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西安產地倉,用水流“運輸”果子。

“阿里巴巴在‘最先一公里’的率先投入與探索,有了很好的起點,希望他們再往前走一步,走得更超前一些,協助農業科技提高轉化率。”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在雲南昆明考察了阿里巴巴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後表示,數字化產地倉模式打通了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先一公里”,可以有效幫助農民致富。

作爲植物病理學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康振生曾在學校的一個窯洞實驗室裏搞科研,被師生們親切地稱爲“窯洞院士”。

國家正在從源頭解決“最先一公里”問題。近日,農業農村部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擴大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2020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安排中央財政50億元資金,啓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

自2014年啓動“千縣萬村”項目,阿里巴巴持續加大在農業“最先一公里”的投入。2020年,阿里5大數字化產地倉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一年可將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此外,菜鳥縣域物流智慧共配項目已經覆蓋全國25個省份700多個縣域。

“農產品上行最難的是‘最先一公里’,我們希望在這個領域做深、做透,不僅下苦功夫、笨功夫,更下真功夫。”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表示,阿里計劃今年再新建幾個數字化產地倉,同時擴大自營模式下的農產品基地直採規模。

“致富之後,更關鍵的是要靠高科技升級中國農業。”康振生院士還表示,完善流通領域的基礎設施,圍繞種植和生產端發展農業高科技,都是“最先一公里”的重要內涵。據他介紹,目前我國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大概是68%,跟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在他看來,阿里在農業領域要想做得更好,就要往前走,跟科學家一起,把好的農產品生產出來並銷售出去,而且要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希望阿里巴巴更超前一些,成爲農業科技轉化的加速者。”

農業技術與數字技術正在不斷融合。在昆明舉行的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上,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

李少華透露,未來,阿里巴巴將加強技術創新,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