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對呼和浩特房產來說,比較麻煩的事正在發生。

去年,呼和浩特發文,爲該市22.34萬名符合條件的企業退休(職)人員調整了養老金待遇,月人均調整增加養老金142.72元,全市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2757元。

也就是說,不算事業單位,只算企業的的退休人員,呼和浩特拿養老金的人員就突破了20萬人。作爲內蒙古唯一一個人口正增長的盟市,2019年末2020初,呼和浩特城鎮人口是221.0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爲4.3‰。可是這座城市的人員年齡構成中,呼和浩特市區人口每10人中,就有一名是退休的老人。他們的人均養老金還不到3000元。

如果再把佔常住人口總量13.91%的近40萬名0—14歲的少年兒童算上,房企寄予厚望的呼和浩特的買房大計,都將寄託在160餘萬城鎮青壯年身上。然後再加上38萬戶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房產,每年平均售出的5萬套房產……

結果似乎已經很明確了:呼和浩特真的不缺房。甚至在2014年,央媒還刊文稱“呼和浩特本地人有三四套房”。

但是,理論上的不缺房,卻被高房價反駁得體無完膚。

哪怕是房產銷售端不暢,12月的呼和浩特房價依然又漲了。新房漲了42元,二手房漲了52元。

經歷了棚改貨幣化的兇猛,炒房客的加碼,如今還支撐呼和浩特房價的理由,貌似只剩下佔據了內蒙古七成以上的高等教育資源的學區房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房價寸步不讓的當下,高等教育區域的房產且不說,滿小、關小、北垣街小學聚集的呼和浩特鼓樓區域的房價不但有市無價,而且房價大部分要比呼和浩特平均房價翻一番,也就是說,這些區域的學區房基本上都是2萬起步。

而實在拆不起城區學區房的房企的做法更“露骨”一些,他們紛紛和名校聯姻,把名校的分校蓋在自己的樓盤附近,給自己的項目鍍上一層學區房的金粉。

以近5萬元的呼和浩特年可支配收入供養一套價值百萬以上的房產,年輕的家長們無疑是很喫力的,於是“啃老”就成爲了必然發生的事情。

可是,哪怕整個內蒙古的家長都掏空六個錢包,到呼和浩特購買學區房。9年後,或者是16年後,孩子們學有所成,又有多少莘莘學子會留在給他們創造了學習條件的呼和浩特呢?十中存一,有沒有?

“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一切”。現在的學區房熱火,真實反映了學區房託底房產的強大實力。而靠“啃老”付房款或付首付的20餘萬企業退休人員的工資卻不足3000元。

這種房地產的畸形狀態可持續嗎?

根據相關規則,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或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或超過7%。去年,媒體報道,呼和浩特全市60週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52.64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1.3%,妥妥地成爲了老齡化城市。

要知道,房地產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圍着年輕人在轉。呼和浩特不可能變成讓全國學子紛至沓來的大學城。房地產的銷售是要和當地的產業、勞動力市場、人才的創業創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如何吸引、留住年輕人也成爲各地近年來發力的重點,各大城市、各地均紛紛出臺引才計劃,以期留住人才、留住年輕人。年輕人才是消費、創新創業和就業的主體,有年輕人的城市纔有未來。

爲了留住這些人才,呼和浩特甚至推出了大學畢業生半價購房的大招,可是,政策是出臺了,後續的跟進卻泥牛入海,具體的效果也杳無音信。

一個步入了老齡化的首府城市,一邊是學區房熱得燙手,一邊是房企拿地拿得火熱,而實際情況卻是,一邊是房價還在漲,一邊是“接盤”的越來越少,商品住宅待售面積超過了成交面積100餘萬平方米。

這就是呼和浩特的房地產現狀。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有一種看法是,一方面房地產增量市場的規模大概率會不斷縮減;另一方面青年人口會不斷向大中城市集聚,大城市集聚效應不斷顯現,奠定了熱點一二線城市未來房地產市場需求增長的基礎。

作爲距離北京最近的產業基礎薄弱的首府城市,極力想着融入京津冀圈層的呼和浩特來說,承接了京津冀的產業轉移,也會面臨着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被虹吸的窘境。孰輕孰重,怎麼抉擇?呼和浩特的房產誰接盤?房價是否會重演鶴崗”白菜價”的覆轍呢?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房價,鐵口會斷房。”我是鐵口斷房,每日陪你判斷呼和浩特房產趨勢。今天的房,就斷到這裏。靈驗不靈驗,時間來考驗,老鐵們拭目以待。特別提示:看完文章,評論點贊轉發關注,事業會順利,人生會高光!

此號轉讓,有意私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