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这座东方宝库。

咸丰六年(1856年),列强不满清政府拒绝他们的修约要求,决意再发动一场战争以迫使清政府妥协。同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并纠集与清政府有隙的法国组成了联军,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进逼京师。至咸丰十年(1860年)时,英法联军已经攻占了北京,圆明园也落入了他们的手里。

在时任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下达了焚毁圆明园的命令,并且纵兵抢掠数日。在英法联军的掠夺下,这座东方宝库沦为了一片废墟,无数珍宝丢失殆尽。在圆明园内洗劫各类珍宝的时候,侵略者们发现了一些清朝的尖端武器和科学仪器,但是“那些东西似乎原封未动,从未使用过”。这些东西中最令侵略者震惊的是一门榴弹炮,以及开花弹药、特种钢材制作的刀剑和步枪。除了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圆明园中还存放着大型的地球仪、气压计等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

在清朝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工业文明的成果?故事还得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说起。凭借着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十八世纪的清帝国依旧是传统农业文明世界的霸主,与此同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急需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来销售他们的工业产品。因此对英国而言,这样的一个农业国家,绝对是他们开辟新兴市场的不二之选。然而清朝自康熙年间开始,就有相关的海禁政策,包括明朝也曾长期坚持禁海,这是大陆文明对海洋的刻意忽视。

当时的清朝坚持着“闭关锁国”的国策,这使得英国即便是开辟了来华航线,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贸易。为了让清朝敞开国门进行贸易,一批英国商人联名上书乾隆皇帝,结果反而引起了乾隆皇帝的警觉,将康熙时期留下来的四处海关撤销了三处,只留下广州一处与西方贸易。中国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对于英国的工业产品,中国人并没有那么高的需求。反而是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农产品让英国人青睐不已,一个工业国就这么同一个农业国处于了贸易逆差的尴尬位置。

为了改变这种贸易逆差,时任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派遣马嘎尔尼为大使,让他率团访问清朝洽谈扩大贸易的相关事宜。此次访华,英国有4点诉求:和清朝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关系、让清廷增设通商口岸、获得同葡萄牙在澳门一样的租界、就清朝的鸦片禁令达成共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除了给租界这一条有损主权有待商榷之外,其他三点诉求也符合清朝的自身利益。为了以示英方的诚意,马嘎尔尼不仅带上了乔治五世的亲笔信,还精心挑选了一批国礼:榴弹炮、步枪、地球仪、反射式望远镜、沙发……

除了这些,使团甚至还准备了“君王号”这艘当时英国战斗力最强的战列舰的模型。然而当信心满满的马嘎尔尼抵达后,就立马遇上了一个大问题:清朝的相关官员和使团就觐见皇帝时的礼仪是单膝下跪还是双膝下跪产生了分歧。好在乾隆皇帝不太在意这些虚礼,让他们用自己觐见君主的礼仪就好。当时的乾隆皇帝正在热河的行宫避暑,当马嘎尔尼展示过国礼之后,乾隆帝也命人带他们参观自己的宝库,在这座宝库中“如地球仪、太阳系统仪、钟表、音乐自动机、以及所有欧洲的高等美术品,罔不具备”。

就当马嘎尔尼惊讶不已之时,陪同参观的清朝官员对他说:“与圆明园中专藏欧洲物品之宫殿较,犹相差万万”!听闻此言,马嘎尔尼感叹:“不知中国帝王之富力何以雄厚至此也!”马嘎尔尼扩大通商的诉求均未能实现,但他必行也并非空手而归,临行前乾隆帝给乔治五世下了一道圣旨:“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由此可见,以“国语骑射”为本的清朝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热兵器与科学技术,但是在统治阶级的眼里这些工业文明的成果只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

然而正是这些奇技淫巧,让与大清相比近乎“小国寡民”的英国纵横世界,清朝曾引以为傲的八旗铁骑在它们的面前也不堪一击。换言之,当年的清朝本可以通过这些契机向前发展,然而统治者却安于现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不愿醒来。马嘎尔尼访华的67年之后,当年作为国礼送给大清的先进武器,在圆明园的宫殿里充当摆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