,也是沒有道理的。書法用筆,那是戴着鐐銬跳舞,容不得任何人隨心所欲。

那麼,爲什麼只有中鋒用筆纔會產生“圓”和“澀”的點畫呢?這是因爲中鋒用筆,筆尖始終在點畫的中心運行,墨汁便會從前後左右四周滲出,這樣便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進而產生“圓”的點畫。中鋒用筆,筆尖要站立起來,與紙面垂直,而且只有這樣,筆鋒才能與紙面產生較大力度的摩擦,進而產生“澀”的點畫。反之,若偏鋒用筆,墨汁的滲出勢必會倒向一邊,產生墨豬、鼠尾、柴擔之類的敗筆。若偏鋒用筆,那無異於拖,無異於抹,何“澀”之有!古人以“錐畫沙”比喻中鋒用筆,既簡練又明確。

在書寫時,是否保持中鋒用筆,有一個檢測的方法,就是在比較粗糙的廢雜誌、舊報紙上練筆,每當中鋒用筆時,便會有“沙——沙——沙”的聲音出現。而一旦偏離中鋒,這種聲音便會隨之消失。在書寫完成後,中鋒用筆的到位程度,亦可檢測,就是用燈光對着宣紙,在背面觀看,那裏是中鋒,那裏是偏鋒,一目瞭然。

從用筆的整個過程來說,不論何種書體,每一點畫,都可分爲下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按照中鋒用筆的原則,行筆時,書寫者只有不斷地調節筆鋒,使之不絞轉,不偏斜,才能確保中鋒用筆的順利進行。爲此,書寫者必須把握兩個基本要領,一曰提,二曰按。提是爲了調鋒,就是在運筆的過程中,要把筆鋒適時地提至筆尖抵紙以至離紙的地步,使之恢復中鋒狀態。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是因爲筆鋒在鋪毫和轉向時,必然會發生變化,以致出現偏鋒,而通過提則會調節這一狀態。按是爲了書寫,是爲了使墨汁從筆鋒中滲出,這是顯而易見的,不需要展開討論。

有人用筆,不知提按,一味橫掃,這是用筆的大忌。宋人黃庭堅行書,其一橫時常是“一波三折”。這是爲什麼呢?那是爲了調鋒,爲了使點畫更加精到。因爲提和按,並不限於在換向、換點畫時才用,而是貫穿於運筆的整個過程之中。而且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偏鋒,確保中鋒。

執筆太死固然是一種誤區,但執筆不牢卻是不行的。用筆如用刀。夏、商、週三代,是以刀爲筆,在龜甲、獸骨上刻字的,若執刀不牢,能刻好嗎?不能。今人是以毛錐殺紙的,若執錐不牢,能殺得了嗎?不能。執筆如同拳家執槍,要揮運,刺殺,格鬥,豈能鬆鬆誇誇!

在控筆問題上,歷來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有人以王羲之在王獻之“身後抽筆”的典故爲例,強調緊執筆。有人以蘇軾的“知書者不在於筆牢”爲據,強調松執筆。對此,可以辨證地來看,執筆太緊固然不對,而執筆太鬆亦然不行。因爲任何事都有個“度”的問題。古人說:“過猶不及”。不論啥事,一旦做過了頭,就等於沒做。所以在控筆問題上,我們既反對執筆太緊,也反對執筆不牢,而只有鬆緊適中,擒縱自如,纔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

書寫是一種“力”的運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執筆時爲中鋒,下筆時爲中鋒,可一旦寫起來呢?那就要動。這一“動”,就意味着筆鋒的變化,意味着筆鋒的偏斜。而一旦偏斜了呢?那就要調節,用“提”的辦法來調節。怎麼調節?可以臂和腕來調節——但這是大調節,主要還是用在點畫組合方面。而微調節呢?那得靠手指和手掌來完成——這就對執筆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手指和手掌之間,必須通力合作,以靈活、有效地調節筆鋒爲佳。

書法的點畫組合——結構和章法,是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而書法的點畫特質,卻是非常單一、固定不變的。因爲它只認可“圓”和“澀”的點畫,而且還要合而爲一。別的點畫,都是它們的“死對頭”。這就不僅給用筆戴上了鐐銬,而且還給執筆戴上了鐐銬。實踐證明,臂和腕的大調節比較容易,而指和掌的微調節則極難把握。也就是說,中鋒用筆的微乎其微,決定了調節筆鋒的微乎其微。調節筆鋒的微乎其微,決定了執筆法的微乎其微。

筆鋒與紙面垂直,是用筆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執筆的核心所在。因爲“圓”和“澀”的點畫,非中鋒用筆不可。而中鋒用筆,非“筆鋒站立”不可。這是一條鐵的定律,只能遵循,不能逾越。凡逾越者,必將受到嚴厲懲罰。筆者曾遇到一位老書家,練了一輩子書法,所耗紙張可拉一大車,而最終結果呢?行家說:“其書還沒有入門”。這算不算一種嚴厲懲罰呢?可想而知。

張雙鎖——執筆的奧妙

傳統的執筆原則有兩條,一曰“指實掌虛”(可分爲“指實”和“掌虛”兩層涵義),二曰“筆管垂直”。這是歷代書家所公認的、共同遵守的兩條基本原則,是科學、有效和帶有普遍性的,不容置疑。但由於古漢語涵義的多重性和不確定性,解讀者往往產生多種歧義。爲此,以傳統的執筆原則爲基點,以用筆對執筆的內在要求爲依據,可對執筆原則作如是觀:

不論從理論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執筆必須牢固。若執筆不牢,就無法用力。若執筆不牢,就無法揮運。所謂“指實掌虛”,其“指實”二字,就意味着執牢筆的涵義。試想若執筆不緊,指還能實嗎。若執筆不牢,還經得起揮運嗎?可以說,牢固性是“指實”的本質所在,使命所在。

有人以歷史上名人反對“執死筆”的言論爲依據,怕談執牢筆,不談執牢筆,甚至談“牢”色變。殊不知,“執牢筆”與“執死筆”是有區別的。因爲前者是留有餘地的,而後者則是沒有退路的。在筆者看來,牢固性原則是否成立,完全可以通過實踐來檢驗,但不能以名人來檢驗,也不能以名言來檢驗,這是真理標準問題的題中應有之義。

靈活性原則,是用筆時有效調節筆鋒的迫切需要,也是指和掌“微調”的必然選擇。所謂“指實掌虛”,其“掌虛”二字,就意味着靈活執筆的涵義。古人以“形如握卵”喻之,既恰當又富含哲理——就是在執筆時,掌心與所執筆管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只有這樣,才能使筆管在手中揮運自如。反之,若掌心握實,勢必會把筆管執死,進而影響到對筆鋒的有效調節。可以說,靈活性是“掌虛”的本質所在,使命所在。

牢固性原則和靈活性原則,是“指實掌虛”的具體體現。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互統一的。是相互衝突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在這一矛盾體中,牢固性原則體現在“指實”方面,靈活性原則體現在“掌虛”方面。

執筆時,筆管與紙面垂直,這是中鋒用筆和目標追求的必然選擇。因爲只有這樣,才能使“筆尖在點畫中行”,進而產生“圓”的點畫。只有這樣,才能使“筆鋒站立起來”,進而產生“澀”的點畫。反之,若筆管與紙面傾斜呢?那必然會出現偏鋒,筆鋒所含墨汁會流向一邊,產生“扁”和“滑”的點畫。可以說,垂直性是執筆的本質所在,也是執筆、用筆和目標追求的核心所在。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