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顧志娟 胡萌

編輯 王進雨

1月3日,港交所公告稱,戴志堅接替李小加職務,於2021年1月1日起出任香港交易所代理集團行政總裁。

此前,李小加在港交所官網發表了《再見,朋友們!》。

從2010年1月上任到離任日期提前10個月至2020年12月31日,掌舵港交所11年間,他推動香港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主導了港交所最大規模的上市制度改革,並且領導港股市場不斷壯大。其間,被評價爲香港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也一度錯失阿里巴巴,留下“倫港世紀聯姻”失敗的缺憾。

2021年元旦,老將戴志堅出任港交所代理行政總裁,正式成爲李小加的繼任者。

港交所履職22年,這一年限讓現年58歲的戴志堅,有了一定資深身份的認可。畢竟,李小加掌舵港交所11年可以說是功成身退:不僅推動香港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還主導了港交所最大規模的上市制度改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在此前日常工作中,其曾就輔助李小加負責集團戰略的各項執行工作。幾十年深耕,戴志堅擔任港交所聯席集團營運總裁、董事總經理及結算主管,負責集團於香港的證券、衍生產品及結算。同時任香港中央結算公司及香港場外結算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李小加於2020年9月曾公開對戴志堅表示讚揚,“我很高興,戴志堅將在過渡期領導公司,直至委任新的集團行政總裁,他是集團內最有經驗和我最信任的同事之一。”

而不做“打工人”的李小加並未完全退出,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他將以董事會高級顧問的身份繼續爲港交所的發展貢獻力量。

01

港交所的李小加時代:“窮小子”拼成靈魂人物

告別信中,李小加自稱曾是無知懵懂的窮小子。

他30多年的職業履歷中歷經幾次轉折,但也可以說是同代人中少見的“開掛”人生。進入金融領域之前,李小加曾當過石油工人、媒體記者。1991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兩家資本市場領域重要的律師事務所執業。1994年,也就是我國開始允許內地國有企業在境外上市不久,李小加開始在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工作,1999年起擔任美林證券中國區總裁。

此後邁入千禧之年,李小加轉任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在他15年的投資銀行家生涯中,李小加參與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企業的IPO項目。

2010年1月16日,李小加接替周文耀出任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成爲港交所史上首位來自內地的行政總裁。

作爲既有國際投行經驗又瞭解內地情況的掌門人,李小加開啓了港交所的新局面,但其打破港交所由香港本地人擔任CEO慣例的同時,也面臨當地“對他不認識”“交易所業務小白”的質疑。

任職期間,李小加做的最重要一件事是聯通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不過,剛剛開始構想和內地市場互聯互通,不少人認爲這是“癡心妄想”:“兩地市場存在巨大差異,怎麼可能直通?”

最終,曾經看上去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都成爲了現實。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落地。上交所和港交所允許兩地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兩年後,在滬港通的成功基礎上,深港通開通。至此,港交所與上交所、深交所實現互聯互通,共同搭建起一個總市值70萬億元人民幣的龐大市場,爲內地和海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2017年7月3日,債券通北向通正式開通,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

李小加始終相信互聯互通的意義,相信內地市場的巨大空間。在滬港通開通初期,滬股通的成交量遠超港股通,曾有質疑聲音認爲滬港通“南水北調”抽走了香港的資金。李小加回應,長期來看,港股通的成交量增長潛力一定會超出很多人的預期,因爲相對於海外投資者來說,內地居民的海外資產配置需求更大。他相信,很多內地投資人會從港股通邁出走向海外的第一步。

他還在網誌中表示,互聯互通最大的生命力在於,它解決了一對似乎不可能解決的矛盾:既要交易便利,又要風險可控。由於互聯互通機制採用本地市場原則,投資者交易對方市場的股票很方便。但是,結算交收的閉環設計,可以保證買賣對方市場股票的資金最後都原路返回,而不會以其他資產形式留存在對方市場,巧妙地實現了風險的全面監控,贏得了監管機構的信任。

02

港交所的李小加時代:

