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區塊鏈金融發展新趨勢

衆多中小金融科技機構則藉助DeFi(去中心化金融)技術興起的東風,紛紛佈局基於去中心化架構的數字貨幣抵押融資、信貸、保險、支付等新業態。

隨着區塊鏈技術日益發展,金融機構對其應用方向的選擇正悄然分化。

記者多方瞭解到,衆多大型銀行正積極擁抱聯盟鏈,通過聯盟鏈技術拓展供應鏈金融、基於信用證的跨境支付、大宗商品交易結算、票據融資等業務;相比而言,衆多中小金融科技機構則藉助DeFi(全稱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技術興起的東風,紛紛佈局基於去中心化架構的數字貨幣抵押融資、信貸、保險、支付等新業態。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兼火幣大學校長於佳寧向記者表示,當前衆多大型銀行在聯盟鏈應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比如國內個別大型金融機構在聯盟鏈基礎上搭建了供應鏈金融平臺,新加坡數家銀行則通過聯盟鏈開展跨境支付結算等。與此同時,DeFi技術迅猛發展,正令數字貨幣抵押融資、信貸等新業態迅速火熱。

一位區塊鏈+金融研發初創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鑑於DeFi(去中心化金融)發展處於監管空白狀態,加之近期DeFi金融創新平臺頻頻遭遇黑客攻擊,目前不少DeFi研發機構已意識到合規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正積極與當地金融監管部門溝通,嘗試將DeFi納入黑盒監管範疇。

“這背後,是他們看好各類資產、數據上鍊交易的廣闊發展前景,希望在擁抱監管同時爲自己贏得市場先發優勢。”他指出。

於佳寧向記者表示,整個2021年,資產數據上鍊將迎來井噴式增長期,一方面是以太坊2.0的來臨,令它與衆多線下資產的連接更加緊密,從而帶動大量資產數據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上鍊;另一方面不少國家政府部門也鼓勵資產、數據上鍊進行交易,並通過區塊鏈技術對這些資產數據信息進行保護。

“資產、數據上鍊交易能否全面普及,仍面臨較大的監管壓力與合規操作挑戰。”於佳寧直言。所幸的是,目前不少區塊鏈+金融技術研發機構都將合規操作作爲系統研發與業務操作的前置條件,避免區塊鏈淪爲洗錢工具。此外,不少國家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正考慮對數字資產交易所進行牌照監管,以規範各類數字資產、數字貨幣交易流程的合規性。

大型銀行擁抱聯盟鏈,中小機構青睞DeFi

“事實上,在選擇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方向時,我們內部也做了艱難取捨。”一位美國大型銀行區塊鏈技術研發部門主管向記者透露。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兩大區塊鏈技術,一是以太坊爲主的公有鏈,二是聯盟鏈。

經過詳盡的技術研究與市場調研,最終他們銀行高層均選擇了聯盟鏈。究其原因,他們認爲聯盟鏈相比公有鏈,更符合金融機構對快速確認同業資產交易信息、大幅提升交易效率、防止信息泄露等要求。

“不過,爲了讓聯盟鏈充分滿足銀行同業機構的交易效率與合規操作要求,我們對聯盟鏈技術也做了諸多升級改進。”他表示。他們一方面通過引入最新的動態加密與零知識認證技術,大幅提高分佈式併發性能,實現多個節點每秒同步處理數千筆交易;另一方面通過設計多種配置、多種節點並行的方案,讓各家銀行能根據自身業務需要選擇不同節點與配置,更便捷地使用各個應用場景。

“如今,越來越多大型銀行都選擇聯盟鏈,證明我們最初的選擇也是明智的。”這位美國大型銀行區塊鏈技術研發部門主管告訴記者。

記者多方瞭解到,如今衆多大型銀行對聯盟鏈+金融的應用,已經相當“得心應手”。

歐美不少大型銀行能快速將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上傳至區塊鏈,便於其他銀行更準確地掌握企業經營狀況,從而提高供應鏈金融放貸決策效率;此外,部分大型銀行藉助區塊鏈不可篡改信息的特點,讓每筆資產的起源、轉讓過程變得可追溯,從而提升資產可信度與安全性,開始探索基於聯盟鏈的資產交易轉讓業務。

多位大型銀行IT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如今聯盟鏈已成爲衆多大型銀行在區塊鏈應用方面的標配工具。究其原因,一是聯盟鏈技術研發相對成熟,令系統運轉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大幅提升,二是聯盟鏈上的各個資產登記交易信息可追溯並難以篡改,能滿足金融監管部門的核查要求,令整個業務操作更顯合規性。

