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NHK報道,2021年1月6日晚6時,日本單日確診病例已達5307例,首度單日突破5000例,其中東京新增1591例,大阪新增560例,雙雙創新高。

……

不過我們今天不是來吐槽日本的防疫政策的。我要說的,是在這一天,向所有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發表了一篇親筆信的羽生結弦。

這封親筆信是通過《Sponich》發表的,內容如下:

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們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有爲你們而着想?

我們是否能爲你們帶來幸福呢?

你們的祈願和希望中,是否還有光明呢?

我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深感自己力不從心。

但是,

我相信,一定有“我們”能做的事情。

爲了在你們眼前瀰漫的一片漆黑之中,

點起一道名爲“我們”的光束,

我們會帶着希望與決心,實踐當下的步伐。

我,我們,

絕不會忘記,

你們並不是一串數字,也不是魔法,

而是生命不可替代的火焰。

羽生結弦

(翻譯來源 @羽生結弦InfoStation)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雞架我一樣,儘管自己並不是醫護人員,但看到這段話時,會不禁淚目。

“你們並不是一串數字,也不是魔法,而是生命不可替代的火焰。”對於那些在極高壓的抗疫戰線上拼了一整年,承擔着巨大的身體與精神風險、壓力的醫務工作者來說,這樣的話,實在是太暖心,也太有力了。

果然,今日的這份親筆信一出,在日推上就引發了轟動。

人們在爲之感動的同時,更從羽生結弦的這封信裏,共同接收到了這樣的疑問: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有爲你們而着想?

我們是否能爲你們帶來幸福呢?”

覺得抗疫“主要是靠醫護和科學家來做”的我們,是否忘記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我們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聚集、注意社交距離、聽從政策安排、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別人。

正如羽生結弦所說,一定有“我們”能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將會成爲黑暗中的一道光,這無數道光匯聚在一起,終將匯聚成一道名爲“我們”的光束,最終戰勝這樣的黑暗。

而這樣的光、這樣的感同身受、這樣真切的支持與溫暖,更給無數身處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撫慰與支持。

如果說,此前在全日錦標賽上的表演——讓人在焦躁現實中感到愉悅的《Let Me Entertain You》;清風滌疫霾的《與天共地》;溫暖盼春的《春天,來吧》,帶給人們的是間接的慰藉,那麼今天的這封信,則是直接貼到人心尖上的暖寶寶。

對於這樣的羽生結弦,你甚至很難用一句“模範”“優質”“身體力行”“標杆”“表率”或是什麼樣的語言去形容。

你甚至很難想象,羽生結弦這樣一個人,他不過26歲,外表軟萌,笑起來像貓,胖了點兒大概腰圍也沒超過1尺9,冰上戰績赫赫但說到底,他不過是一個運動員。

一個年紀輕輕運動員“而已”。但怎麼會有這樣的擔當、這樣的責任、這樣的影響力與感召力?

事實上,從疫情開始,他就秉承着“不會讓自己成爲疫情擴散的緣由”“自己也要首先確保不會被感染”的高強度的自我要求。在整個全日錦標賽期間,如果還要評一個“防疫冠軍”,羽生結弦也絕對擔得起。

不僅如此,整個一年裏,他甚至退掉了2020賽季的花滑大獎賽。更在回到家鄉到參加全日的這很長一段時間裏,除了出門訓練以外,幾乎沒有去外面的任何地方,也幾乎完全沒有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觸。過的是“比在加拿大時更要只有花滑”的日子。

羽生結弦反覆強調的,除了要自己做好自身防疫外,還一直在號召大家,一定一定不能給現在在最前線努力的醫護人員增添負擔。同時,也切身感知着他們的辛苦。2020年夏天,因爲疫情原因轉到線上進行的讀賣新聞羽生結弦展,周邊收益的2780萬日元, 最終決定將這筆錢全部捐給讀賣新聞和讀賣光與愛事業團體開設的“全國新冠醫療福祉支援基金”,會應用於對新冠的防護對策等專項事由!

總有人說,羽生結弦“小小年紀就獲得了巨大的、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獲得的榮譽”。但獲得榮譽,和擔得起這份榮譽背後的責任,又是一回事。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羽生結弦確實是天使,這句話,說一百遍,也不會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