錯失阿里,又贏回阿里

李小加在港交所迎來職業生涯“高光”時刻,在外人看來的光輝歲月,也是於爭議中負重前行。

領導港交所期間,他推動了香港上市監管30年來最大規模的改革,這也是香港市場最具爭議的一次改革,前後五年時間,一度陷入強烈的矛盾衝突。

李小加此次改革源自香港資本市場錯失阿里巴巴的遺憾。2012年,因同股不同權架構不符合香港上市規則,阿里巴巴被迫放棄香港上市,改道美國。此事在香港掀起了關於股權結構相關制度改革的激烈討論,不少反對的聲音認爲,引入不同投票權架構一定會削弱投資者保護。

李小加是力主改革派。2013年,李小加寫了一篇5000多字的日誌,以傳統先生、創新先生、大基金先生、小散戶女士等九個身份代表不同立場,爭論是否該爲多層股權制開綠燈。

即使在外界非議他在爲港交所謀私利、爲個別公司上市開道時,他表示不害怕公開討論,公共利益遠遠超出了某一家公司是否來港上市。“對於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經認真論證和諮詢就錯失了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2018年4月30日,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並開始接受新經濟公司的上市申請,允許有特別投票權架構的公司、未有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及二次上市。

這爲阿里巴巴集團2019年11月進行129億美元的二次上市鋪平了道路,阿里也成爲當年港股市場最大的IPO。除此之外,小米、美團也成爲上市新規後赴港上市的互聯網企業。

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後,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將香港視爲紐約之外的另一個融資選擇。根據港交所公佈數據,2020年,截至12月10日,來自新經濟公司的上市集資額比2019年同期上升逾61%,新經濟公司占上市新規實施以來香港整個新股市場集資總額近60%。新經濟公司對股票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的佔比不斷增加,由2018年的4.1%增至2020年11月的22.8%。

短短几年,香港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自上市新規生效以來,共有26家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合共集資707億港元。

改革同樣使得香港新股市場募資額不斷擴張,在過去11年時間,香港7次成爲世界上最大的IPO市場。2020年,隨着一批中概股迴流港股,港交所的籌資額得到了大幅提升,當年6月網易、京東相繼迴歸港股,兩隻股票籌資額約佔港交所上半年籌資總額的62%。

對此,李小加比喻,“作爲香港市場的營運機構,香港交易所在吸引企業上市方面的角色很像修路工和管道工,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建設好各種基礎設施、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完善制度以破除不必要的壁壘,爲企業提供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上市制度與流程”。

03

李小加時代的“提親”憾事:

與倫交所聯姻遭拒

李小加也將目光移至全球,儘管有成功,但“倫港世紀聯姻”失敗成了貼在身上的標籤之一。

2012年6月,港交所以166.73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者爲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交易量約佔全球基本金屬期貨交易的八成。收購完成後,LME成爲港交所的全資子公司,港交所在交易結算運營機構的基礎上開始涉足大宗商品業務,並逐漸佈局“商品通”戰略。

李小加曾稱收購LME是“歷史的巨輪帶來的稍縱即逝的機會”。他表示,在商品產品方面,港交所是一個新手,由零開始十分艱鉅。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是港交所構建商品平臺的重要一環。雖然它不能解決港交所在發展商品交易與結算平臺中的所有挑戰,但此舉是第一槍。它告訴世界,香港能夠成爲世界級的商品中心,能夠爲中國商品界賓客提供大膽邁向國際的第一站。

7年後,港交所再次發出大手筆收購邀約,意欲與倫敦證券交易所合併。

2019年9月11日,香港交易所發表了向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提出合併的聲明。

李小加將這次交易形容爲“倫港世紀聯姻”,並稱兩者如能成功結合,將創造一個全球佈局、世界領先、覆蓋亞歐美三大時區、同時爲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等主要貨幣提供國際化的金融交易服務,合計市值有望超過700億美元的交易所集團,向全世界市場參與者及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適應未來市場需求的全球市場互聯互通平臺。

這樁“世紀聯姻”火速出圈,卻也在一片激烈討論中迅速以失敗告終。在港交所公佈合併計劃兩天之後,倫交所正式表態,董事會一致拒絕港交所的併購提意。此後港交所宣佈,不繼續進行對倫交所集團有關要約。