相比而言,不少中小金融科技平臺更希望通過DeFi技術的開放、創新、無監管特性,積極拓展基於去中心化的支付、信貸、質押融資、保險等金融服務,贏得新的發展空間。

上述區塊鏈+金融研發初創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當前DeFi技術體系具備四個特徵,分別是建立在分佈式網絡的區塊鏈上、代碼開放、涉及大量金融業態、處於監管空白地帶。正是這種開放、創新、缺乏監管的特點,令Defi在過去一年迎來跨越式增長。

以去中心化信貸平臺MakerDAO爲例,它通過DeFi 智能合約協議,允許用戶基於算法的利率,以 DAI 形式獲得貸款,其中,DAI 是一種價值錨定 1 美元的穩定幣。在貸款過程,貸款方需存入相當於貸款金額的逾150%的ETH(以太幣)或BAT作爲抵押物,一旦抵押品價值低於150%,則會被清算(即通過拍賣籌集資金還貸)以保障系統穩定性。

此外,一些金融科技平臺還利用DeFi協議,達成類似網絡互助的去中心化保險保障協議,一旦有人需要賠付,DeFi將通過參與者在各個節點的授權同意,從每位參與者賬戶扣除相應的穩定幣,用於給付賠付款。

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DeFi鎖定的資產價值從10億美元驟增至逾180億美元,凸顯基於DeFi的數字貨幣資產抵押融資、支付、交易、保險、信貸業務均得到迅猛發展。

然而,由於DeFi金融業態尚在發展初期,其智能合約技術漏洞頻頻遭遇衆多黑客的攻擊,導致大量基於DeFi的穩定幣被竊取拋售導致幣值大跌,極大程度影響到DeFi金融創新的安全性與用戶利益。

在於佳寧看來,這意味着DeFi技術在迎來快速發展機遇同時,尚有不少技術瓶頸急需解決。比如DeFi研發機構需對產品設計方案做足全面的風險評估並制定妥善的風控策略,其中包括產品上線前的代碼升級與漏洞排查等。

“尤其在區塊鏈+金融業態不斷變化發展的今天,DeFi智能合約技術的穩定性將變得非常重要。”他強調說。

資產、數據上鍊的機遇與合規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大型銀行機構,還是涉足DeFi研發的中小金融科技平臺,都將資產、數據上鍊交易,視爲今年區塊鏈+金融業態變革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於佳寧向記者透露,這背後,主要得益於區塊鏈技術的迭代進步。以往,以太坊作爲單鏈,不能擴容,且底層技術研發投入格外昂貴,業務處理效率又相當慢,導致大量線下資產與區塊鏈的連接難以緊密,如今,以太坊2.0技術落地大大改善了上述痛點,令線下資產與區塊鏈的連接日益緊密,其明顯的改變,就是衆多DeFi金融創新項目已實現數據在鏈上、鏈下的全面打通結合。此外,近年不少國家地區政府部門對資產、數據上鍊交易持鼓勵態度,他們也希望區塊鏈的加密保護、不可篡改特性,能對這些資產與數據安全性提供更好的保護。

在於佳寧看來,資產、數據上鍊交易能否實現全面普及,仍有三大瓶頸需破解。一是數據、資產上鍊交易的合規性挑戰,比如得益於數字資產與數字貨幣交易需求旺盛,今年以太坊ETH穩定幣出現爆發式增長,發行量翻了數倍,但是,如此大的發行量裏,有多少是基於投資、或具有真實背景的金融服務結算等合規交易,有多少可能涉及洗錢或非法融資,目前沒人說得清。因此當越來越多經濟活動遷移到區塊鏈技術體系,相應的合規操作壓力與日俱增;二是技術瓶頸的突破,比如區塊鏈的數據、資產存儲技術如何變得交易效率更快,操作成本更低,操作效率更加有效,這可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底層技術研發變革;三是各類市場參與者對區塊鏈應用的認知,隨着區塊鏈+金融技術日益成熟,越來越多企業等市場參與者是否願意使用區塊鏈開展各類金融交易,某種程度決定了資產、數據上鍊交易的普及度與發展空間。

記者多方瞭解到,這驅動越來越多金融從業者紛紛進入資產、數據上鍊交易領域,尋求新的事業發展契機。

近日,港交所多位前高管集體“下海”創辦香港數字資產交易所(HKbitEX)。據悉,這家全新的數字資產交易所7位管理層裏,有3位曾在港交所擔任要職。此外,市場傳聞港交所原行政總裁李小加也可能加入其中。

“其實,未來資產上鍊交易面臨的最大發展挑戰,主要來自監管層面。”一位大型區塊鏈+金融研發機構創始人向記者透露。此前有銀行在境外嘗試發行數字債券,但後來很快主動召回,原因是數字債券發行尚處於監管空白地帶。因此,具有金融監管領域與持牌證券交易所背景的高層創辦數字資產交易所,更能熟悉資產、數據上鍊交易的合規操作細節,從而令整個業務更符合當地金融監管部門對反洗錢、KYC、合格投資者准入等方面要求。

(作者:陳植 編輯:曾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