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誰寫稿,寫什麼內容,誰初審,誰終審,都一清二楚,而這樣的排班表,不是在媒體單位,而是在陝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

正是這份“另類”的排班表,讓醫觀者充滿了好奇。

在信息量豐富、傳播渠道多樣的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已不再單純依靠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方式,人人都是發言人,人們獲取消息的渠道越來越容易,然而信息的真實性卻並不樂觀。

大型科普講座——長安健康大講堂

醫學是嚴謹的學科,需要有實證作爲支撐。

然而,在信息化的時代,各種“醫療科普”遍地開花,孰真孰假辨識度卻很模糊。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陝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李銳主任,決心帶着全科人做“硬科普”,從自身專業做起,將有科學支撐的醫學科普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傳播出去。

“醫學科普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他告訴醫觀者,找到一條自己堅持的路,並一直走下去,就會有所收穫。

多年前,這也是他做“硬科普”的初心,這些年一路走來,即使工作越來越忙,他仍然這樣堅持。

- 壹 -

對於“硬科普”,李銳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認爲,凡是沒有進行科學驗證的,或是無法查證的觀點不能進行廣泛傳播,就跟治病救人一樣,醫療科普須嚴謹,每一條醫療科普內容,都要有循證醫學的精神做支撐,經得起推敲,才能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讓老百姓用得放心。

說起做微信公衆號,他算是很早就嚐鮮的“弄潮兒”。從2014年伊始,微信公衆號纔剛剛出現在人們視野不久,李銳就意識到這種新媒體未來將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到現在,6年過去了,說起自己科室運營着的擁有數萬粉絲的“神經科學”微信公衆號,他從容地和醫觀者談粉絲量、閱讀量、轉載量以及整體定位、寫作技巧等等,這讓醫觀者由衷佩服,而說起每篇文章內容的構成,李銳有着獨道的見解。

李銳參加學術會議講座

作爲一名神經內科的專家,李銳說,在臨牀中會遇到很多“聽說後遺症”的患者,就拿喫阿司匹林來說,有好幾種版本:聽說喫後易引發出血,所以不喫了;聽說對胃不好,所以不喫了;聽說空腹喫不好,容易刺激胃,所以不喫了……凡此種種之後,有些患者就發生腦梗了。

而事實,剛好相反。

這些“道聽途說”讓李銳感到,正確的理念和觀點有時比正確的治療方案更加重要。因此,在微信公衆號推送主題內容的設置和選擇上,點選小一些,面放大一些,發病率高的、出錯率高的、誤解較深的,都是他們的選題,另外,他會爲患者做總結,儘量把專業的知識通俗化,讓更多患者,可以在他們文章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醫學認識。

- 貳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利用微信公衆號做科普,最開始,他的這種做法,並不爲科室醫生所理解,因爲這樣繁瑣細緻的工作,對於科室繁忙的工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李銳認爲,這也是作爲一名醫者應該堅守的初心,只是換了一個“陣地”,用不同的方式在治病救人。

他常給科室年輕的醫生們說,大醫生一定要會做科普。

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礎,沒有健康,擁有再多財富、資源也無濟於事,而人保持健康的需求,就是醫者要保持的初心。李銳告訴醫觀者,臨牀的治病救人,是技術層面的技能,而用醫學科普知識,改變更多人的醫學認知和思想,提高羣衆整體的醫學素養也是在治病救人,甚至比技術層面的更加重要。

李銳參加學術會議講座

他舉了一位37歲的腦梗小夥子的例子來說明這點。

多年前,一位37歲的小夥子因腦卒中住到了李銳的病區,而問及病史,血壓、血糖、血脂都正常,也沒有血管炎、房顫、卵圓孔未閉等等,所有的誘因均被一一排除,但患者一句“他從22歲便開始吸菸,一天一包半左右”,讓李銳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就是讓他偏癱的病因,如果這個“習慣”不改變,回家後邊喫藥邊吸菸,這個小夥之後還會因腦梗來醫院報到。爲此,他形象地爲小夥子講解吸菸是怎麼一點點損害血管以及他今後將面臨的風險。

小夥子聽後,決心回去先戒菸,同時喫藥繼續治療。直到現在,這位小夥子沒再來找他報到。這件事後,更堅定了李銳堅持做科普的決心。

他更認爲,做有深度、有價值、有見地的醫療科普,讓患者獲得真正的醫學科普知識,助力患者的健康和治療,這便是作爲醫者的“終極”目標。

- 叄 -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想要從精神層面喚醒國人。

而李銳,也希望自己能從筆尖出發,逐步培養更多人的醫學理念。

作爲一名醫者,他更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喚起更多人樹立基本醫學常識的理念,在疾病發生時,能理性、科學地對待。

當醫觀者問及,像您這樣的年齡,很多人覺得沒必要在公衆號的運行中投入太多的時間,您爲什麼還要堅持學習跟隨新媒體時代的潮流呢?

每週一次的住院患者科普講座

李銳笑着答到,人很多的愛好、追求和年齡無關,和選擇有關。爲醫者,就是要想方設法,跟隨時代潮流爲患者服務,如今網絡發達,自媒體形式多樣,他就應跟上時代,用老百姓喜歡的方式,一邊闢謠醫學誤區,一邊幫着患者成長,換一種方式治病救人,他很樂意。

而當一家家專業網站找到他,向他“索要”“白名單”,看着他的一篇篇醫療科普被一家家醫療專業網站收錄、推廣,李銳坦言,他很自豪、也很欣慰!

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離他爲更多人樹立醫療科普的理念更近了一步!

- 肆 -

生命彌足珍貴,因爲它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

它一旦失去,便永不會重來!

在這短暫而富有意義的生命期間,能用自己所長,維護生命的存在,這是醫學的奇蹟,也是醫學的魅力。

李銳經常爲醫療科普忙至夜深人靜。

在他看來,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專一行,更要爲這一行不斷創新,拓展。

醫者的“舞臺”不應只停留在門診、手術室,更應利用自己所長,從最基本的醫學常識出發,用不同的形式影響更多人。

做好每一篇有據可循的醫療科普,他堅持了6年,而他相信,更多的科室、醫院,乃至更多的同行會加入到醫療科普的隊伍中,爲挽救更多生命而共同努力!

而於他,或於更多的醫者,能參與生命的“修復工程”,併爲之不斷努力奮鬥,看到患者受益,想必就是醫者想要的,也是他們收穫的最大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