李小加遺憾未能說服倫交所。他表示,“雖然我們已經非常清楚這次聯姻充滿挑戰,但我們仍然硬着頭皮要去‘提親’,主要是因爲‘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因此,如果那時我們還不提親,我們就可能永遠錯過爭取這個極具戰略價值項目的機會。”

不過,在《戰略規劃2019-2021》中,香港交易所提出聚焦立足中國、連接全球和擁抱科技三大主題。李小加表示,國際拓展的步伐不會因爲放棄收購倫敦證交所而放緩。香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決心不會變,立志成爲國際領先亞洲時區交易所的願景也不會變。未來,港交所還將進一步豐富亞太區產品種類提升香港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要利用好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平臺進一步擴大國際業務,還要通過國際平臺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討論、向世界展示香港市場的魅力與實力。

04

“靈魂人物”謝幕

港股市場總市值超45萬億港元

1月3日晚間,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簡稱“港交所”)正式公告,戴志堅接替李小加職務,於2021年1月1日起出任代理集團行政總裁。

李小加帶領港交所走過11年征程,成爲港交所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領導者,這位“靈魂人物”推動了港交所及香港資本市場的多次重大改革,也是港交所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位見證者。

這11年間,港交所作爲亞洲重要的證券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

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11月底,港交所主板及GEM市場總市值達到45.74萬億港元,較2019年底增長19.85%;市場成交總額達29.01萬億港元;滬港通北向交易成交額8.15萬億人民幣,深港通北向交易成交額10.96萬億人民幣。

截至2020年11月底,港交所上市公司數目達到2528家,年內新上市公司132家,其中IPO募資總額達到3050.46億港元。2020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場在募資額方面位列全球第三,新股上市數目上排行全球第四,其中包括多宗大型第二上市及生物科技股上市(包括網易、京東及百盛中國控股)。

滬深股通及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達人民幣900億元及232億港元,創九個月新高。債券通於2020年7月邁進三週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人民幣197億元,同樣爲九個月新高。

港交所本身作爲上市公司,也在不斷壯大。2020年6月,港交所上市滿20年,李小加可以說是港交所最重要的陪伴者。在李小加治下,港交所市值漲了兩倍有餘。截至2021年1月4日,港交所總市值達到5601億港元。

根據港交所最新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140.91億港元,較上年同期上升12%,創9個月新高。滬深港通2020年前三季度收入及其他收益亦創九個月新高。

如今,港交所結束了“李小加”時代。李小加卸下了11年的領導職務,將轉爲港交所董事會高級顧問,爲期6個月,將繼續爲港交所提供指導並確保過渡安排順利進行。

李小加在告別信中表示,“如果把金融看作是水的話,我在過去的工作中積累了一些與水有關的知識和經驗。未來的日子裏,雖然我將離開香港交易所的重要崗位,但我還是會留在香港,希望能夠利用我在香港交易所學到的‘水利知識’,繼續爲香港、爲國家、爲市場做點貢獻。”

05

“繼承者”爲什麼是戴志堅?

1998年7月,在銀行業積累長達14年的戴志堅成爲港交所集團下的一名員工,彼時正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關鍵時刻,港元保衛戰一觸即發。而戴志堅本人的從業經歷,還要再往前推十多年。

1984年,剛剛從香港大學畢業的戴志堅進入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這是戴志堅工作歷程的起點,也是其工作積累的黃金時期之一,對於當前的年輕人來說似乎有點難以想象,戴志堅在滙豐銀行積累了長達10年的經驗,業務觸及一般銀行業務以及財資管理部等領域。

1994年-1998年,戴志堅繼續深耕銀行業,在加拿大皇家銀行經過1年的過渡,隨後前往荷蘭銀行擔任了3年的財資管理部的高級領導。

1998年7月,戴志堅加入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任職產品部主管,伴隨着亞洲金融風暴的發展,香港的證券交易市場不斷變革,2000年,期交所與香港聯合交易所、香港中國結算有限公司合併爲香港交易所。戴志堅也順勢成爲港交所的一員。

在成爲代理“掌門人”之前,戴志堅在港交所的歷程頗爲豐富。從2000年-2013年的10多年裏,其深耕衍生品市場領域,先後任職衍生產品市場發展及營運主管、交易科主管、股本認券與定息產品及貨幣業務聯席主管。

