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年第一個早晨,KY編輯部的小姐姐們聊起來一個扎心的話題——數數看,一年前的今天立下的flag,現在倒了幾個?

去年flag立的是“每個月讀完一本書”

剛看了下,書架上只有一本拆封了,看了4頁

我……減肥早睡喫早餐,一個都沒做到……

66666全部做到也太厲害了叭!

羨慕!想要像你一樣自律!

怎麼堅持下來的?你完全不會犯懶嗎??

相信許多人都希望,也嘗試過讓自己變得更自律。無論是想要實現某些自我提升的目標,還是想要保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豐滿的理想總是少不了自律屬性的加持。

但現實往往瘦骨如柴。給自己精心制訂了健身、看書、背單詞等等計劃,咬牙努力堅持,結果一個不小心,就又被懶惰“打回原形”。比如:

明明下定決心要控制飲食,看到垃圾食品還是忍不住“真香”;計劃今天要學的網課還沒看完,卻沉迷刷劇停不下來;朋友圈剛發完“今天我一定要早睡”,刷着手機又到了凌晨3點;買了跑鞋和瑜伽墊,沒用幾次,就放在角落裏喫灰了;……

爲什麼克服懶惰、實現自律這麼困難?如何科學地、基於自我關懷地開展自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01.

爲什麼實現自律如此困難?

首先,我們對自律和懶惰的關係往往存在誤解。

當我們這樣去理解自律和懶惰的關係時,往往會產生一個重大誤解:

但是,當我們真的這樣去做的時候:

於是我們迎來了又一次的“自律失敗”。

爲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爲,很多人自律的動機其實是對自我(ego)的虐待。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我們的人格結構被分爲三層: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在童年早期,超我是嚴厲且具壓迫性的。如果個體的人格發展比較順利,來自超我的迫害感就會逐漸消失,超我也會變得靈活(Basham et al., 2016)。但是,如果個體在童年早期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或其他權威者過多的指責與評判,超我的力量可能會發展得過於強大,從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自律,其實是在自虐。

Ta們往往會過度地以外部的規範和準則對自我進行評判(constant judgment)和約束(Vaknin, 2003),不停地指責和貶低自己,對自尊造成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ta們其實是被迫在保持自律;因爲一旦失敗,ta們的自我就會被那個虐待性的超我“懲罰”,從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厭惡。

所以說,覺得自律非常困難,越想自律越被懶惰打敗,可能是因爲你陷入了“自虐式自律”。這種自律是不夠健康的,也往往很難持續。

相對地,超我發展良好的人能夠與自我形成良性互動。對於ta們來說,自律不是消滅懶惰,而是意識到偷懶的願望和目標實現之間的衝突後,主動做出的選擇。因此,ta們能夠發展出真正健康的、可持續的自律。

02.

真正健康的自律是什麼樣的?

健康的、可持續的自律,應該是基於自我關懷(self-care)的自律。

比起因爲自虐而自律的人,那些基於自我關懷而開展自律的人,是因爲想要鼓勵自己實現目標而主動在追求自律的狀態。在自律的過程中,ta們不會輕易陷入自我否定,而是可以不斷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肯定自己的努力。

健康的自律也是靈活的、適度的,因爲人們能夠根據實際的生活情況調整自己實現目標的途徑,在疲憊時也能夠照顧好自己、允許自己休息。

不難看出,對於健康的自律者來說,內心的自律小人並不一定要徹底消滅懶惰小人,而是可以管理好懶惰小人——看到它的需要,給它事先規劃出來的“懶惰時間”,在其中盡情放鬆。

03.

如何科學地開展健康的自律?

1. 基於自我關懷,設置合理且具體的目標。

當我們以自虐爲動機開展自律時,難免會給自己設置一些絕對化的、脫離現實情境的目標。比如,“三個月之內瘦10斤”、“每天讀一篇好文章”、“每天11點上牀睡覺”,等等。

而基於自我關懷開展自律,意味着我們從設置目標開始,就需要將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生活狀態等方方面面納入考量。

舉個例子,你想要在三個月內瘦10斤。但你平時工作很忙,又累又沒時間運動。那麼在設置目標時,比起直接塞給自己一個量化指標,你首先應該做的是去觀察,在當前的生活狀態下,你每天可以降低多少熱量攝入、運動多長時間。

在瞭解這些之後,再去詳細設置每週的飲食目標、運動目標,你就更能夠在關懷自己的基礎上保持自律。

2. 梳理可能存在的誘惑,爲自己提前規劃“懶惰時間”。

設置好目標後,我們還需要梳理有哪些內、外部的誘惑,可能會讓我們容易“犯懶”。

在梳理清楚自己可能面對的誘惑之後,你可以提前規劃“懶惰時間”,允許內心的懶惰小人得到暫時的滿足。

事實上,規律地喫大餐、不運動,也是一種自律。

3. 練習積極的自我對話(positive self-talk)。

想要更健康地開展自律,肯定、鼓勵自己是很必要的。多項研究表明,積極的自我對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壓力、提升自信心和修復力(Mead, 2020)。

你可以試着爲自己“量身定做”一些積極的自我對話。比如:

當我們真正能在自我關懷的基礎上開展自律時,自律就不再是某種對懶惰的道德壓制,或是對自我的某種刻板約束,而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願意繼續下去的生活方式。

是以引領我們走向自由。

以上。

References:

Basham, K., Byers, D. S., Heller, N. R., Hertz, M., Kumaria, S., Mattei, L., ... & Shilkret, C. J. (2016). Inside out and outside in: Psychodynamic clinical theor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contexts. Rowman & Littlefield.

Mead, E. (2020). What is Positive Self-Talk?. PositivePsychology.

Strachey, J. (1961).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X (1923-1925): The Ego and the Id and Other Works, 1-308.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Vaknin, S. (2003). Malignant Self-Love: Narcissism Revisited. Narcissus Publication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