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情,人們的定義卻是不同的。這是由於人們站的角度不一樣,水平不一樣,眼中的形態也不一樣,所謂千人千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我們主張不要與別人爭論對錯的原因。人們對事物的定義大多都是片面的,尤其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信息的解讀方式不一樣,結論自然不一樣。所以,爭論沒有任何意義。

莊子說: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大意是仁與義的端倪,是與非的途徑,它們之間是紛雜錯亂的,沒有人能夠準確地將它們區分開來。莊子出生在大約公元前369年,那時分明真假的經典還沒有下降,所以,他認爲塵世間的是非沒有統一的標準,這個看法是很準確的,精神是可貴的。

世人看到的、聽到的,未必都是真實的。這並非因爲人的眼睛不夠明,耳朵不夠聰,而是塵世的本質決定了人們必須要有分明真僞、辨別方向的經典。所以,造物主在不同的時期,派遣了不同的使者,降示了不同的經典。今天,我們可以抓住這部最後的天啓經典,即便身在虛假的塵世中,依然能夠做出真實的事情來。

世間萬物循環往復,但卻不是無盡頭的永遠循環下去,最終都要回歸到初始的狀態。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都會從運動狀態變爲靜態。世上一切事物的規律,都在最後的這部經典中指明瞭。仁慈主說:“知道你的主降給你的是真理的人,和盲人能一樣嗎?但有理智的人才能覺悟。”(13:19)

文/馬石頭,圖/十月梅

相關文章