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呼和浩特房产来说,比较麻烦的事正在发生。

去年,呼和浩特发文,为该市22.34万名符合条件的企业退休(职)人员调整了养老金待遇,月人均调整增加养老金142.72元,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757元。

也就是说,不算事业单位,只算企业的的退休人员,呼和浩特拿养老金的人员就突破了20万人。作为内蒙古唯一一个人口正增长的盟市,2019年末2020初,呼和浩特城镇人口是221.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可是这座城市的人员年龄构成中,呼和浩特市区人口每10人中,就有一名是退休的老人。他们的人均养老金还不到3000元。

如果再把占常住人口总量13.91%的近40万名0—14岁的少年儿童算上,房企寄予厚望的呼和浩特的买房大计,都将寄托在160余万城镇青壮年身上。然后再加上38万户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房产,每年平均售出的5万套房产……

结果似乎已经很明确了:呼和浩特真的不缺房。甚至在2014年,央媒还刊文称“呼和浩特本地人有三四套房”。

但是,理论上的不缺房,却被高房价反驳得体无完肤。

哪怕是房产销售端不畅,12月的呼和浩特房价依然又涨了。新房涨了42元,二手房涨了52元。

经历了棚改货币化的凶猛,炒房客的加码,如今还支撑呼和浩特房价的理由,貌似只剩下占据了内蒙古七成以上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房价寸步不让的当下,高等教育区域的房产且不说,满小、关小、北垣街小学聚集的呼和浩特鼓楼区域的房价不但有市无价,而且房价大部分要比呼和浩特平均房价翻一番,也就是说,这些区域的学区房基本上都是2万起步。

而实在拆不起城区学区房的房企的做法更“露骨”一些,他们纷纷和名校联姻,把名校的分校盖在自己的楼盘附近,给自己的项目镀上一层学区房的金粉。

以近5万元的呼和浩特年可支配收入供养一套价值百万以上的房产,年轻的家长们无疑是很吃力的,于是“啃老”就成为了必然发生的事情。

可是,哪怕整个内蒙古的家长都掏空六个钱包,到呼和浩特购买学区房。9年后,或者是16年后,孩子们学有所成,又有多少莘莘学子会留在给他们创造了学习条件的呼和浩特呢?十中存一,有没有?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现在的学区房热火,真实反映了学区房托底房产的强大实力。而靠“啃老”付房款或付首付的20余万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却不足3000元。

这种房地产的畸形状态可持续吗?

根据相关规则,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7%。去年,媒体报道,呼和浩特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2.6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1.3%,妥妥地成为了老龄化城市。

要知道,房地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围着年轻人在转。呼和浩特不可能变成让全国学子纷至沓来的大学城。房地产的销售是要和当地的产业、劳动力市场、人才的创业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吸引、留住年轻人也成为各地近年来发力的重点,各大城市、各地均纷纷出台引才计划,以期留住人才、留住年轻人。年轻人才是消费、创新创业和就业的主体,有年轻人的城市才有未来。

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呼和浩特甚至推出了大学毕业生半价购房的大招,可是,政策是出台了,后续的跟进却泥牛入海,具体的效果也杳无音信。

一个步入了老龄化的首府城市,一边是学区房热得烫手,一边是房企拿地拿得火热,而实际情况却是,一边是房价还在涨,一边是“接盘”的越来越少,商品住宅待售面积超过了成交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这就是呼和浩特的房地产现状。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有一种看法是,一方面房地产增量市场的规模大概率会不断缩减;另一方面青年人口会不断向大中城市集聚,大城市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奠定了热点一二线城市未来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的基础。

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产业基础薄弱的首府城市,极力想着融入京津冀圈层的呼和浩特来说,承接了京津冀的产业转移,也会面临着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被虹吸的窘境。孰轻孰重,怎么抉择?呼和浩特的房产谁接盘?房价是否会重演鹤岗”白菜价”的覆辙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房价,铁口会断房。”我是铁口断房,每日陪你判断呼和浩特房产趋势。今天的房,就断到这里。灵验不灵验,时间来考验,老铁们拭目以待。特别提示:看完文章,评论点赞转发关注,事业会顺利,人生会高光!

此号转让,有意私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