戴志堅的管理領域不斷擴大,2014年,戴志堅又任環球結算(亞洲)業務主管,2016年爲香港交易所結算主管,2017年成爲聯席集團營運總裁。

事實上,在代理行政總裁之前,戴志堅職務爲港交所聯席總裁及首席營運總監,在整個管理層中掌握諸多權力。2019年2月,港交所宣佈高層任命,委任戴志堅和羅力爲港交所聯席總裁,在日常工作中輔助行政總裁李小加負責集團戰略的各項執行工作。

港交所旗下包括3大交易所和5個結算中心,而戴志堅此前已是期交所和聯交所兩個交易所的行政總裁,3個結算中心的高層領導,包含期貨結算公司主席、中央結算行政總裁、場外結算行政總裁。

戴志堅對集團業務的熟悉,或成爲其代理“掌門人”職位的重大助力。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在9月份公開讚揚戴志堅表示,“我們很榮幸戴志堅將擔任代理集團行政總裁。他對環球市場廣泛瞭解,對我們業務亦清楚透徹,他致力於推動香港金融業的成功,將對集團發揮重要作用,公司非常幸運擁有他這樣的人才。”

根據港交所此前公告,戴志堅具有廣泛經驗並對集團有深厚認識。董事會有信心在戴志堅的領導下,港交所將繼續成功實踐《戰略規劃2019-2021》下的業務目標,而集團的業務運作亦將繼續受惠於穩健的監督及執行。

06

未來仍將致力中概股迴歸?

自2000年港交所上市以來,目前已歷經3任行政總裁,2000年-2003年的鄺其志,2003年-2010年的周文耀以及2010年-2021年的李小加時代。

對於此次接棒,也是早有伏筆。

早在2020年5月,港交所就曾刊發公告表示,李小加不再續任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9月底,港交所發佈公告表示,戴志堅將在李小加退任後,於2021年1月1日起出任代理集團行政總裁和董事會成員,直至香港交易所新任集團行政總裁委任止。

1月3日晚間,港交所正式公告,戴志堅接替李小加職務,於2021年1月1日起出任代理集團行政總裁。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代理掌門人落定,戴志堅的待遇也浮出水面,包括基礎年薪700萬港元以及相應的表現花紅和股份獎酬。

根據華金證券研報,2019年李小加的薪資合計5111萬元,其中股份獎勵佔比47%、花紅 31%、基本薪金僅佔18%,彼時,戴志堅和其他4名核心管理人員的平均薪資爲1315萬元,其中股份獎勵佔比27%、花紅39%、基本薪金僅28%。

在李小加任期內,港交所推出了多項重要舉措,包括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方式加強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完成修改《上市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及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

戴志堅代理掌門人,對於未來工作重點,市場普遍表示,2019年-2021年的3年戰略規劃沒有變化,“立足中國、連接世界、擁抱科技”的各項重點工作仍在繼續推進中,立志於成爲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的目標也沒有改變。

戴志堅本人也表示,我很高興被委以重任,在過渡時期領導公司,爲我們下一章的發展做好準備。立足中國、連接全球和擁抱科技的戰略計劃將繼續是我們的發展重點。

具體來看,港交所將延續落實此前上市規則的改革,和內地市場保持密切的聯繫,而中概股的迴歸將是重點任務之一。

中信建投分析師黃文濤表示,新經濟巨頭匯聚港交所,開啓香港市場新時代。自《上市規則》發佈以來,多家美股上市中概股選擇香港上市。隨着中概股的持續迴歸,港股的行業結構將持續優化,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港交所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

據黃文濤統計,有望在港第二上市的公司主要有拼多多、百度、攜程網、58同城、蔚來、百勝中國、新東方、好未來、嗶哩嗶哩等。

華金證券也表示,根據新規,符合港交所最新上市要求的中概股還有約40家。“考慮港交所對優質生物科技、互聯網企業的吸引力,我們預期此次中概股迴歸浪潮有望持續4-5年,吸引大量新的國內外投資者進入港股市場,推動港交所市值和交易活躍度提升至新的高度。”

讀者進羣

xjb_hicaij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