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就一个短文播报功能有这么牛吗?国外要实现这一功能就有这么难吗?难在哪里?

北斗三号最大的功能特色就是短报文的功能(可以实现1500字以及图片传输)、以及位置通报功能!他可以把导航和通讯更好地结合起来的智慧成果!2020年北斗三号完成了全球组网,而且正式开始投入了使用,也就真正实现了打造独立自主的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

短文播报功能到底是怎么实现的,GPS以及很多的定位卫星实现起来为何这么困难,我们先来看一段专业的解答:

在3万多公里的赤道上空的静止轨道发射两颗卫星,再加上高度仪,形成较粗略的定位。 简单地说,定位卫星的轨道越低,其精度就越准。进入到北斗二代和三代之后。我们有30颗运动中轨道的卫星跟美国GPS的功能相同。定位能力追上来了,同时又保留和增加到五颗赤道静止轨道卫星,延续和增强了北斗一代的通信功能。其实我国之所以要发展北斗导航,关键在于GPS限制了民用定位的精度,高精度定位只有美国军方才能使用,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把军用定位寄托在别人身上。北斗短文播报是通过卫星实现数据传输,因此可以认为没有信号范围的限制。对于那些常年活动在无公网信号地区的人们,如船员、海上勘探人员、旅游等群体,北斗短文功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对于北斗卫星的短文播报功能,据说在2008的时候,那个时候短文播报就能实现,只是智能发布150个字,在汶川地震救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地址之后通讯阻断,卫星通讯成为了唯一的方式!

这就得益于北斗的卫星导航系统重要作用了:

1994年到2003年我国完成了北斗一号的系统完成,这个时候北斗仅仅是为中国区域提供服务。而且很多的技术都是引进的技术,还不具备完全的独立自主化,而且在很多功能上来说也并没有那么的发达,仅仅是体用了定位、授权时间、广域差分和短文通讯服务,最开始也就是150个字。当时组成了组成的一号系统也就是仅仅是3颗卫星。

所以北斗短文播报在一些特殊场景下,以及困难的救援环境下,很难语音发出声音,而通过图文的方式传送信息是最有效的,那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了,而且本身文字占据的传送信号通道小一点,相比较语音肯定更久利于传播!

那么国外方面到底实现起来容易吗?

我的理解是目前而言,实现起来毕竟困难,由于政治原因,以及卫星是12年的一次更新迭代,只有到了更新迭代的时候,其他的三大卫星才会考虑跟进功能吧!而北斗逐步的在民用当中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目前iPhone手机都开始支持了北斗卫星的导航系统。

随着很多软件在定位系统方面支持北斗、硬件芯片层面支持北斗,我们就可以正常使用了,而且还是在很多场景下使用,至于说短文播报是以怎么的形态开放给大众,会不会开放给大众,这个就另外一回事了,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PS.文献来自部分文献来自新华社首席总设计师谢军采访稿整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