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國人對之的熟悉程度無以復加,可謂婦孺皆知。其意思是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這一成語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公元前259年,正是戰國後期,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要去楚國求兵解圍。出發前,他把自己的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與他一起出使楚國。挑選了19個之後,最後還缺一個,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這時,有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

“聽說您要到楚國去求援,需帶門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可是還少一個,希望您帶上我毛遂吧!”

平原君說:

“賢能之人立於世界上,就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馬上就會顯現出來。如今,您在我門下已經三年,周圍的人沒有稱道過你,我也沒有聽到過他人對你的讚語,這是因爲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所以你不能一道前往,請留下!”

毛遂說:

“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要是我早就進到囊中的話,早就會像錐子那樣,整個鋒芒都會顯露出來,不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

平原君想了想,實在沒什麼合適人選了,就帶上毛遂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宮殿之上,從早晨談到中午,楚王還是不同意出兵救趙。這時,毛遂挺身而出,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爲何議而不決?”楚王看到有人插話,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忙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你趕緊退下!我在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你沒有資格與我談話。”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害怕,反而手按寶劍又走上幾個臺階,對楚王說:“如今你我之間的距離在十步之內,大王您的性命就在我手中,您聽我把話說完還則罷了,否則,我就要對您不利。”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有點懼怕,就讓毛遂把話講完。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時間不長,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爲上賓。毛遂從此聲名鵲起。

成功勸說楚王發兵救趙,充分展現了毛遂的外交才能。在楚王的宮殿上,能不懼個人安危,威脅楚王,爲自己爭取到寶貴的發言機會,充分展現了毛遂的勇敢無畏。這些事件說明,毛遂的確是個人才。但是,毛遂是個人才,是不是就能說明他也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呢?恐怕不能,成功地勸楚救趙,只能說明毛遂是一個外交人才,並不能說明他還具有其他方面的非凡才能。

可是,毛遂因這一事出名之後,身上立即被披上了耀眼的光環。在這個光環的照耀下,人們都認爲,毛遂是個英雄,是個人才,既然是英雄是人才,那就幹什麼都行。趙國的上上下下都這麼認爲,以至於平原君也這麼認爲了,甚至趙王也這麼認爲了。

過了一年,燕國見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已經元氣大傷、民貧兵疲,就派遣大軍前來攻打。趙王立即想到了毛遂,認爲他一定能夠勝任抵抗燕軍的任務。毛遂聽到消息後,大喫一驚,立即趕到趙王那裏,對趙王說:“我並非怕死,而是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帶兵出征。我願意作爲一個士兵去衝鋒陷陣,卻不能勝任將軍之職。”趙王說:“先生當年自薦,立下大功,真是個偉丈夫;如今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怎麼像個女人那樣扭扭捏捏呢?”毛遂回答道:“遊說、辯論的差事我當仁不讓,可是帶兵打仗確實不是我的長處,我怎麼敢用國家安危做賭注,來驗證自己的短處呢?”趙王認爲毛遂是在自謙,命令他掛帥迎敵。毛遂只能從命。結果正如毛遂所料,趙軍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敗後,毛遂覺得沒有臉面再去見趙王和趙國百姓,於是避開衆人,獨自躲到山林中拔劍自刎。

本來,毛遂自薦,爲國出力,是一件好事,可不成想,出名之後,卻成了壞事,成了悲劇。毛遂的悲劇讓我想到了許多許多。

一個人具有某種才能,並不能說明他是全才。英雄身上有耀眼的光環,人們都要仰望,都要追隨,都要學習。但是,英雄是幹什麼都行嗎?一個人是個人才,成功地幹成了許多大事,但是,他是幹什麼都行嗎?未必。看人識人,不能被他身上的光環照花了眼睛,他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不能想當然地以爲他也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有沒有別的才能,一定要深入瞭解清楚。贏者通喫的規律是不能通行無阻的。和平時期,可以有試驗的機會,讓某一方面的人才到其他方面去試一試,如果他沒有這方面的才能,趕緊把他換掉,大部分時候還來得及補救;戰爭時期,領兵打仗就不行了,勝敗是沒有機會來補救的。用人時,一定先看看要幹什麼事,然後再看清楚所選之人的才能是什麼,只有人的才能與要乾的事相適合,再量才使用纔行。幹什麼事,就要選擇什麼樣的工具。千萬不要犯贏者通喫的錯誤。

戰國時期的趙國,論經濟論軍事論人才,不是沒有取勝的機會,它爲什麼敗了呢?它爲什麼敗得這麼慘呢?關鍵是趙王不行,他不會用人,更不會選人。平原君趙勝空有“四大公子”之一的美名,也不怎麼會選人用人。趙國一盤好棋,被趙王下得滿盤皆輸。毛遂在外交上是個人才,你讓他幹外交就可以了,怎麼能夠讓他統率軍隊去打仗呢?趙王犯的這個錯誤,古代的許多君主都不同程度地犯過,最典型的情形就是讓外行來領導內行。還是那句話,和平時期是勉強可以的,頂多搞得一團糟,留下一個亂攤子,讓別人來收拾而已;危難時期就不行了,軍事鬥爭會一敗塗地,從而導致國破家亡,再無翻盤的機會。宋徽宗任用高俅當太尉來統率禁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毛遂自薦是個好事,值得大家學習;毛遂之死是個悲劇,值得後人警醒。

作者/張偉

【原創文字,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