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已有超7.3萬家無人經濟相關企業 你的辦公樓有無人貨架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已有超過7.3萬家無人經濟相關企業——

你上班的辦公樓有“無人貨架”嗎?

天眼查日前發佈的《天眼查大數據:“新基建”激活新經濟市場主體》顯示,零售、餐飲、娛樂、健康等消費場景下,不需要導購員、收銀員、諮詢人員、服務員、配送員,基於智能技術提供無人值守服務的新業態如雨後春筍,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這一進程。那麼,究竟哪些無人模式能夠突出重圍並長久發揮價值?

直擊痛點:

一臺佔地不大的機器,貨架上面依次陳列着泡麪、薯片、麪包等速食零食,消費者只需掃一掃門上的二維碼,取出心儀的貨品,關上門後手機上就能收到相應的支付訂單。這樣的無人貨架,在許多城市的辦公樓裏並不鮮見。

小喬在北京市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平時工作節奏快,便利快捷地購買商品成了他的剛需。“自從公司裏有了無人貨架,想喫東西時都不需要下樓,在工位附近就能快速買到貨品。”

“無接觸服務”也在防疫期間發揮作用,例如,京東物流推出的無人配送車“大白”擔起了爲醫護人員運送貨物的重任;機器人“小珈”負責在隔離區送藥送餐、回收醫療垃圾等工作。這些嘗試,有效阻隔了新冠病毒的傳播和擴散,獲得廣泛好評。

無人經濟爲何能受到青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說:“多元化、科技化和時尚化是未來服務業的發展趨勢,無人經濟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還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技術支撐:

有人的地方就有無人經濟的可能

無人經濟如何創新?關鍵靠技術。

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爲代表的新基建爲無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後盾。在技術飛速變革和居民消費升級的雙重背景下,無人業態快速融入更多領域。

天眼查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超過7.3萬家無人經濟相關企業。行業方面,無人經濟相關企業集中分佈在批發和零售業(33.00%)、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8.77%),另有約3.58%的相關企業爲製造業。

上海市九江路303號坐落着一家“無人銀行”,通過身份認證和人臉識別後,客戶可以進入銀行大廳。在這裏,大堂經理的角色由智能機器人充當,利用AI技術,機器人可以語音識別出客戶的問題,幫助其快速辦理多項個人業務和公司業務,解決客戶常吐槽的“辦事十分鐘,排隊半小時”的煩惱。

在南京,菜鳥無人倉裏機器人正忙着將貨物入架、分揀包裹;在天津,25臺由中國自主研發製造、達到全球自動化碼頭領先水平的無人駕駛電動集卡累計運行3萬多小時,完成運輸集裝箱量8000餘次;在張家口,AI種植的樹莓年畝產量達3000公斤,中小種植戶不用再“看天喫飯”……

高技術助力下,人力資本也將創造出更大價值。“無人”的背後,蘊藏着就業轉化的機會。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共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告訴記者,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機器會越來越聰明,能幫助人類幹更多的事情,更多的新崗位、新業態、新模式也會被創造出來。“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無人經濟’的可能。”

優勝劣汰:

長久發展需“產”“消”共贏

從簡單勞動到複雜勞動,從生活領域到生產領域,無人經濟的探索廣泛滲透至各行各業。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無人經濟該如何創新?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張新紅認爲:“無人經濟的發展要看市場如何選擇,只有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受益的無人模式,才能更好地走下去。”

站在生產者的角度,進行創新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經濟效益,也能有力推動所在行業的進步;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無人經濟爲他們提供了更多選擇,可以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各取所需。比如,防疫期間“避免直接接觸”的倡導使得無人果蔬櫃流行起來,就是契合市場需求的結果。

無人經濟要發展,得“產”“消”雙方共贏,二者如何實現共贏?技術創新是重要途徑。盤和林表示,移動支付的普及和AI等技術爲無人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未來,必須不斷創新技術,讓企業能夠依託無人經濟提升經營效率,進而爲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廖睿靈

廖睿靈

【編輯:卞立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